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藏品清代时期铜胎掐丝珐琅高足碗一组。铜胎,撇口,高圈足。造型端庄富丽,沉着大方,通体采用铜胎掐丝珐琅工艺,掐丝流畅华丽,腹部主题纹饰为珐琅花卉纹,纹饰典雅浓艳,栩栩如生。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此组藏品保存完好,釉质莹润,珐琅色泽鲜艳夺目,胎质较薄,掐丝较细,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器型规整,形制端庄敦厚,堪称经典,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3bb7c2a1b48c33a8cdd359deb0a0cc2.jpg)
掐丝珐琅亦称景泰蓝,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紫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名贵艺术品。元朝时期疆土辽阔,与阿拉伯地区交往频繁,发明于西亚细亚的珐琅饰品便从当时传入我国。明景泰年间,由于政府的重视,珐琅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经过我国工匠的吸收和改进,成为独具特色的珐琅艺术——景泰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0f0bbfefc329d768842bee6c685cc5f.jpg)
景泰蓝和掐丝珐琅这两种艺术品器物所采用的原料是相同的,只是制作工艺大相径庭。
珐琅,是古代琉璃的一种,属于硼酸玻璃。珐琅工艺始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公元6世纪左右),在12到13世纪达到高峰,并向世界各地输出,相传早在唐宋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04450629b473017b73085a4357bb678.jpg)
景泰蓝,原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明朝景泰年间广泛流行,且当时以富贵华丽的蓝色制品最为出色,而惯称“景泰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2891ed0b0fd790446914cd58055bfea.jpg)
珐琅彩瓷器的学名为“瓷胎画珐琅”,历史也比不上景泰蓝的悠久,是直至清代才出现的新品种。清代的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人都很爱好瓷器,珐琅彩瓷就是在康熙时期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当时在我国的欧洲传教士马国贤在写回国的信中,就记载了康熙皇帝热心于将国外的珐琅彩品种引进中国的情形。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也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同时,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使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