![](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73482718835dcb64400ff177beabfb.jpg)
王学粤闽学派 阳明学派在明代广东、福建一带传播的分支。粤闽“学于文成者,自方西樵始。及文成开府赣州,从学者甚众”(《明儒学案·粤闽王门学案》)。《明儒学案》载粤闽王门学者小传九则;论学资料,则辑录潮州薛侃一人,以薛侃弟子罗浮、周坦附录。薛侃认为理气“非可离而二也”,“良知自存自照,浑无方体,无涯限。若着个良知,亦是障”。对批评阳明学类禅的观点进行反驳,并疑天泉证道的王门“四句教”非阳明之言。周坦批评世人错误地理解白沙“静中须养出端倪”,主张道体自然,反对瞑目静坐。粤闽王门强调修养与践履的统一,在将心学推及彝伦日用方面用功甚勤,但学术上尚欠精微。
王学楚中学派 阳明学派在明代湖北一带传播的分支。楚中王门盛者有两支,一是泰州学派人物耿定向为首的一派,另一是武陵蒋信、冀元亨等为代表的一派,而“武陵之及门,独冠全楚”。《明儒学案》仅载蒋道林、冀闇斋二人小传和蒋道林著《桃岗日录》。耿定向私淑王艮,以即心即道、即事即心和慎术为学问之“三关”,其盲目尊孔之论受到李贽的驳斥。蒋道林既宗阳明,又师事湛甘泉,认为“宇宙浑是一块气”,“凡言命、言道、言诚、言太极、言仁,皆是指气而言”,提倡人应行“中道”。冀闇斋批评江右王门主静归寂之弊,认为“赣中诸子,颇能静坐,苟无见于仁体,槁坐何益?”黄宗羲评价楚中王门“道林实得阳明之传,天台(定向)之派虽盛,反多破坏良知学脉,恶可较哉!”
王学贵州学派 王守仁心学七派之外另一学派。以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为代表。王守仁曾于正德三年(1508)贬谪至贵州龙场驿,后在此讲学前后经三年。此三年中其学术思想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提出一系列与程朱理学有别的理论,诸如良知说,“知行合一”说,对“格物致知”作了心学解释,辨析了朱陆异同,指论多年的是朱非陆之为偏见,怀疑《大学》古本,如此等等。他先后主讲龙冈书院、贵阳书院,席书亲率县诸生就教,起了教化当地少数民族作用,也培育了大批贵州人才,其中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传人,除席书外,还有汤冔,字伯元,贵阳人,嘉靖进士,历官潮州知府、生平以风节自任。刘文学,字宗鲁。贵阳人,少研心理学,正德中以举人知耀州。著有《耀归存稿》、《余历续稿》、《孏簃闲录》等。孙应鳌,清平人,嘉靖进士。著有《淮海易读》、《论学会编》、《学孔精舍汇编》、《四书近语》。说天地万物皆吾心之象。主张“无欲”以“求仁”。李渭,思南人,主张“不欲”,说“多欲则身为谿壑,竭民脂膏不足以填之”(《贵州通志·人物志》)。席书著有《大礼集议》。传人还有叶梧、张鹗翼、王杏等数十人。为“行其道”,他们于嘉靖十三年(1534)倡议在贵阳建祠祀王守仁。此派近似王学粤闽派,其传人多不著名,著述传世不广且少,《明儒学案》等籍也无载。
东林学派 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学派。在政治上称“东林党”。因其在江苏无锡建立东林书院而得名。主要人物还有钱一本、孙慎行、顾允成、黄尊素等。该派讲学不仅“持濂洛关闽之清议”,并“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明史·顾宪成传》)。亦被称为“东林党人”。多次遭到统治者残酷镇压。基本恪守程朱之学,肯定王守仁“致良知”之说。但对王门后学趋向禅学持批评态度。提出“恤穷民,体富民”的主张,认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顾宪成《以俟录·序言》)。但仍坚守“君臣之分”,指出:“是六经者,天之法律也,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高攀龙《高子遗书·程朱阙里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