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讲“人到七十古来稀”,这话在今天好像不太适用,但在古代却是生生的现实情况。
主要原因是古代生产力低、生活条件差,能活到四、五十岁就算长者,能活到七十岁当然是“老寿星”了。
华夏人一贯“尊老敬老”,哪家能有一位长寿老人,那是非常大的福报呢,乡民街坊都要高看这家人一筹,但奇怪的是,康熙、乾隆举办了几次千叟宴,参会老人回家后却出现了接连离世的情况,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起初是康熙六十寿诞,那时候的人寿命都短,寻常百姓都对“六十大寿”非常重视,换做皇家更是如此了,更何况还是“盛世皇帝”,康熙过生日震动整个大清王朝。
那时候,全国各地的老人纷纷涌向京城,都想一睹圣颜,献上一句“万寿无疆”。
话是这么说,康熙虽在盛世,但那时候的交通很一般,云南、广州的老人想进京朝圣,得提前几个月自老家出发。
康熙也不吝啬,见老人来给自己贺寿,下令“凡长者只需行一次全礼”,这次之后,老人再见皇帝就不用跪拜了,这还没完?
皇帝一高兴,来给他贺寿的老人还有官做、后来直接“大赦天下”、寿宴从西直门开始,一直摆到畅春园,长达20余里的宴席堪称旷古烁今,有助兴者赞为 “千叟宴”。
这场寿宴整折腾了三个月,据后世统计,参加千叟宴的老人有4000多位,70岁以上的占多数,还有33位老人超过90岁高龄。
试想,当时康熙也才60岁,七、八十岁的更老者给他贺寿,那场面足够壮观,这也算是数千年来首次“皇帝与老同乐”了。
当然,这次康熙事前没准备,也不过瘾,到他69岁寿诞时还要再办一次规模更大的“千叟宴”,这次还把孙子“弘历”带上了,他想干什么?
直白点讲,“弘历”就是以后的乾隆皇帝,当时他才12岁,这孩子看皇爷爷接受千百老人参拜时的壮观场面,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啊。
或许,当时的康熙帝只想在孙子面前炫耀一下,哪知孙子比他还厉害,乾隆帝在位50年,而且编纂了《四库全书》这种史诗巨作。
公元1784年,乾隆帝带着“五世元孙”(实为玄孙,为避讳把“玄烨”改成了“元”)载锡,又要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而且规模还要更大!
原因很简单,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他觉得功绩已经超过了康熙、雍正,在他治下的清朝国富民强,再办千叟宴,规模自然要超过康熙皇爷,真是这样吗?
乾隆的功绩有没有超过康熙,世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说要“办席”超过皇爷爷,实际参加千叟宴的只有3000多人,最长者名叫郭钟岳,一说他参会时141岁,另说105岁。
不管怎么说吧,郭钟岳都是过百岁的老寿星,这人曾在乾隆下江南时“接驾有功”,因此皇帝特意召他进京参加千叟宴。
这次千叟宴的高潮部分,应该是乾隆皇帝与纪晓岚为郭钟岳合唱了一副对联,乾隆出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对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词是好词,郭钟岳却无福消受,老人到家后不久便去世了,为什么?这个后面讲。
又过十年,乾隆已经85岁了,这寿命真的超过了康熙,但他说过“不越圣祖在位61年”,因此才不情不愿地将皇帝位禅让给嘉庆,他则成了手握实权的太上皇。
说乾隆是“手握实权的太上皇”一点不夸张,嘉庆刚登基的正月初一,乾隆又要举办千叟宴。
按理说,乾隆都活到85岁高龄了,庆贺一下也不差,但这次参会的老人年龄就没几个能超过皇帝了,因此参加千叟宴的规格也相应提高,从之前的60岁提高到了70岁。
正月初四,乾隆当“太上皇”仅三天,皇极殿又开席了,这次参加千叟宴的多达3000余人、还有5000多人受邀但因身体原因未到场。
这次千叟宴的场面何其壮观,尤其3056位老老寿星一齐向皇帝跪拜、山呼万岁的环节,更是把整场宴席推上了最高潮。
乾隆显得格外高兴,大手一挥,下旨说“逾百岁老人赏六品、90岁以上赐七品”,这里的关键词是“逾百岁”和“90岁以上”,那时候能有几个这么高寿的人呀!
不管咋说,乾隆办的“千叟宴”是挺热闹,但参会的老人们却遭了殃,不少老人到家,甚至还没回家就接连离世,这是怎么了?
有人瞎猜,说:康熙、乾隆是满人皇帝,他们看不得汉人好,因此在菜里下毒,这才促使参会老人接连暴毙。
也有人说:皇帝是天子,皇帝办“千叟宴”是赐福,有些老人德泽不够,接不住这么厚重的福气,因此参加完宴席就死了。
比较之下,这种说法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按今天的科学应该咋解释?
按科学来解释,千叟宴里有几处细节,古代“皇帝是天”,这个是有史料可依的,也正因为皇帝尊崇才使得参会老人们心理负担过重。
在古代,无论老少能见到皇帝,那可是“祖坟冒青烟”的幸事,尤其守旧长者,如果再和皇帝“同桌吃饭”,或许都能把老人感动哭了,这叫:战战兢兢、感激涕零。
但是,老人最怕激动,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当年的中举范进不就是因为太激动,给高兴疯了?
还没完,乾隆办千叟宴很大方,凡参会老人都能得到一面“养老银牌”、“犀角黄花梨寿杖”一根,这些是天子赏赐,谁敢乱用?
给了东西不能用,受赏老人还要把这些供在家里,甚至要放在祖宗牌位之上,老人还要每天对这些东西跪拜“恭请圣安”。
这份心累就不细讲了,如果再有老人特别重视,生怕碰坏、被偷,那份提心吊胆就更甚了,如果久而久之,老人的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肯定受不了。
这是精神层面的,还有环境层面。
请注意,无论康熙还是乾隆,举办千叟宴的时间都在正月、三月,这时候的北京城还是天寒地冻的环境,参会老人又要赶早几个月前往京城,这份寒冷加之车马劳顿,是个人都受不了,更何况古稀老人呢?
除此外,老人肠胃不好,平时主要吃清淡流食,但“千叟宴”是千年不见、轰动天下的大场面,康熙和乾隆都是皇帝,他们办宴席,菜品能清淡吗?少说四五十道菜打底!
油腻且不说,关键当时天气冷,四五十道菜端上“20里”的餐桌,再热的菜也都冷了,如果是凉拌菜都可能冻上,这种菜让老人们怎么吃?
话是这么说,“千叟宴”可是御菜,皇帝让吃,再凉的菜老人们也要高高兴兴吃下去,可下肚后是什么结果?
或许,皇帝办“千叟宴”是好心,起码证明了乾隆帝的英明神武、治国有方,但参会的老人们就“无福消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