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藩镇混战的时期,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纷纷称王自立,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在南方十国之中,有一个建立在湖南的小国政权,也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根基的政权,这就是南楚。南楚地盘不大建国不长,从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割据自立开始,直到亡国也不过五十余年时间。但这个小国却是当时除宋朝外,唯一主动选择兄终弟及传承的国家。第一代楚王马殷去世前,为了防范子女夺权内战,定下了兄终弟及的规矩。此后马殷次子马希声继承国君之位,成为第二代楚王。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马希上登基后却没有维持楚王的地位,而是选择废除了楚国王号,恢复了藩镇节度使的旧制,让人感到疑惑不解。马希声的这一操作在当时是反潮流的,也是与各藩镇的发展路线背道而驰的。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自从唐朝被后梁朱温篡夺政权后,各地的唐朝藩镇节度使们都纷纷自立称王。一时间大江南北藩王自立,纷纷自称是唐朝的继任者,中原开始了藩镇混战的时代。当时自立称王的藩镇节度使不少,除了篡夺皇位称帝的朱温外,后唐、桀燕等割据政权也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
可以说为了中原王朝皇帝之位,他们群雄逐鹿,战争席卷了天下。在这段时间称王的藩镇节度使中,一部分是自立称王,一部分是延续了唐昭宗时期册封的王位,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则与此不同。他既不是唐昭宗时期册封的郡王,也没有选择自立称王,而是遣使向刚刚建国的后梁纳贡。于是后梁皇帝朱温便册封马殷为楚王,官拜侍中兼中书令。马殷依附于朱温后,通过南征北战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官职也不断上升。他先后兼任武昌节度使、充本道招讨制置使,开天策府,拜天策上将军,成为后梁南部最大的藩镇之一。
马殷时代是南楚最强的时候,他一度兼任武安、武昌、武顺、静江、宁远诸军节度使,掌控洪、鄂四面行营都统,成为后梁有数的强藩。后梁被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亡后,马殷派遣儿子马希范上贡,请求上缴后梁时期的所有权力印信。李存勖并没有接纳,只是对马殷好言劝抚,让其延续了楚王的封号,而且兼任尚书令。后来后唐明宗李嗣源在部下的拥戴下篡夺了李存勖的皇位,再次派人到楚国册封,承认马殷作为藩王的地位。可以说南楚是当时少有的,能够在依附于别的的情况下,还能成为藩王的地方政权。
就当是的社会风气而言,成为节度使是所有职业军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而成为藩王则是所有节度使的终极目标。马殷从唐昭宗时代崛起开始,到去世时留下南楚国诺大的地盘,人生是非常美满了。但让人疑惑的是,临终前他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仿照中原王朝进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传承,而是下达遗命让儿子们搞兄终弟及的制度。他将王位传给次子马希声,嫡长子马希振只得了个武顺军节度使的位置。而马希声即位后更夸张,以遗命为由,直接放弃了楚国王号,恢复到了节度使藩镇的旧制,与所有藩镇的路线背道而驰。
马希声放弃王号的操作让很多人不满,尤其是南楚国那些跟着马殷打天下的老臣们。在马殷留下的十几个儿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反对他的这个操作。就当是的历史背景而言,各大藩镇都拼了命的找理由,找机会给自己上王号。可马希声去放弃了父辈辛苦一生的成果,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马希声会如此操作呢?从根本上看,还是当时的南楚国内外危机造成的。马殷因为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大片领土,成为后梁和后唐南方最大的藩镇王国,所以一直都是备受猜忌的。但因为他的军事能力极强,所以中原的皇帝只能采取安抚的策略。
马殷去世后,他留下了十几个儿子,这就成为了动乱的根源。其中马希振是嫡长子,却没有成为楚王的继承人,所以对此非常不满。马希范是马希声的异母弟,在南楚国担任要职,出使过后唐,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看重。除此之外的马家其他子弟要么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要么成为地方上的节度使,瓜分了南楚的权力。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其根源在于马殷的女人太多,都是异母的兄弟。所以这些兄弟之间常常受到外来因素的挑拨,出现了明争暗斗的现象。为了消弭这个内乱的根源,所以马殷临终前才搞了兄终弟及的制度。
从历史发展来看,马殷的这个设计并不高明,表面上是暂时消弭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给兄弟残杀创造了法理依据。马希声此时继承南楚国君的位置,一旦称王必然成为兄弟争夺的目标。他选择放弃王位,恢复到节度使旧制,首先就是为了安众兄弟的心,缓和内部矛盾,避免出现内乱。
除此之外,马希声如此操作也有应付后唐和其他诸侯国的打算。马家的楚王之位是后梁和后唐册封的,如果马希声要继承王位,肯定要遣使到后唐去上报,然后后唐派人再次册封。可如此操作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会给南楚带来内乱,甚至是灭国之危,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王位。
首先对于后唐是否派人到南楚册封,马希声并没有把握。按惯例马殷临终前指定了马希声,后唐不应该会驳回。但马殷的指定是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后唐的确有驳回的正当理由。恰好嫡长子马希振还活着,这就给了后唐挑拨内乱的机会。而之前马殷的册封都是以马希范为使者的,马希范与后唐关系极好。即便是马希振主动放弃王位,后唐也可以册立马希范,这就让马希声非常尴尬了。后唐早就对南楚虎视眈眈,肯定会借机挑拨马家兄弟的关系,为出兵南征创造条件。所以马希声不愿意授人以柄,也不给后唐南侵留下机会。
第二方面,由于当时中原处于五代十国的混战之中,刚刚即位的马希声也有独善其身的想法。如果马希声继承了来自于后唐的王位,容易被牵连入后唐的内乱之中,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马希声放弃王位,也淡化了南楚和后唐的政治关系,对于反正混战中可以处于较为中立的地步。这种选择与后来朱升劝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各藩镇都争相当王的时候,退出藩王之争,采取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的策略,未尝不是一个好事。从这个角度看马希声在政治上的选择,还是比较正确的。
第三方面与马家的起源有关,也是马家为了自保的选择。在当时的藩镇节度使中,大部分都是唐朝末年册封的,很多都是来自于唐朝官军的将门世家。但马家比较特殊,马殷并不是唐朝官军出身,而是黄巢义军将领投降的。在当时的藩镇中,与马家来历相似的不多,最出名的就是后梁皇帝朱温。后梁被后唐所灭后,黄巢残余势力中上得了台面的就剩马家了。问题是当时藩镇混战的一个理由是继承唐朝,所以他们处于这里面非常尴尬。如果太过高调的话,别的藩镇有可能翻马殷当年的旧账,让马家和南楚成为众矢之的。
马希声让南楚退回到节度使的模式,可以从内外缓和国家矛盾,让他尽快的坐稳国君的位置,让国家走上正途。而且作为节度使,在当时的战乱中有着比较高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局势左右逢源,避免被绑架在大国战争中。但马希声的设计并没有被他的继任者马希范延续下来,马希声当了两年国君便去世了,继承人马希范却又恢复了南楚国的王号,于是南楚很快陷入了内外斗争之中。马希范在世时弄死了好几个兄弟,他去世后南楚马家兄弟的内乱更严重。最后也由于马希范之弟马希萼的引狼入室,南楚也灭于南唐军队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