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男子8次高考被北京重点大学录取,为2万元复读,但第9次失利

小暑评社会新闻 2024-11-19 05:01:14

有人说高考只有一次机会,但广西小山村出来的唐尚珺用8年的时间,换来了一张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16年,28岁的唐尚珺第8次踏入高考考场,这一次他考出了625分的好成绩,这个分数已经足够让他实现他的北京大学梦。

然而,拿到中国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并没有想象中的喜悦。

唐尚珺站在学校的光荣榜前,眼神有些迷茫。他心想,“这是一所挺好的大学了,但不是我心里那所理想的学校。”

那一天,他带着录取通知书回到家后,终于决定向父母坦白这些年来的“秘密”。母亲李芳摸着通知书上儿子的照片,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这件事我不怪你,我还是开开心心的。

你只管专心读书,其他事我会操心。

但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就在那一年,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唐尚珺突然意识到,考上什么大学已经不再重要,亲情才是最珍贵的。

2016年9月,唐尚珺选择带着父母前往北京,对于两位老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在天安门前的朴实笑容,让唐尚珺心生五味杂陈。

然而,就在入学短短一个月后,他的父亲病情突然恶化。在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一则本地高中的招生广告:“考上重点大学奖励两万元”。

对于承担医药费已经负担不起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根能够拯救他们的救命稻草。

"也许再考一次,我就能拿到奖金为父亲治病。"就这样,唐尚珺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 放弃来之不易的大学机会,开始他的第九次高考征程。

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不仅没有得到两万元奖金,反而连父亲的最后时光都错过了。老唐在第二年初离开了人世,而他的儿子,还在努力追逐那个遥远的梦想。

站在父亲的灵位前,唐尚珺思索着一个问题:是梦想耽误了生活,还是执着蒙蔽了双眼?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能为自己解答。

请带着回忆的眼睛回到2009年,那个唐尚珺初涉高考的年头。那一年他成绩为372分,离三本线仅差一点点,而在当时的广西农村,这样的分数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当的竞争力。

然而,固执的唐尚珺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我不想要跟村里的其他人一样,读个普通大学就一了百了。”面对自己的第一次高考成绩,唐尚珺内心深处充满了渴望。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不能任性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父亲老唐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把他送进了当地的一所技校。

在父亲看来这非常成熟,唐家几代人一直都是本分农民。能够有个技校文凭已非常不错,未来可以依靠自己的手艺来维持家庭生活。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看似听话的儿子竟然背着父母偷偷办理了退学手续。他拿着技校退还的学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高中校园。

从此刻开始,他开启了一段“隐形人生”。

这位学生在2010年的成绩为405分,2011年为475分,2012年为505分,每一分都是他在成人补习班里努力奋斗的见证。

虽然他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愣头青”,但唐尚珺却有着自己的内心想法:“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觉得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中国科技大学,一所在中国仅次于清华北大的学府,成为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执念。为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一次次放弃了触手可及的机会。

唐尚珺虽然多次被西南政法大学的招生老师联系,还收到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外人看来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他却始终觉得这些都是‘将就’,没有达到他真正期望的‘精彩’。

时间过得很快,他甚至已经快忘记自己是个技校生了。白天,他在补习班刷题,晚上去餐馆打工做服务员,暑假还跑到工地上干活。

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许多年,足足八年。

"你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去其他学校吗?"许多年后有人问起,他笑着说:"因为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得为梦想拼一次。"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种看似极端的坚持不值得。但对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中国科技大学就像是一座指引航向的灯塔,照亮了他普通平凡的人生道路。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尽管已经过去了八年,他的分数一直在提高,但始终无法达到那个他心心念念的分数线。那些曾经被他婉言谢绝的学校,已经成为了他触不可及的回忆。

农村孩子同样有梦想,只是面对现实的困境,他们的梦想有时过于沉重,舍不得放手,却又生在低处,够不着天。

2014年的除夕,26岁的唐尚珺站在家门口,带着几个黑色塑料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之后才敲响了门。

在这个年纪里,村里同龄的人都已结婚成家并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他还在学校的高十年级。然而,在他的父母心里,他是一名在外打工的“优秀儿子”。

他这些年练就的"回家密码"包括:"换掉超市的购物袋"、"适当推迟回家时间"、"记住编好的厂里工作细节"等。

为了不让父母起疑心,他在购买年货的塑料袋上都要精心准备,生怕露出他住在钦州湾大道的信息。

"儿子啊,你在外面工作累不累?一般每个月能挣多少钱啊?"李芳关心地问道,而他只能含糊其辞回答道:"每个月我能挣1600块钱,虽然包住,但是不包吃。

他忐忑不安地说出了这句话。这个数字,可是他精心观察了街边工厂的工资标准后才提出的。他从书包里拿出500元压岁钱给母亲时,努力保持镇定,但裤兜里仅剩的200块钱,还不够下个月的生活费。

在街上偶然碰到了小学同学,人家都结婚生子了,现在孩子三岁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唐尚珺拿起吉他,唱起了那首放佛岁月洪流的《老男孩》。

当歌唱到动情之处,他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唱出了:“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

他在这一晚醉酒后,面对镜头,红着眼睛说出:"我现在都在怀疑这句'知识改变命运',小时候被洗脑太久了,我现在反悔了。”

第二天清醒后,他还是收拾好行李,在初七的清晨悄悄离开了家。他的学校还在等待着他,而六月份的高考更是正在等待着他。

这个春节,他心中涌现出很多想说的话,但无处诉说。他的生活充满了疲累、尴尬和无奈,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深埋着一个倔强的梦想。

没有人真的能体会到一个农村孩子想要改变命运,愿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中,人们并不知道他仍在坚持读书,也不知道他在追寻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就是他的“春节密码”,既真实又虚幻,既心酸又充实。

在唐尚珺的“复读”生涯里,每个月的400元补助金是他维系生命的“救命钱”。

这是学校专门为过了一本线还需复读的学生设立的政策,包含基础补助300元,每多一分加2.5元。对于一个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的复读生而言,这400元正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

他的日常标配是一碗素菜配米饭。距离高考还有31天的时候,他跟其他同学一起进入了"冲刺阶段"。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被压缩到最小,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分心。

然而现实却总是如此讽刺。2014年,他的成绩为563分,西南政法大学的招生老师接连打来几通电话,但他选择了拒绝。而到了2015年,他的成绩达到了587分,吉林大学也对他表露了浓厚的兴趣,可他仍然选择了拒绝。

面对老师的疑虑,王尚珺只是摇摇头:"我想再试一次。"

于是,他继续在暑假里打工并依靠那400块钱的补助金维持生活,在高考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尽管分数在一点点提高,但是离中国科技大学的分数线似乎总差那么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老师渐渐地熟悉了这个顽固的大男孩。看着他屡次拒绝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次次重返高三课堂,他们都不知道说什么。

有人说他太执着,有人说他太傻,但没人知道,那个在月光下独自复习的身影,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梦想。

也许这就是青春吧,虽然明知道前方可能是悬崖,但还是决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这就是我曾经认真追逐过一个梦想的证明。

我34岁了,对于梦想的追求,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梦想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传递一些正能量,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能够让他们思考,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知道这是一条不容易的路,但是我不会放弃,我将用我的一生来追求这个梦想,直到它成为现实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总有一天,我可以实现我的梦想。

2017年,父亲的离世给唐尚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当年的高考,他只考了550分,这是近年来的最低分。

或许是命运的力量在提醒他,是时候该放手了。

尽管他相当倔强,可他仍旧不甘心。在2018年,他考了619分;在2019年,他考了645分;到了2020年,他又回到了619分;在最终,在2021年,他考了591分......他的成绩像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但他的心还在坚持下去。

直到去年,34岁的唐尚珺站在广西大学的校门口,看着这所离中科大最远的学校,他笑了。这一笑,笑得有些苦涩。

已经过去十四年了,那个梦想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在2022年的高考考场,他又一次的出现了。这已经是他的第14次参加高考了,而这也可能是他结束这漫长的高考历程最后的机会了。

有人说他执着,有人说他偏执。然而,人生并无绝对的对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身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34岁,站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不禁回想起18岁的那个青涩少年。我想知道,他是否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

实际上,人生就如同高中课业,有时最困难的并非解题的过程,更是在面对困难时该不该放弃的抉择。

唐尚珺的故事或许能够给迷茫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启示,那就是梦想固然重要,但有时候适时地回头,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因为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能实现梦想,而是为了追求一个梦想,错过了太多本该珍视的事物。

0 阅读:20

小暑评社会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