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时代较为久远的缘故,如果提起张寿臣,在年轻观众心理掀不起什么波澜。但不能忽视张寿臣是中国相声界的一个大家,对相声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张寿臣与侯宝林曾因为相声中的唱闹过矛盾。张寿老看不惯侯宝林在表演中加入过多的时代歌曲。那是唱相声的,不是说相声的。后来,侯宝林的演出效果好,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张寿臣才改变了看法。
对来询问的人说:“要唱,就照宝林那样唱。”算是认可了侯宝林对相声的改革,认可的是改革,无论是名不见经传,还是成为相声的零头羊,侯宝林对张寿臣的敬仰始终如一。
七岁时,张寿臣第一次在天桥久待。为什么说久待呢?张寿臣的父亲虽然也是卖艺的,但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有出息,自然不愿意天桥的环境影响孩子。
7岁,功课有了基础,其父逐渐放下心来,也就有了被天桥吸引的那一幕。回到家后,张寿臣高兴的描述着自己的见闻,回应他的却是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
父亲怕耽误张寿臣的前程,虽然也有过让孩子帮衬生活的想法,可是他不敢说。张寿臣打下包票:“要是耽误了功课,您就狠狠地打我。”从此,张寿臣开启了登台演出的新征程。
因为肃亲王的功绩,北京城禁演相声,持续了有两年多。12岁,张寿臣的父亲去世,为了生计,张寿臣不得已回到阔别已久的天桥。没有了捧哏,还有那么多叔叔大爷不是。
张寿臣一一磕头,却发现叔叔大爷好像都不认识他,正纳闷的时候,焦德海把他拉到一旁,“孩子你还小啊,以前有你父亲在,大伙不好意思说什么,如今你父亲没了,再来说相声就不行了!”
相声界的包容度可见一斑,没有师承即使有再高的能耐,也是不被待见的存在。
焦德海感念自己与张父的过往,主动提出收下这个小徒弟,并且承担了摆枝的所有费用。焦德海的收徒为相声艺术延续到第四代,张寿臣的拜师也使得其成为第四代门长。
学艺的生涯是枯燥且乏味的,这其中不仅要整日背词,整天演出;还要忍受师娘的打骂和折磨。因为师娘的缘故,张寿臣草草学满三年,就出师自谋生路了。“三年零一节”也就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童话;徒弟如儿子也成了招笑的故事。
出师之后,张寿臣更加勤勉的学习着相声,在他25岁时,一个机会到来了。那时节,最有名的艺人莫过于万人迷李德钖,这年,李德钖和他的搭档张德全裂穴,主动邀请张寿臣和自己合作。
在与李德钖合作期间,张寿臣有很大的收获。一年多的光阴,犹如画龙点睛,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张寿老的相貌比较儒雅,有文人的气质,受到了观众的欢迎。霎时间风头竟然盖过了李德钖。
以至于李德钖感慨:干相声这一行,学十年,火十年,回十年,谁也脱不开啊!
1925年,张寿臣开始与陶湘如合作,从此步入了他相声艺术的全盛时期,也奠定了他在相声界不可取代的领袖地位。
“为相声添产业”是张寿臣对相声创新和更新时的一个比喻。一个相声演员,不管你说不说,都应该把前辈留下的段子学会,然后传给下一代;同时,不断的创作新段子,这样一来,相声的产业越来越多,家底也就越来越厚了。
“相声大夫”的称谓正是在张寿臣不断更新相声段子,赋予老段子新的时代魅力基础上得来的。
张寿臣创作的段子,如《姚家井》、《地理图》、《开粥厂》、《西江月》等等;而改编整理的段子就更多了,像是《卖挂票》、《大保镖》、《对春联》等,都有张寿臣的痕迹存在。
相声的生命在于针砭时弊,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也是相声实力的一种具现。张寿臣创作的段子《哏政部》,就是用诙谐的风格,将讽刺的矛头直指北洋政府,抨击实事;《揣骨相》是《哏政部》的姊妹篇,假借对人骨的评论描述达到贬奸褒忠的目的。
张寿臣有两个徒弟,非常知名。一个名徒常宝堃,一个友徒刘宝瑞。作为大徒弟的常宝堃,更是满足了张寿臣的所有收徒要求:北京人、眼睛大、伶俐而不油滑,能言但不贫嘴,规矩但不木讷。常宝堃的早逝,成为了张寿臣心中的一个疙瘩。
另一位则是友徒刘宝瑞,说是友徒,原因就是两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而刘宝瑞主要学习的,就是张寿臣的单口,刘能成为单口大王,一半是师父的功劳。刘宝瑞死在牛棚之中时,张寿臣已经弥留,得知死讯一句话都没说,病情却突然加重。
1970年7月9日,张寿臣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凌晨两点,用农村的门板打制了一副棺材草草埋葬。
雨霁
下九流中的下九流,新中国给了他们新生,他们现在自甘堕落
三尺青锋仗天涯
寿字辈的大门长,马三爷见了他,也得规规矩矩叫一声师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