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自己这种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的寒门,除了努力之外,还可以靠什么才能出头呢?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历史的步伐,一起去看看西汉时期,汉武帝手下的能臣主父偃的发迹之路,也许你可以从中发现些什么。
主父偃这个人,出生于齐地,自幼家境贫寒,他先是学纵横之术,后来又读《周易》、《春秋》,可以说是个“饱读诗书”之人。有道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主父偃想积极进取、入仕为官,但他去游说齐王,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反而被人家奚落。家里父母和兄弟姐妹,也不待见他,都认为他是个好高骛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认为他就是个吃闲饭的无能之人,大体上他的境遇,和当初的推行“合纵”而六国拜相的苏秦,是十分相似的。因为家贫而借贷无门,主父偃的日子过的一直很窘迫,于是他周游列国,先后到了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但是都没有人赏识他,连给人家做门客,都没有人给他机会。
主父偃的经历告诉我们,寒门想获得出头墨机会,是一件很难的事儿,他需要很多条件。同时别人讨厌你,也不一定是你做的不好,很多时候,只是你不愿意迎合别人罢了,做个坚持自己的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诸侯们这儿没什么机会的情况下,主父偃决定到京城试一试,但地方上官吏是不会推荐他的,那个时候没有科举制度,想入仕只有通过地方察举制度,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公孙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得到了入仕的机会的。但主父偃没有钱,怎么会有得到被地方官推荐的机会呢?因此,他只有采取点特殊的手段,这一次他没选择直接去见汉武帝,而是先找到了大将军卫青。主父偃通过攀谈,得到了卫青的信任,卫青表示你可以放心,皇帝那里我替你去说说,你就静候佳音吧!
主父偃学的是韩信,而且学的还有模有样,可惜在汉武帝刘彻的眼里,卫青可不是刘邦身边恩萧何!当卫青滔滔不绝的把主父偃的能力,说给汉武帝听的时候,汉武帝的反应很冷淡,最后说了句:“大将军你说完了没有?朕今天还有其他事,改天再说吧!”这就是无视,卫青不是个蠢人,当然知道冷处理就是不同意,他感觉跟对不住主父偃,因此回到府上后,对主父偃说:“主父先生,我和陛下说了,但陛下似乎并不相信我的话!”
主父偃看着卫青的神色和语气,似乎看出了什么,拱手道:“大将军不必为难,我本布衣之身,不劳大将军费心了!”话说的硬气,但事情未必要做的硬气,主父偃的盘缠即将耗尽,到时候可就是饿肚皮的问题了。主父偃决定做最后一搏,他给汉武帝上书,奏书上午交上去,到了傍晚的时候,他就被汉武帝召见。在主父偃的上书里,一共提了九件事,除了一件是关于征伐匈奴的事儿之外,其他全部是关于律法条令方面的事儿。当时汉武帝身侧,正缺少主父偃这类对于律法有研究的人,因此,主父偃投其所好,做了最后一搏,算是用对了地方。当天汉武帝就拜主父偃为郎中,并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四次提升主父偃官职,让他做到了中大夫的位置。
你认为找二把手推荐有用?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不如直接切入主题,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你只能是老大汉武帝的人,做卫青的马仔,还很有能力,怎么能用呢?主父偃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自荐!
推恩令:天下第一阳谋!主父偃和推恩令,是捆绑在一起的。推恩令号称天下第一阳谋,主父偃就是始作俑者,他的推恩令,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解决了汉代帝王最担心的,藩王割据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具体来说,在推恩令颁布以前,藩王们的王位和土地,都只有世子才能够继承,其他儿子什么都分不到,而推恩令要求藩王必须把自己的土地和利益,分到每一个儿子,世子为王,其他儿子为侯,土地和资源也要分解。最后就会让藩王们的地盘被越分越小,爵位也越降越低,最后失去没有对抗中央的资本。我们所熟知的织席贩履之辈,大名鼎鼎的刘备刘皇叔,就是推恩令的“受益者”,那个时候的汉室宗亲,实在是太多了,都快和一般老百姓差不多了。
推恩令,是主父偃对晁错削藩策的进一步升级,如果说削藩策是开始,那么推恩令就是巅峰!主父偃抓住了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质,这才是他的厉害之处,核心就是他够狠,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用利益拉动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达成自己的目的。主父偃这么做,让藩王敢怒而不敢言,但主父偃不为所动,因为汉武帝刘彻绝对支持他,主父偃虽然损害了藩王的利益,但是却让汉武帝刘彻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如果说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对付匈奴的利剑的话,那么主父偃就是汉武帝对付藩王的另外一把利剑,它的威力就算和“帝国双壁”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主父偃对诸侯们露出了獠牙,不好惹是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你寒门出身,还凡事都选择唯唯诺诺的话,该怎么破位出局呢?因此,要不从于众,主父偃选择了露出獠牙,充当汉武帝的棍棒,而同样寒门出身,还做过猪倌儿的公孙弘,则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迁徙茂陵:进一步赢得信任!除了藩王之外,豪强也是心腹之患,这些人实力雄厚,如栾布就是代表,他家里的私兵就有三四千人,山东豪杰有很多也听从他的号令!也就是他一个人,就可以距离几万人的队伍,这还只是一个而已。对于这些人,汉武帝想动,但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主父偃就提了个建议。他说:“陛下,如今茂陵已经修建完成,可以把关中豪强迁徙过来,这样第是一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第二还可以增加京城的防卫力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这就叫做不灭而除害!”
豪强们本来过的好好的,你非要让人家背井离乡,他们当然不愿意了,其中就不乏有反抗者,汉武帝对于这样的人,给予了坚决反对镇压。如果你同意迁徙茂陵,那就意味着会失去很多原来的既得利益,到了天子脚下,还有谁敢放肆呢?让不好管的人,暴露在老大的眼皮底下,他们都会有所收敛的!利用老大的威信去震慑豪强,这就是主父偃对付豪强的办法,懂得借风、借力、借势,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行事,这就是向上管理的智慧。
初露锋芒后,就要进一步去巩固,迁徙豪强到茂陵,让豪强们怨声载道,但也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领导的信任,是你获得位置的前提!
修朔方城:充分利用领导的作用!汉军对匈奴用兵,有一个很大的制约条件,就是缺少前沿阵地,总是要从各地去征集物资,而匈奴人不同,他们的策略是打了就走,机动性十分灵活!雁门关多次被攻破,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在前方建立一个堡垒,就被提上了日程。主父偃看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修建朔方城建议,作为前线的堡垒,以其为基地,可以不断发动对匈奴人的进攻,变被动为主动。
但这个建议提出来后,以御史大夫公孙弘为首的大臣们坚决反对,公孙弘说:“陛下,修建朔方城耗资巨大,这就和当初秦修建长城一样,劳命伤财得不偿失,请陛下不要听信主父偃的话!”主父偃瞥了公孙弘一眼,他说:“陛下,汉军之所以一直处于弱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前线的壁垒,而匈奴人不同,他们是游牧民族,机动灵活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因此我们才屡屡受制于人,如今修建朔方城,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破坏匈奴人放牧,这样他们的战力就会大大下降,同时我们还可以随时发动进攻,对他们进行袭扰,这就实现了陛下所说的攻守易形!”汉武帝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力排众议,通过了修建朔方城的方案。
把修建朔方城这个劳民伤财的事儿,和汉武帝刘彻打击匈奴的目的结合,就获得了领导的支持,就没人能否定你了,这就是主父偃的智慧!
拥立卫子夫:不好惹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卫子夫为后,有两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第一个是把陈阿娇赶下台的张汤,另外一个就是拥立卫子夫为后的主父偃。你说主父偃是一个人办成的这件事儿?当然不是了,几乎所有大臣都和他联名上奏,那是因为大家都怕主父偃,没有人敢去拒绝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不好惹!主父偃的狠辣,是可以看到的,他做齐国国相,一到任就让人去搜集齐王的黑材料,结果齐王年轻没沉住气,害怕被主父偃收拾,直接选择了自杀。主父偃这下子算是彻底捅了马蜂窝,藩王们人人自危,但一开始他们还不敢动,因为主父偃不好惹,又加上有皇帝的眷顾。
有人劝主父偃,说他做事太横暴,要小心别人报复他,主父偃听了不以为意,他说:“我都这个年纪了,才有机会一展生平之所学,我就是要横暴不羁,让天下的人都敬畏我,我想这也是陛下用我这个寒门的原因,他就是要用我来对付那些宗室和豪强!就算我会因此而被烹杀,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主父偃手里握着很多人的把柄,因此百官对他都心存忌惮,你如果不和他一起上书,建议汉武帝立卫子夫为后的话,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把柄在主父偃的手里了。
一个老实人,人人都想欺负一下,但一个不好惹的人,没人会去主动招惹他,相反还会尽量不去得罪这样的人,因为那样做的话,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结局:做人太嚣张,迟早要受伤!主父偃的结局是悲惨的,当以赵王为首的藩王控诉主父偃离间宗室骨肉时,汉武帝立刻命张汤去查办,就是想给主父偃留下机会,张汤回报说:“主父偃承认自己贪污,但说他逼迫齐王自杀这件事,他是不承认的,也确实查无实据!”汉武帝想借机会罢免主父偃,留着以后再用,可公孙弘走了出来,他说:“陛下,主父偃离间宗室骨肉,搞得天下藩王们怨声载道,如果不杀主父偃,他们会认为这一切都是您授意的,到时候怎么办呢?因此,主父偃不得不杀!”公孙弘曾经多次被主父偃抢白,因此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落井下石的机会的。
汉武帝叹了口气,“可惜呀!他也算是个通才!要不是他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的话,朕也不至于灭他九族!”有人评价主父偃时,说他是“做人太嚣张,迟早要受伤!”这么说没什么不对的,但像主父偃这样寒门出身之人,他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哪里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呢?只不过有些事做过了头,这点就和韩安国相比差的太远了,做人做事都不能做绝,给他人留活路,就是给自己留退路!
用户10xxx69
两个点,第一他的姓氏主父,可以查一下,应该是赵国,这可是出身贵族。第二,他能读书。普通家庭哪有机会。综上,他是落魄贵族,绝非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