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国/文
据说,军中的营妓始于春秋越王勾践之时,她们或为寡妇,或为罪犯妻女,或为女俘,其中不乏能歌善舞、雅好书画、色艺双全之人。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四月,苏轼由密州知州改任作徐州知州。当时,徐州军营中有一位名叫马眄营妓,不仅人长得漂亮,花容月貌,而且很有才艺,又善于书法,可谓色艺双全。
马眄非常崇拜苏轼,是铁杆“粉丝”,当她得知大书法家、文豪苏轼要来徐州,于是她天天临摹苏轼的书法,竟能写得与“苏体”十分相像,唯妙唯肖。

徐州黄楼
苏轼到任徐州后,当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波及徐州,大水围城,他身先士卒抢筑大堤,历经45个昼夜的奋战,最终赢得抗洪胜利。为庆祝战胜洪水及防止洪水再袭,苏轼在徐州城东门最低洼处建黄楼,借五行 “土能克水” 之说,用黄土涂抹墙壁,并亲题匾额。
有一位官员在黄楼宴请苏轼,并且招来马眄到场侍奉。席间,酒过三巡之后,苏轼一时兴起,展纸挥毫,书写其弟苏辙为庆贺徐州黄楼落成而作的《黄楼赋》,还未写完,他便因事搁笔走开了。

徐州黄楼
这时,马眄悄悄地拿起笔,模仿苏轼的笔迹,在上面接着写了“山川开合”四个字。苏轼回来执笔续写时,见了马眄写的四个字,哈哈大笑,自己并没有重写改正,而只是略为润色。所以,今天留下的苏轼《黄楼赋》碑刻,其中的“山川开合”仍旧是营妓马眄的笔迹。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挥金如土,饮酒狎,放浪形骸,不但不为过,反倒会被人们津津乐道,看作是一种值得效仿的文士风流,而如果有俗颜媚骨则定遭人们唾骂。黄庭坚普经说过:“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所以,营妓马眄与苏城的这段故事,便成了佳话。

苏轼《黄楼赋》碑刻
当年,苏轼才华盖世,名满天下,许多人临写苏体字是非常自然的事。就是在他死后,历朝历代直到今天,也还有许多人学习和临摹苏体。清代王文治作《论书绝句》,热情洋溢地赞美苏城本出的书艺:“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生,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