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合伙人内斗升温,抢公章成了权力斗争的戏码!

海江疑难案件 2025-04-05 10:03:23

律所内抢夺公章事件时有发生,最近传闻某所抢公章的“瓜”(吃瓜需谨慎,请注意辨别信息真伪)听到这个话题,不少人可能会立刻皱起眉头,这不就是行业内斗、权力争斗的缩影吗?确实,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不少让人不忍直视的现象,牵涉各种形形色色的原因。

2024年6月,北京市司法局通报了一起律师因抢夺国家机关印章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五个月吊销律师执业证的案件。(前文回顾:律师抢印章,被吊销执业证书,法律人也“翻车”?)当时就有网友评论说,律师挣了多少律师费,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办,竟然为了当事人这么拼?

但律所里的公章,更是香饽饽!在合伙人之间的权力斗争面前,讲道理视乎还不如抢公章来得直接、快速、有效!

01抢公章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抛开这次某所在网上传闻的一些“瓜”,不得不提到中国律师行业内的不少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律所,随着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纠纷不断升级。面对利益的巨大诱惑,甚至一些律师或合伙人会选择直接突破法律的底线——抢公章。

抢公章,这听上去像是某个黑社会的手段,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行为在行业内并不鲜见。律师是一个曾经在社会中以“守护法律”为使命的行业,居然会有人在律所办公室里撬开柜子,抢走公章。

从某种角度看,律所的内斗,已经变成了利益争夺的“战场”,尤其是那些快速扩张的律所,总所与分所之间的权力博弈,涉及到的往往是极为复杂的利益关系。

还有一些律所合伙人,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管理和治理结构,在出现矛盾时,往往采用了最直接的“暴力”手段。因为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为:公章是律所运营的关键之一,控制了公章,就等于掌控了律所的一切决策。于是,“抢公章”这招就成了某些律师最直接有效的权力斗争武器。

02律师是人,而非“神”

有时候很难想象得到,抢公章这种事情会发生在律师身上,其实懂法的人也会违法犯罪。

从平常人眼中,律师常常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身份:言辞犀利、专业严谨、知法守法。然而,律师也只是普通人,也有情绪,面临压力,甚至有时候也有一些情绪失控的时刻。

在这种情况下,律师也难免会陷入人性困境,并不会因为律师的身份而跳脱出来。普通人可能在与人争吵中大打出手,而律师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而知法犯法。

抢公章,这看似野蛮,实际上却是律师行业深层次问题的表现。律师都会意识到公章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律所运营的象征,更是整个业务流程中无法绕过的一环。无论是向法院提交材料,还是执行事务,律所公章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种行为无论如何都难掩其荒谬之处,面对利益的诱惑,选择了打破规矩,甚至采取与犯罪行为相似的手段。这不是制度的不完善,而是某些人深知在法律面前不管是谁都要承担责任的事实,却依然选择通过违法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难道这就是作为法律人应该做的吗?

律师也可能无力避免人性中的阴暗面,但同样地,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3制度空白是“抢公章”背后的元凶

抢公章这一行为的背后,其实是行业监管的失灵,是制度的“死角”。行业内对律所管理的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在合伙人治理、权力监督等方面。

现有的《律师事务所设立分所管理办法》确实为律所管理提供了某些框架,但它在细节和实施上依然存在很多空白。例如,如何明确总所与分所之间的关系、如何规范公章的使用管理、如何避免合伙人之间权力的滥用,这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更严重的是,许多律师事务所,在业务上拼命扩张,但管理却远远跟不上。为了追求规模化和效益化,律所的管理制度往往被忽视,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律所生死存亡的关键。这种情况下,合伙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甚至选择放弃法律底线。

这种情况下,法律的缺失和管理的不健全,导致了抢公章这种非法手段的出现。律师行业内部的权力斗争,变成了一场“谁能抢到公章,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权力游戏。

每次发生抢公章事件,我们都看到各大律所忙不迭地做出反应,表面上看似有修复形象的努力,但到底能否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复发,依然是一个问号。

很多时候是因为律师行业的管理制度滞后,导致了合伙人之间难以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当一切走到了无法再忍受的临界点,抢公章似乎成了唯一能够直接达成目标的方式。

0 阅读:0
海江疑难案件

海江疑难案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