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大城市,毕业生返乡成潮:二本生的现实与抉择!

都都人生感悟 2025-02-14 05:46:39

嗨,大家好,我是梁先森!

在时代的浪潮中,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一直备受关注。

今天,我们来聊聊从中小城市出去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为何大多回到家乡,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二本生群体。

一、放弃大城市高薪,返乡备考公务员

前段时间,我帮一个本土作家群运营公众号,后来工作太忙,便把管理事宜交给了一位叫小梁的年轻人。

小梁是一位作家的儿子,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学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他曾在广东做 TVC 广告,精通剪辑、调色和三维,月薪 12000 元,加上私活每月还有 6000 元的额外收入。

但现在,小梁回到家乡,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公务员考试。

我很诧异,问他:“年轻人在外面闯荡不是挺好的吗,怎么想回来考公务员了?”

小梁苦笑着说,妈妈一直希望他回来,觉得考公务员才是正途。而且在外面这几年,真的太累了,大城市的房价高得离谱,遥不可及,让他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他想稳定下来,考乡镇公务员,虽然竞争也激烈,但相比大城市的 “卷”,似乎更有希望。他说这是 “曲线救国”,先进入体制,再慢慢实施自己的计划。

二本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工资待遇往往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再加上他们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家庭经济条件难以支撑他们在大城市买房。

在大城市,为了生存就已拼尽全力,还谈何梦想?所以,回到家乡考公或找份稳定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更现实的选择。

二、名校毕业生回乡,乡镇也有好生活

有一次下乡工作,镇里派了一位年轻姑娘配合我们。休息时闲聊,得知她毕业于武汉一所知名大学,前两年考上了乡镇公务员。

看着她斯斯文文的样子,我们开玩笑说:“以你的学历和长相,去哪里工作不行,为啥来乡镇吃苦呢?”

姑娘腼腆地说:“现在工作不好找,有份工作就不错了。”

工作结束,发现小姑娘开着宝马 SUV。问了她的同事才知道,她家里在县城做生意,经济条件优越。

像她这样学历好、家境好的孩子,在乡镇积累几年资历,很容易回到县城,要是表现出色,还有机会去市里。

而在当地地级市,房价也才几千元一平,凭家里的家底,可保一辈子衣食无忧。

反观大城市,高房价高物价,即使家庭条件不错,到了那里财富也会大幅缩水。

现在的年轻人很清楚,与其在大城市受委屈,不如在家乡过得舒坦。

父母的房产、积蓄、人脉,在家乡都是实实在在的 “硬通货”,真的能让他们少奋斗很多年。

三、家庭资源助力,返乡生活事业双丰收

我有个年轻朋友,经常自嘲是啃老族,可周围的人都很羡慕他。

他父母都是公务员,还担任一定职务。早年家里买地建了两幢天地楼,一幢自住,一幢出租。

他毕业于 211、双一流大学,回来后通过家里关系进了一家好单位。这里年轻人多,工作轻松,能根据兴趣做事。

他高中就有了女朋友,两人大学毕业后都回到家乡,很快结婚生子。他们觉得家乡工作生活都很好,不用为买房发愁,也不用为生计奔波。

凭借家庭积累的人脉和经济基础,他们工作几年间换了好几份工作,单位越来越好。如今,朋友刚 30 出头,就已经是单位的中层领导。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回到家乡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上一代的积累,能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提供有力支持,让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从容,更容易出成绩。

四、时代浪潮下,返乡是无奈也是理性选择

以前,我一直鼓励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但看了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后,我改变了想法。

在书中,黄灯老师真实地描绘了大城市房价飙升对学生,尤其是二本生的影响。

知识改变命运,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这条路越走越窄。家境优渥的孩子,起点可能就是别人的终点,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前行。

飞涨的房价、贬值的文凭、减少的工作机会,是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业难,他们还能努力提升自己;但房价高到让他们绝望,除了逃离,看不到留下的理由。

近些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剧增。每年有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这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二本生占大多数,他们出身平凡,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无力改变时势,只能顺势而为。

从中小城市出去读书的大学生,尤其是二本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在看清现实后的理性选择。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大城市的繁华,而是在家乡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和安稳。这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年轻人对生活的妥协与和解。

亲爱的朋友,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你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或创业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
都都人生感悟

都都人生感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