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擅长宫至界画,尤其长于舟车,市肆、桥梁、南衢、城郭、他是一个有极强的写实技巧,并善于处理复杂的生活场景的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京城郊一带的种种活动,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再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抅成了一件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宋代绘画和考据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张择端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图画中。全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汴京效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挢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里、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是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扬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是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中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氏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撸,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御货。
第三部分是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大的商店门口还扎着“彩楼欢门”,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在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输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等,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整幅画的结构宛如一首乐曲,以轻柔开始,起伏跌宕推向高潮,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这五米多长的画卷,由郊外农村风景开始,到酒楼、商店林立的繁华街市,展现了京城内外不相同的面貌。张择端极为忠实完整的描绘,无论是人、畜、舟车、物品……竟没有一项是重复的,就以十字路口来谈,其中人物的描写,士农工商、僧人、兵卒、马夫等均依各种不同职业、阶层而有不同的穿着,举手投足,无不显著划分出他们的身份地位,不管你把目光投向谁,皆可以试着回顾他们当时的生活,你也可以试着将自己置身画中,与他们对话,或神游于赵宋时期的社会生活里。
《清明上河图》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史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