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于通缩

红红说商业 2024-12-24 05:11:36

后世很多人总结,认为明朝是亡于气候原因,比如小冰河期之类的说法,当然更多的说法是,明朝亡于军事上的失败,以及政治上的昏聩腐败。

但如果我们从货币角度来解释,则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明朝亡于通缩。

大家都知道,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就是政府收税不再以过去的实物为主,而是改成统一的白银。

张居正的税币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但他的成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建立在白银大量流入基础之上,这和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过程中发现并开采抢掠大量黄金白银有直接因果关系。

所以整个世界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大家只关注西方列强当年在南美洲殖民做了多少坏事,却很少去延伸推理出来之后的广泛影响。

西班牙从南美洲运回大量白银,导致了欧洲通货膨胀。因为当年菲利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中国和菲利宾有贸易往来,所以中国大量的手工业用品出口到菲利宾被西班牙人买走,这样中国赚回了大量白银。

虽然西班牙从南美洲运回大量白银导致了欧洲通货膨胀,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却并没有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相反,它极大了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张居正恰好顺应了这种外部变化,甚至后来有人评价,张居正的税币改革,给明朝续命了六十年。

实际上,大量白银的流入,不仅没有让明朝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反而最后还出了通货紧缩。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缺金少银的地方,官员也好 ,商人也好,老百姓也好,对储藏金银有天生的执迷。再多的黄金白银,也架不住人们爱存钱的习性力量。

每个老百姓都知道,白银不会贬值,它本身就是财富,在防预性储蓄心理以及理财观念的作用下,大量白银被人们藏起来了。

比如说,嘉靖朝的大贪官严嵩,据说他的家里就藏有“黄金三万余两”,包括他的儿子严世蕃,后来被抄家,发现他家里“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数十窖”。

如果说,通过对外贸易,大量出口手工业品,继续有白银的流入,即使遇到人们习惯储蓄的问题,明朝的经济也一样可以正常繁荣运转,因为总归还有货币流入。但这个外部条件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历史变化就是,在1618年到1648年这30年间,欧洲发生了惨烈的战争。作为德国对手的西班牙被打残了,导致西班牙的实力严重受损,从此以后,那些从美洲运回的白银,就很少再出现在菲利宾,因为西班牙有意控制白银外流。

这也就是说,明朝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买家,最大的客户,西班牙没钱了。明朝没订单了。

外部的白银断流之后,明朝市场就更缺货币了,白银的价值更被突现出来,收藏白银的现象更严重。

当市场中缺少货币流通,这必然就意味着生产交换的经济活动减少,陷入通缩。

在经济通缩后,市场分工受限,大部分人都会越来越穷,必然成为社会动荡的温床。

后世很多人总结,认为明朝亡于气候,比如小冰河期之类的说法,当然更多的是说明朝亡于军事上的失败,以及政治上的昏聩腐败。

但如果我们从货币角度来解释,则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明朝亡于通缩。

根据顾诚在《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中的记载,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城后,带走了三千七百万两白银。这些钱的绝大部分都是从京城的官员身上榨取的。但这仅仅只是从一个北京城搜刮的,全国其他地方官员收藏的白银自然也不会少。

而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前,崇祯皇帝试图努力将大明朝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要求官员们捐款给守城士兵发军响,却只筹集到可怜的20万俩白银。

如果说明朝是亡于通缩。那么就可以继续问,为什么会有通缩?

那就是大量白银货币被官员用权力敛走,并被大量储藏,这就像给经济进行釜底抽薪。再火热的市场,也经不起贫富分化导致的货币窖藏的冷水。

当底层人民因为缺少货币而无法实现货币分工,市场中就无法建立完整的供求关系,那么就会产生大批量的制度性的穷人,这些穷人因为对朝廷的愤恨,自然就成了旧制度的掘墓人。(完)

0 阅读:9
红红说商业

红红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