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四大野战军主帅之一的刘伯承,为什么没在志愿军选帅之列?

正一品 2022-11-22 21:40:20

1950年10月2日,中共群雄齐聚中南海颐年堂,商讨关于出兵援朝的问题。会议开始后,毛主席让大家畅所欲言,当时有人支持出兵有人反对,在反对的人中,便包括有已经内定好的出兵统帅林彪。

其实大会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就针对出兵与否、统帅何人可担的问题进行了商讨。

在四大野战军的主帅(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粟裕、林彪)中,唯独二野的刘伯承不在志愿军选帅之列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决策出兵》绘画作品

统帅何人可担?

首先四大野战军的主帅均为半生戎马的军事人才,其中三野的粟裕和四野的林彪,更是毛主席考虑的主要人选。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陈毅虽然是三野的司令员,但军事指挥方面的工作一直是粟裕在负责,且解放战争后期陈毅被中央调任中野副司令员,三野就变成了粟裕在主要指挥。

三野的军事事宜主要由粟裕负责

不过粟裕虽然善于打精细仗,但那时候的粟裕重病在身,没有年把时间根本调养不好,而出兵援朝的事情又紧急。于是乎毛主席就看中了另一个擅长大精细仗的典型主帅——林彪。

只是林彪的态度让毛主席有些以外,因为分歧很大,所以毛主席表示暂时散会,第二天再开。在次日开会之前,周总理还在为此事担忧,他对毛主席说:

“林彪如此态度,看来得换个人挂帅了。”

林彪也擅长打精细仗

毛主席也同意周总理的观点,可这元帅人选到底该换谁呢?

毛主席停顿了一会儿,缓缓吐出几个字:

“谁敢横刀立马……”

周总理看着站在桌前紧盯朝战作战图的毛主席接道:

“唯我彭大将军!”

为何不考虑刘伯承?

此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彭老总毅然接下重担,奔赴朝鲜战场,凭借大胆而精妙的战术指挥,给麦克阿瑟和“联合国军”一记当头棒喝。

彭老总旧照

不过透过当时选帅的过程,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刘伯承并不在选帅之列。这倒并不是因为毛主席不信任他,而是由于刘伯承当时的状态,并不适合出兵援朝。

1950年时,刘伯承58岁,年龄较大的他因为早年留下的旧伤病痛交加。在刘伯承的戎马生涯中,他先后负伤九次:

颅顶有伤;右眼有伤(失去右眼);右手侧面有伤;左臀部有伤;右腿侧面有伤(因情况紧急自己用手指将陷入血肉的弹头抠了出来);右腿股动脉有伤(这一次险些丧命);左腿有伤(损害到神经,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影响着行走);左脚侧面有伤。

刘伯承旧照

刘伯承在壮年时期,这些旧伤诱发的病痛尚且能够忍受,但随着岁数的增加,这些旧伤以及病痛导致刘伯承的状况非常不好。

作为我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受伤次数最多的一位,让他挂帅出兵援朝确实不妥当。要知道朝鲜气候恶劣,好人的身子骨都尚且抵挡不了朝鲜的苦寒,更遑论是刘伯承这样的“伤号”了。

抗美援朝环境很差(图为冰雕连)

当然除了这一层考虑,毛主席没有将刘伯承放在援朝挂帅行列中,还因为当时刘伯承国内有更加重要的任务——办学校。

时间推回到1949年10月20日,这一天军委班子新组后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上聂荣臻提到了一件事:军委正在筹备陆军大学。

彼时国内的很多军事将领并未接触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学习,这其实并不利于国内后续的军事发展,总不能日后组建正规军队了,还按照以前带游击队的标准管理?故此军事教育对于新中国而言,是需要立即提上日程的一件事。

聂荣臻提出军委正在筹备陆军大学

时任二野司令员的刘伯承知晓后,立即写信递呈中央:

“要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难度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干部。我自愿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投身于军事教育行业。本人年事已高,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毛主席看过刘伯承的信后,经过仔细慎重的考量,认为刘伯承确实是很合适的人选。

他早年曾在苏联留学,留学期间也都在接受先进的军事教育,等回国后,还担任过抗大的副校长,后还是中原军区、二野军政大学的校长和政治委员,让刘伯承去办学校,说是“游龙入海”也不为过。

刘伯承绘像

1950年6月,中央军委成立了陆军大学筹办委员会,三个月后选定了陆军大学(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校址(在南京)。

而就在刘伯承已经做好充分的办校准备之时,出兵援朝基本上已是板上钉钉,此时让刘伯承抽身,那么国内办学方面就得暂缓,从长远角度考虑是非常不妥的。基于此,在定援朝统帅时,毛主席并未将刘伯承列入考虑名单中。

毛主席没有考虑让刘伯承挂帅

进入到11月,此时距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第一次战役结束,第二次战役也进行到中段,毛主席看着周总理送来的《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做出批示:

首先要把军事学院办好。

结合前线的战事,其实也能够看出来,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办理军事学校和抗美援朝的分量差不多大,前者是从内强化己身,后者是从外阻隔威胁,让国内免遭无妄的战火侵袭。

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刘伯承

如此,也难怪刘伯承会没有被考虑让其援朝了。

余生投身教育

1950年11月21日晚上,刘伯承搭乘火车奔赴南京,从这一天起,刘伯承的余生心血几乎都倾注于祖国军事教育事业上。

在建校之初,刘伯承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统一适用的教材,他召集学院领导和教授会同志,与大家商讨编写教材的相关事宜。

这个过程中,陆大的干部、教职工中间还流传有一句座右铭: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便于由刘伯承提出的。

军事学院为新中国输送了很多军事人才

等到1955年,刘伯承又遇到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随着学院学员系的不断扩大,学院学员的人数增长迅速,这就导致教员队伍出现了严重缺额的问题。

刘伯承想了又想,觉得可以从军事学院毕业学员和其他院校毕业学员中选出合适的人,留下来做教员(与现在高校的毕业留校类似),不光如此,刘伯承还提出可以从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中,筛选出一批担任军事教员。

刘伯承为国内军事教育兢兢业业

比如说廖耀湘,就曾在解放军军事学院担任过教员(关于这段故事在笔者此前的《1961年,战犯廖耀湘被特赦,周恩来找到他:这里有一个任务交给你》一文中有撰述)。

当然了,受到此前国内战事的影响,旧军官和学员之间的最初相处并不融洽,刘伯承无疑就是那粘合剂,在他的开导和促进下,学员们也愿意从众多旧军官教员那里学东西。

廖耀湘曾在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教

从早年立志革命救国,到后来满腔心血留给教育,刘伯承留下了足有390万字的军事著作,以及190万字的翻译作品。诚然,他的确没有在抗美援朝中大放异彩,但在国内军教行业,刘伯承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

4 阅读:2951
正一品

正一品

揭秘历史,探索真相,尽在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