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4月13日,“广东沙尘暴”词条冲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广州PM10浓度飙升至436微克/立方米。社交媒体上,市民纷纷表示“喉咙刺痛”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描述“灰霾天让人莫名焦虑”“沙尘摩擦玻璃的噪音令人烦躁”。这些负面情绪是否与沙尘暴存在关联?

4月13日17时,广州市空气质量指数(AQI)逐渐降低。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 图
“这种现象并非心理作用,存在一定科学依据。”北京朝阳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祖思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沙尘天气特有的昏暗特质与心理负面情绪存在意象关联,极易激活并强化既有的情绪记忆。“类似冬季季节性抑郁的生理机制,光照剥夺会抑制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合成,进而触发情绪低谷。”
PM2.5-PM10区间颗粒物虽不直接影响血清素代谢,但通过多重间接路径干扰情绪调控。“呼吸道炎性反应、睡眠节律紊乱等继发问题,都可能成为情绪失调的放大器。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压力累积效应’,多重微应激最终突破心理代偿阈值。”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谭淑平补充分析,岭南地区罕见的沙尘天气增加了人们对气候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会引发焦虑。“气象异常突破人的经验认知,既有的环境掌控感被打破,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会激活大脑的预警机制。加之人们出行受阻带来的行为受限,形成叠加性心理应激源。”
专家提醒,两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一是本身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二是已有焦虑抑郁倾向的人群。“呼吸道疾病加重本身就是负面刺激,而情绪问题患者更容易将天气与内心不良情绪产生共鸣。”
针对沙尘天气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谭淑平给出了具体应对建议:首先应减少外出并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呼吸道疾病发作;其次可以在家中进行适度运动、冥想等积极活动;同时建议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增强社会支持网络。“公众不必过度担心,这种天气终会过去。对于敏感人群,不妨把居家时间转化为增进家人感情的机会。”
“这场突如其来的‘黄霾天’带来的不仅是空气污染,如何守护好‘心灵蓝天’同样重要。”祖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