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多了解

布谷妈妈 2022-05-20 20:54:35

姑姑家孙子1岁多,前段时间抱着来串门,大人们只顾聊天,孩子就把手放到了嘴里,默默地啃了半天。

姑姑看到二话不说,抬起手就是一下,把孩子的手从嘴里打了出来。孩子先是呆了一下,随后便哇哇大哭。

我看着有点心疼,等她哄好娃便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姑姑说,吃手指不好,但是孩子还小,讲道理又听不懂,只能把手从嘴里打出来,他也能长个记性。

这让我想起女儿1岁多的时候,也经常吃手指,但我们全家都没有当回事,后来这个现象慢慢就消失了。

那么对于1岁半的孩子来说,“吃手指”真的不好吗?需要用特别的方式,给他长长记性吗?

一:“容忍”还是“阻止”?

对于宝宝吃手指的行为,大家坚定地分为两派。

“阻止”派认为,小孩子吃手指是个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把手塞到嘴巴里,那细菌岂不是就跑进到宝宝肚子里了?孩子很多时候没有理由地哭闹,那就是吃手导致的肚子痛。

“容忍”派却认为,小孩子吃手指很正常,这属于正常现象。而且吃手指只是一阵子的行为,随着孩子长大,这种事情就慢慢消失了。

二:“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吮吸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吮吸手指的动作甚至在胎儿出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吃手指”的孩子比“不吃手指”的孩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家长可以收藏。

①发展自我,探索世界

《捕捉儿童敏感期》提到,孩子在半岁以后,会进入“手的敏感期”。

宝宝刚出生时,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与自己是一体的,世界就是我, 我就是世界。

但当他用嘴巴“品尝”世界的时候,会逐渐发现,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

咬玩具,咦,这个玩具软软的,那个玩具却很硬。吃手,咦,手居然还会痛,但咬妈妈我不会痛。原来,我与世界是分开的。

宝宝正是通过这样“吃”的方式,来形成自己最初的理解。

②发展运动能力

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期的运动技能,是从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发展的。

从摆动手臂到能抓起一粒豆子,这种运动技能,宝宝需要循序渐进地才能掌握。而吃手指的宝宝,正是唤醒手部神经,让手部肌肉从大动作到精细运动发展。

此外,吃手指还能锻炼孩子手部、嘴巴和大脑的协调能力,为未来的运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发展安全感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安全感。

当他心情紧张或者焦虑的时候,就会通过吃手指来镇定自己的情绪。

如果这时候被突然粗暴终止,那么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到不安,时间一长,潜意识里就会缺乏安全感。

而吃手指的宝宝,能把不安的情绪及时释放,这会让他有安全感。

所以说,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会有明显的差异,家长要多了解。

三:过度吃手指,需要干预

尽管吃手指有很多好处,但不是说,什么阶段吃手指都好,也不是吃得越频繁代表宝宝越好。

①大龄宝宝吃手指要干预

2岁之前的宝宝吃手指很正常;2-3岁的宝宝偶尔吃手指,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3岁之后的宝宝,吃手指的行为就需要干预了。

这个时候,要弄清楚孩子吃手指的原因,通过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影响牙齿的发育

如果3岁以上还在吃手指,那么这样的行为,不仅容易出现口腔问题,还容易导致孩子牙齿外翻,形成“龅牙”。

这样影响容貌,也容易让孩子自卑。我们要及时干预。

四:如何对待孩子“吃手指”的行为

孩子把手刚伸到嘴巴,家长突然手掌一挥,这虽然让孩子长了记性,但是效果未必能如愿。

《儿童行为矫正》提出,当孩子一出现某种行为,家长就及时提醒或者阻止,那会在无形中起到强调的作用。这反而会加深孩子的印象,使这种行为更加增多。

孩子一吃手,他可能没怎么在意,而家长的阻止,反而让他更加注意到了这个行为,反而吃得更多了。

那我们可以怎样做,才能正确处理呢?

①转移注意力

每当孩子出现吃手指行为的时候,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忘记吃手指。比如跟他一起玩扔球、跳舞之类的游戏等等。

②关注与引导

孩子吃手指有时候是因为得不到家人的关注,这时候我们需要多多关注孩子,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帮助他解决情绪上的问题。

关于孩子“吃手指”的问题,咱就讲到这里了。

你家孩子有“吃手指”的习惯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1 阅读:1560

布谷妈妈

简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