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藏品为元代风格青花花卉纹八棱瓶。物品花卉纹绘画风格是元代晚期风格。元到到宣德都是苏料,苏料特点强晕染,铁锈斑、锡皮光。元明为麻仓土,麻仓土特点多孔、胎釉结合火石红强烈。四周纹有青花花卉纹图案,造型规整,端庄稳重,胎体坚细,釉面亮润,笔触细腻,绘画工整,青花发色典雅,构图繁而有序、层次清晰,隽美潇洒,气韵流畅。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高:28cm
青花瓷最早出现是在唐朝,诞生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衰弱,而其他瓷器又发展过快,唐三彩瓷器制作便也随着逐步衰退,又因当时王朝颠覆之乱,唐三彩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里,其技艺也随之消失。经综合鉴定,这件藏品为元代风格青花瓶,有一定观赏价值以及历史价值。
底部直径:7.5cm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会被轻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其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着浓郁的年画风味。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
口径:8cm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两种: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两种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瓷呈色普遍浅淡亮丽,发色简朴准确,黑色是元瓷的灵魂色。特别是江西景德镇与永和镇更是高人云集而异军突起。青花,单色釉,薄胎薄釉以及釉下彩,釉上彩等不断涌现,黑釉木叶纹与燿变天眼令人叹为观止。粗糙与精细并存几乎涵盖明清两代所有品种,为现代制瓷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宋瓷的深沉自然到元瓷思想的直接表达,宋,元瓷艺虽然风格迥异,但都精神非凡。
重量:0.8kg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