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打羽毛球那会儿都是周围同事组局,大家水平差不多,基本都是“街头扑蝶”型选手。
有一天来了个高手,当时以我们的水平,连人家是高手都看不出来,蒙着跟人家打。
打了两个小时,人家连汗都没出,后来也就不来了。
等我找教练系统训练之后,大概也能到业5左右了,同事们叫我去打,我也不愿意去了。
不是看不上人家,而是去了我什么技术都不能做,别说杀球,吊球对面都接不住,高远球还总失误呢,所以我也就只能降到“街头扑蝶”水平跟他们打,结果就是净捡球了。
不但自己打着不爽,对人家来说也没什么帮助,所以羽毛球这玩意基本就是水平差不多的人组个俱乐部才打得起来。
人材这玩意跟羽毛球差不多吧,也需要土壤。
大概20年前了吧,我从ASML辞职回国,那时候在国内谁知道ASML是什么玩意?
大家甚至连光刻机都没听说过。
我去面试,跟人家讲我在ASML做寻径算法,就是给激光头规划线路,人家一脸懵,说你是技术工人吗?
当然,这跟我当时面试的大多是咨询公司也有关,毕竟中国没有这类业务请他们,不知道也正常。
虽然我没想做算法,可话说回来,就算想,也没有光刻机公司啊。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懒得往简历里面写这段经历。
虽然我算不上什么人才,更跟高端扯不上关系,但是窥一斑而见全豹,我的这点经历也算是当年高端人才困境在中国的缩影吧?
那时我们的产业还相对低端,没有那么多空间留给高端人才。
像我这种虽然算不上什么人才,但回国比在欧洲时,薪资已经斩半再斩半。
这还是因为去了四大咨询,当时在国内已经算个不错的起步了。
这么大的薪资差距,怎么留人?
其实以中国人故土情结之严重,但凡给个差不多的待遇,想把人才从欧美弄回来并不算难。
我这种属于比较任性了,就是为了回国而回国,根本没考虑钱的问题。
虽然有些极端,但这类想法在欧美留学圈子里并不少见,只不过很多人还是要算算经济账,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高端岗位越来越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很多国外工作的人,都是“待价而沽”的心态。
回国是早晚要回的,只不过要等一个好时机,能卖个好价钱了再回。
毕竟回来再出去比较麻烦,议价权只有这一次,那还不得谨慎点?
后来等我老婆回国那会,其实竞争就已经很激烈了。
像她这种“三清”想毕业直接留在清华,已经根本不可能了。
必须出去藤校、UC转一圈,最少也要做两年博后,清华才有可能给你个位子,而且还是非升即走。
这两年据说竞争更残酷了,“三清”已经不够看了,非得是“清藤”才行。
而且人手都有Nature,甚至有人带项目回来,最多也就给个副研究员,还不是长聘。
你要是说现在中国还留不住高端人才,话恐怕就不好这么讲。
毕竟清华这帮老师,除了非升即走被迫走的,还真没听说有人主动离开。
清华老师算不算高端人才呢?
按理说应该算吧,但也未必就是最高端的。
但这个级别,进来挤破头,没人往外走,就不用说更高级别了吧?
说回羽毛球俱乐部,有段时间我跟之前的俱乐部活动时间总是冲突,所以自己也组了个俱乐部。
高手不好找,于是一开始也不筛选,想来的都可以来,导致俱乐部水平参差不齐,大家打着都不爽,尤其高手流失严重,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架势。
后来我看这样不行,于是找了个教练,带着大伙从头练起,最后正经练出了几个高手,俱乐部也才终于维持了下来。
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应该也不乏这种自己组织培养人才的“俱乐部”吧,否则我们今天的发展从何而来呢?
如果要说高端人才,个人觉得那些为中国“雪中送炭”的才是真高端吧?
像我这种后来回国的,说好听的能算“锦上添花”,说不好听的也可以算“坐享其成”,怎么好意思恬不知耻地自称人材呢?
这是普通人阶层跃迁的最大障碍,可惜没人告诉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