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很有特色的村名
小西水历史
2025-04-08 12:43:23
乏驴岭——虽为岭名,实为路名。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驴经此,驴乏神困,不得不歇息,另有传说中柴王推车轧过的石辙痕还历历在目,足见这单的路备极险峻,不堪行旅。明清此路是由县城通往娘子关的必经之路,其路盘山绕谷溯河西上,仅通骑步,为娘子关东第一重门户。
雁过口——是测鱼镇所辖一个村的村名,与元氏县交接,虽为村名,实为路名。这个村座落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谷口,每年大雁往来皆过此口,而通过此口,即到元氏县,此路之高只能依雁行之迹,几乎是凭空而过。
出六里——为小作镇一村名。据《井陉县地名资料汇编》载:此村明代初年,王氏从外地迁此立庄,此庄南去桃林坪六里路,故起名为“去六里”。后王姓迁出,张姓迁入,并将村南移三里,往返桃林坪仍为六里,故改村名为出六里。此村名纯属依路途里程为据形成。这样的村名还有微水镇的五里铺村。
牛道——辛庄乡村名。据《井陉县地名资料汇编》载:明末谷氏从本县胡雷村迁此立庄,因此处是一个山林茂密的深沟,邻村放牛人常来此放牧,走成了一条牛道,而借作村名。既成村,牛道也自然成了“人”行之道。
大里岩、小里岩——大里岩位于辛庄乡东。其村距村西一山岩一里多地,因此名为大里岩。而小里岩也是辛庄乡一山村名。其村距村东一山岩不足一里故名小里岩。此二村名皆以路程命名。而威州镇的五里寺村,则是距东头村“显龙观”寺庙五华里而命名。
台头——南峪镇一村名,其村主要人口住在一高台之上,又名“台上”,从北峪村抬头即能望到,所以名为“台头”。
南平望、北平望——威州镇辖村。明代冯家沟冯氏迁村到此,此处地势较高而平,远望一马平川,故名平望,后村北立一新村所以分叫南北平望。
石圪垯——微水镇村名。因座落在冶河边巨石之上,古驿路从此通过,巨石有层层叠叠的石纹,所以又叫“石圪叠”。
八里沟——小作镇北部的村庄之一。清代嘉庆年间,苏氏从小寨村迁此立庄,居住在一条沟内,从沟掌到沟口长八华里,故起名八里沟。
三合庄——上安镇村名。因村庄座落在石太公路三岔口,曾一度名为“三岔”村,1958年三个村合并后改名三合庄。
大道——吴家窑乡苗峪村的一个附属自然村,因村庄座落在通鹿泉岭底的大道旁而索性取名为“大道”。
井陉的道路随其“三川九岭十八峪”的复杂,村址也就有了千奇百怪的特色。以土石高耸的“山”为村名的“龙凤山”、“凤山”等,路自然需攀援而上;以“坡”为名的村如“高家坡”、“塔寺坡”自然有着以倾斜为特点的小路;以高而陡峻的“崖”为名的有米汤崖、菩萨崖;以山中平地为村之“掌”,自然要翻山越岭,如“南寺掌”、“王家掌”;以两山问通达的村称“沟”,有“刘家沟”、“涧沟”;地势平坦的“川”,自然路也畅通无阻如金良川诸村,威州川诸村;地狭而下的村常称“峪”或“洼”,如“寺掌峪”、“马峪”、“张洼”、“梁洼”;地势隆起道路却并不高陡的“窑”,如“栾家窑”、“郝家窑”。相对而言,井陉地貌中的带“滩”、“岸”、“坪”、“坑”字样等村,道路相对平缓。
另外,还有“槽”——洪河槽;“洞”——潭洞;“口”——枣林口;“嘴”——苏家嘴;“瓮”——石瓮;“台”——郝家台;“底”——固底;“堰”——武家堰;“湾”——张河湾;“疃”——朱家疃;“岗”——长岗都微妙地映射出其村道路的地势趋向。当然还有的村庄名直接反映了道路状况及环境特点。如五里铺、铺上、良都店、防口、神堂寨、凉沟桥、河东、河西、石门等等。
另有仇家圪佬(阁)一村名,实为以阁之标志为村名,但地处贡家庄往东的大路之弯内,地势两边高中间低,按井陉方言,应算作“圪佬”,因此村民顺延而叫成“仇家圪佬”村了。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