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梁先森!

一、雨哥的“巧干”之路
最近春暖花开,青年摄影家雨哥在个人公众号推出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系列大片。
主题立意深刻,照片精美,文字描述恰到好处,编辑简洁明快,一经发布就引得朋友圈的好友纷纷点赞、转发、评论。
雨哥出身宣传系统,如今已是年轻的处级干部。
他一直秉持着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理念,作品不仅深受大众喜爱,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颇有几分唐朝王维、宋朝苏轼的风范。
看他公众号推送的图文,是一种享受,既能让人心情愉悦,又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雨哥的作品这么受欢迎,还能得到领导赏识?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不少人觉得成功就得苦干,但无数成功案例表明,成功不仅要苦干,更要巧干。
熟悉雨哥的人都知道,他曾经只是县里的一名普通宣传干部,那时他的摄影水平也并非出类拔萃,只是熟能生巧。
但雨哥脑子灵活,每次市里、区里有领导下来考察调研,他都会带上最好的相机,不停地拍照。
中午大家去吃饭,他却饿着肚子去冲印店冲洗照片,精心挑选出领导状态最佳的照片,装进相册,还附上时间、地点、活动主题等说明。
领导在离开前收到这样精心准备的相册,自然对他印象深刻。
就这样,雨哥凭借一次次的用心,在领导心中留下了好印象,一路高升,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了处级干部。
有人觉得雨哥这是投机取巧,但其实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需要三分苦干加七分巧干才能做到完美。
只知道下苦功夫,容易走进死胡同;只靠取巧,又缺乏根基。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更容易实现目标。
二、陈良的“方法”至上
陈良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陈良出生在偏僻小山村,家境贫寒。17 岁时,他带着 8 个窝窝头,骑着破自行车到 100 公里外的城里谋生。
由于学历低,他好不容易才在建筑工地找到一份打杂的工作,一天工钱 50 元,他还省吃俭用接济家人。
但陈良一直相信自己能出人头地,他付出了更多努力,两个月后就被提升为材料员,工资涨到 每天100 元。
站稳脚跟后,陈良开始注重方法。他发现工地生活枯燥,就用省下来的钱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休息时就给工友们讲故事。
工友们都爱听,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有一天,公司领导来检查工作,发现他口才不错,就将他升为公关业务员。
此后,陈良凡事都主动寻找好方法。他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处理工地上的各种问题,比如解决夜班工友随地小便的问题,平息工友酒后闹事的矛盾等。
这些小事领导都看在眼里,陈良逐渐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后来,公司有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准备放弃,陈良力劝领导别放弃。
领导看他热情满满,就说如果他有把握,可以牵头来做,领导会提供帮助。
陈良抓住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接下项目。
项目报批需要盖 15 个公章,困难重重,但他想尽办法一一解决,最终如期完成项目,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还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事业越做越大。
从陈良的经历可以看出,想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成效,关键在于巧干。
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只靠勤奋认真有时难以解决,还需要灵活的头脑和巧妙的方法。
三、小婵的“勤奋”误区
不过,现实中有些人只知道埋头苦干,不懂得巧思妙想,结果努力往往付诸东流。
比如小婵,她毕业于 211名校,以笔试最高分考进一家媒体单位做记者。
媒体工作强度大,小婵虽然是个瘦弱的女生,但干活很卖力,是制片人眼中的勤奋员工。
然而,3 年过去了,她依然只是个普通记者,表现平平。
每次制片人安排采访任务,小婵都满怀热情,做大量准备工作,分析对比同事和同行的以往题材。
可一到现场,情况和预想不同,她就不会变通,也抓不住亮点。写稿时更是绞尽脑汁,每天采访都是最后交稿,不急播的题材还得加班到次日上午。
新闻讲究 “唯快不破”,她总是拖稿,稿件质量也不高,领导自然不敢把重要任务交给她。
最后,小婵觉得在媒体行业难以发展,就考了公务员,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新闻采编和学术研究不同,不仅要勤奋,更要围绕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做到 “快狠准”,而不是耗费精力追求 “高大全”,用蛮干苦干的错误方法,只会事倍功半。
四、巧干与苦干的智慧结合
勤奋固然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只知道勤奋,算不上真正的人才。如果给成功打分,勤奋苦干只能得 40 分,更关键的聪明巧干占 60 分。
在我们身边,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工作勤奋,天天忙碌,却因方法不当,效率低下,还经常加班,工作绩效却一般;有的人平时很少加班,方法正确,能用较少时间完成工作,绩效却很好。
对于前者,领导或许一开始会欣赏你的努力,但长期工作效果不佳,你的努力就白费了。
这是一个既看过程,更重结果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勤奋,还要用合理巧妙的方法做事。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堵墙去寻找食物。一只蚂蚁一到墙根就毫不犹豫地往上爬,爬到一半就因劳累跌落,但它不气馁,一次次重新开始。
另一只蚂蚁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观察,然后决定绕过墙去。
很快,这只蚂蚁就找到了食物,开始享受美食,而第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重复跌落和攀爬。
这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第一只蚂蚁的勇气值得肯定,但在不断努力却不断失败后,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往往比单纯的勤奋更有效。
写在后面的话:
当然,我们强调巧干,并不是让大家钻营、使诈。
诚实、勤奋、毅力等品质永远是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但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巧妙的点子、好的方法,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在同样勤奋的基础上取得更突出的成绩。
希望大家都能领悟 “三分苦干,七分巧干” 的智慧,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