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并不复杂,可以简单理解为鼻腔后部(即鼻咽部)的腺样体组织因为某种原因而增大,从而可能导致鼻腔通气受阻,就像是被一坨肉堵住了一样。

腺样体肥大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睡眠不安等,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面部骨骼发育,形成“腺样体面容”。
因此才有了腺样体肥大后手术一刀切这一治疗方案!
然而,手术需谨慎。更重要的是,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壁和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它在幼儿时期具有活跃的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通常会逐渐萎缩。因此直接一刀切,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此外,如果孩子体质不好,术后有一定复发风险。
因此,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需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患儿的年龄来综合考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医保守治疗会有不错的效果。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腺样体肥大实则是一系列体内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在于血瘀与痰湿的积聚,阻塞了呼吸通道,导致“一坨‘肉’”般的增生现象。
去年接诊了一位6岁的患儿小明,他因夜间打鼾、张口呼吸、时有憋醒症状半年余就诊。
家长当时反映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且易感冒。经西医检查,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建议手术治疗,但家长担心手术风险,在亲戚的推荐下希望尝试中医调理。

在经过详细的询问以及查体后辨证分析认为患儿症状有2个关键点:
患儿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质暗红或有瘀点,提示体内有血瘀之象。血瘀则气血运行不畅,局部营养不足,易导致组织增生。
平素饮食偏嗜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内生,聚而成痰。痰湿上蒙清窍,阻碍气机升降,加剧呼吸不畅。
因此在调理上,以活血化瘀,祛痰利湿,通窍散结为原则。用以“活血化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活血化瘀汤(基础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此方可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血瘀对组织的刺激。
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壳、浙贝母。二陈汤为祛痰经典方,加枳壳以行气宽中,浙贝母化痰散结,共奏祛痰利湿、通窍散结之功。
加减:因患儿伴有明显热象,如舌红苔黄,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此外,患儿体质偏虚,易感冒,酌加黄芪、白术以增强免疫力,健脾益气。

患儿服药一个半月后复诊,家长反映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转佳。继续巩固治疗两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腺样体肥大程度显著减轻,未再出现憋醒情况,且感冒次数减少,体质有所增强。
腺样体肥大作为儿童常见病,中医治疗虽花了一些时间,但通过辨证施治,调整机体内部环境,改善了患儿的体质,从根本上改善血瘀、痰湿等病理状态,从而达到“疏通”呼吸通道,促进病情缓解的目的。
当然,每个孩子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在使用中药方剂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开具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