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上,乌克兰宣称用“爱国者”防空系统,在基辅郊外上空拦截了一枚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到底是真是假,网络上有很多争论,目前质疑派逐渐占据上风。不过就在5月9日,舆论又开始反转了,因为五角大楼发言人莱德准将正式确认了事件的真实性。
当然,美国吹嘘“爱国者”的性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从海湾战争期间就开始了,五角大楼发言人的确认,并不一定就是真的。不过,就“匕首”本身的性能来说,它的确是有可能被“爱国者”3,甚至是“爱国者”2击落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乌克兰的是爱国者2
首先,“匕首”虽然号称飞行速度达到10马赫,但实际上并非全程都能飞这么快,在飞行末端,由于制导的需求,反而要把速度降下来了,刚好落入“爱国者”5到6马赫的拦截范围,无论是近炸还是碰撞,确实有一定的几率将“匕首”打下来。
其次,“匕首”源于“伊斯坎德”M改型,真实水平只相当于我国早期的东风15B,被拦截很正常。而且由于“匕首”头体是不分离的,不但拖慢了飞行速度,而且还增加了RCS,据说远大于东风15B头体分离后的头部,降低了“爱国者”防空雷达锁定的难度。
可能是飞行中的匕首
第三、如果单论速度的话,弹道导弹从来就不慢,甚至飞得还要更快一些,为什么高超音速导弹要单独列出来?主要是因为它在飞行全程的机动性都很强,即使在末端也能进行变轨规避、横向机动,这甚至是比飞5到10马赫更重要的性能,却被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俄罗斯“匕首”是否也有这个能力,末端变轨机动有多强?值得怀疑。
匕首攻击地面目标
至于乌克兰展示的“匕首”残骸,为何头部像水泥管子,弹体非常厚呢?原因就是它属于侵彻战斗部。这是一种依靠动能侵彻深层硬目标,并利用炸药的爆炸冲击波和破片的动能达到预期毁伤目的的战斗部,首先是由高强度特种钢或重金属合金制成厚厚的壳体,结构强度必须能够承受侵彻过程中的挤压、变形,保证把后面的炸药送到地下深处,刚好符合乌克兰展示的“匕首”残骸特征。
乌克兰展示的残骸
导弹侵彻战斗部
虽然各国的装备中,的确有水泥炸弹,但它主要是用于训练的,欧美在军事行动中偶然也曾使用过,但不普遍。而“匕首”导弹侵彻战斗部使用的,并非水泥,只是这种高强度特种钢或重金属合金材料,看起来像水泥一样而已。如果真是水泥,以数马赫的速度掉下来,早就摔碎了,怎么可能看到相对完整的结构?
总而言之,任何武器都不可能是无敌的,万物都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当初乌克兰宣传毒刺单兵防空导弹、标枪反坦克导弹、海马斯火箭炮无敌,结果逐一被打脸。而今天如果宣称高超音速导弹无敌,也会被打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