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欧洲航天三巨头欲合力打造新卫星公司欧洲抗衡“星链”。而联系到之前“织女星-C”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在美国SpaceX高歌猛进、中国航天成绩斐然的对比下,欧洲航天的处境越发尴尬起来。
欧洲的“织女星-C”火箭,这名字挺浪漫,但发射过程却并不诗意。这枚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升空,两分钟后,意外来了。第二级故障,偏离轨道,最后不得不自毁,搭载的两颗地球观测卫星直接“陪着火箭入了海”。追究原因,发现问题还真不少。技术上,欧洲航天局一直依赖传统模式,可全球航天早就进入“创新为王”的时代。人家SpaceX都把可重复使用火箭玩得炉火纯青,成本压下去,发射效率提上来。而欧洲呢?还是传统的四级火箭设计,技术迭代跟不上,失利的几率自然增加。再看管理,人为操作不当、检测环节不够严谨,一环扣一环,出问题几乎不可避免。就算是发射失败了,欧洲也没准备停止发射火箭,那么为什么欧洲在航天领域这么想要获得成功呢?
答案就在一个词——“自主”。欧洲航天过去还算挺风光,用俄罗斯的火箭发中型卫星,用阿丽亚娜火箭发重型卫星,用“织女星”发轻型卫星,各司其职挺协调。但自从俄乌冲突爆发,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换来了合作中断,原本的计划全打乱了。这时SpaceX横空出世,成了欧洲卫星发射的“救命稻草”。可问题是,这稻草捏在别人手里能靠得住吗?欧洲很快意识到,过于依赖SpaceX不仅可能影响战略自主,还会让商业竞争越来越被动。所以欧洲决定自力更生,启动IRIS2计划,号称“欧版星链”。这个计划挺有野心,目标是用290多颗卫星构建自主通信星座,提供安全、稳定的通信服务。可问题也不少:发射需要大量资金,协调各成员国利益也不容易。
IRIS2的亮相,意味着欧洲正式进入低轨卫星星座的竞争行列。这赛道早就热闹得不行,美国有“星链”和“柯伊伯计划”,中国的“千帆星座”也在快速推进,就连英国的OneWeb都已经初具规模。而IRIS2的定位很明确,主攻政府通信需求,同时兼顾商业市场。不过跟人家动辄上千颗卫星的规模比,290多颗的小星座确实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但别小看IRIS2,它的技术要求比“星链”更严格,强调安全性和弹性,这更接近军用星座的设计理念。欧盟的想法很清楚,不能让美国的“星链”在市场上独大,更不能让欧洲的通信和战略安全被外部力量掌控。虽然IRIS2还有不少挑战,比如成本压力、轨道资源紧张等,但它承载着欧洲航天工业再度崛起的希望。问题是,全球航天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欧洲这份“迟来的计划”是否还能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