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本应是热热闹闹、和和美美的团圆时刻。可一提到某些亲戚,不少人就头疼,就是那些平时毫无音信,过年却准时“打卡”的“隐形亲戚”,他们一来,春节的画风都变了。
平日里,社交软件成了和朋友、同事交流的主场,可这些亲戚的头像永远“躺尸”。逢年过节,朋友圈被祝福刷爆,他们却像消失在网络世界,连个点赞都吝啬。通讯录里他们的号码,也从没因为关心你的近况而响起。这种长时间的“失联”,让亲戚间本应亲密的关系,渐渐变得疏远又陌生。
但春节一到,他们就像被施了定时“魔法”,准时出现在家门口。门一开,迎来他们满脸笑容和那句“好久不见”,可凑近一看,笑容里藏着的生疏和功利,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莫名紧张。
前脚迈进家门,后脚就开启“主人模式”。几步走到沙发前,一屁股坐下,二郎腿一翘,姿态随意得让人怀疑是不是进错了门。紧接着,指挥自家孩子在家“大闹天宫”,玩具扔得遍地都是,摆件被碰倒,地板布满脚印。当你一脸无奈,他们轻飘飘来一句“孩子还小,别计较”,可孩子小不是没规矩的理由,这熊孩子行为和家长的纵容,真让人心里不爽。
到了饭点,他们的表现更让人无语。面对满桌精心准备的饭菜,筷子一拿就开始“暴风吸入”。一边吃还一边挑刺,这个菜淡了没味道,那个菜火候不对,稍有不合口味,脸上嫌弃之情尽显。他们根本想不到,为了准备这顿年夜饭,主人家提前多久就开始筹备,耗费多少心血。
压岁钱环节堪称“双标”典范。自家孩子收压岁钱时,笑得眼睛眯成缝,感谢的话不绝于耳,那模样就像这钱是应得的。轮到给别家孩子压岁钱,态度立马大转弯。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装糊涂;要么找借口推脱,“今年生意不好,手头紧”“出门急忘带红包”。实在躲不过,才慢吞吞掏出个薄得可怜的红包,和吃饭时的豪爽相比,反差极大。
中国人民大学那项关于春节期间亲戚关系的调查可不是随便说说,超30%受访者都有类似经历,这说明“隐形亲戚”带来的困扰普遍存在。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口流动大,人们社交圈不断扩大,亲戚间联系变少,但这不意味着亲情可以被忽视。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亲戚把春节当社交应酬,用功利心对待亲情,是对亲情本质的错误理解。
我觉得,亲戚之间的相处,真诚和关爱才是底色。春节团聚是增进感情的好时机,“隐形亲戚”真该审视下自己的行为。别把过年当成免费吃喝和捞好处的机会,亲情珍贵,不是用利益衡量的商品。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带着真心相聚,少些功利,多些关怀。让春节回归原本的温馨,让亲情在真诚中升温,珍惜这一年一次的相聚时光 。
作者声明:内容及图片取材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