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贾诩:权谋智慧与历史影响》

百分之一 2024-10-12 23:31:05
一、核心观点1 三国智士,举足轻重

贾诩在三国乱世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虽光芒有时被战乱的硝烟所掩盖,却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的每一次决策和谋略,都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在那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贾诩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各方势力竞相争夺的对象。他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谋士的个体价值体现,更是整个三国历史走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在董卓旧部时期,还是后来辗转于张绣、曹操麾下,贾诩都以其独特的智谋为所在势力谋划着未来。

2 算无遗策,审时度势

贾诩善于观察局势的细微变化,如同一位精准的棋手,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在官渡之战中,他准确判断曹操与袁绍的优劣,献上关键策略,为曹操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当张绣面临袁绍与曹操的抉择时,贾诩审时度势,分析双方利弊,果断建议张绣归降曹操,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他的谋略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对政治局势的把握上。曹操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为曹丕成为世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3 争议与赞誉并存

贾诩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曾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虽为自保,但此举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被后世史家批评为汉朝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然而,他的智慧谋略又不得不让人钦佩。他在多个关键时刻为各方势力出谋划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战略才能。他的离间计成功瓦解了马超、韩遂联军,为曹操平定关中立下大功。他在曹操、曹丕父子麾下,屡献奇策,虽未被完全采纳,但也为曹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对贾诩的评价多元复杂,有人称他为 “毒士”,有人赞他为谋略大家。但无论如何,贾诩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二、贾诩生平轨迹

1 早年经历与才华初显出身名门,少不得志

贾诩出身武威郡世族贾氏,家族背景显赫。其曾祖父贾秀玉曾任东汉武威郡太守,祖父贾衍曾任兖州刺史,父亲贾龚官至轻骑将军。然而,年少的贾诩却并未因此而早早得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贾诩虽有满腹才华,却少有人赏识。唯有汉阳名士阎忠独具慧眼,认为贾诩有着如张良、陈平一般的智慧。但这微弱的认可并未能让贾诩迅速崛起,他依然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机。

智脱马贼,初展机智

贾诩在患病返乡途中,遭遇了重大危机。一伙心狠手辣的氐族马贼拦住了他们一行人的去路。同行的数十人,有的慌忙掏出银子求饶,有的因身无分文只能以命抵钱,最终都成了马贼的手下亡魂。贾诩身上也未带多少银两,但他毫不慌张。灵机一动之下,贾诩谎称自己是镇边大将段颎的外孙。段颎曾以 400 人的损失扫清羌族叛乱,威名远扬。马贼们一听,果然闻风丧胆。贾诩深知仅靠这个身份还不足以完全脱险,于是他许下承诺,称自己愿意回到外公府邸,给他们拿来双倍赎金。这几句话让马贼轻易放了贾诩。但贾诩并未就此匆忙逃命,而是将马贼的行踪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所说,将这一伙马贼一网打尽。在整个过程中,贾诩仅用三句话便成功从刀下亡魂逃出生天并永绝后患,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冷静。

2. 董卓麾下及长安之乱入董卓军,任平津都尉

随着董卓专权,贾诩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他被征召为平津都尉,又升任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帐下任职。此时的贾诩,虽有官职在身,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命运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献计李郭,长安致乱

董卓被吕布和司徒王允设计诛杀后,牛辅也在逃往途中被叛徒杀死。董卓旧部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就在这时,贾诩站了出来。他分析道,倘若舍弃军队而单独行动,那么走在路上,即便小小一个亭长都有可能将他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大事得成,就奉事天子来匡正天下,如果事情不成,届时再逃也来得及。众人觉得贾诩言之有理,于是一同率兵向西攻打长安。李傕、郭汜二人依照贾诩的计策,很快聚集了十万多的人马,并与董卓的老部下樊稠、李蒙等人联合攻陷了长安城。长安城内顿时腥风血雨,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被杀,长安城变成了人间炼狱。贾诩也因此被后世史家批评为祸乱汉室的罪魁祸首之一。然而,贾诩的本意或许只是为了自保,毕竟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蔡邕都杀,又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董卓余孽呢?

3 辗转张绣与曹操投张绣为谋士

长安之乱后,贾诩又开始了新的辗转。他离开长安,投奔了南阳张绣,被张绣任命为谋士。在张绣帐下,贾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谋。曹操进攻张绣时,贾诩献计击败曹军,让曹操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劝张归曹,获曹操重用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积极拉拢张绣,张绣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此时,贾诩展现出了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认为袁绍心胸狭隘,连他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张绣一个外姓人。而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且曹操实力弱,张绣此时投靠,必定会被另眼高看。再者,曹操志向远大,会对张绣不计前嫌。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最终决定投降曹操。曹操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不久又兼任冀州牧,参谋军事。贾诩也因此获得了曹操的重用。

4 曹魏重臣生涯献计曹操,屡立战功

贾诩在曹操麾下,屡献奇策。他献计曹操袭击乌巢,助其击败袁绍,平定冀州。在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又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联军,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贾诩的这些谋略,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拥立曹丕,位极人臣

曹丕与曹植争夺储君之位时,贾诩暗中拥护曹丕。他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最终,曹丕成功成为世子。曹丕称帝后,擢升贾诩为太尉,晋爵寿乡侯。此时的贾诩,可谓位极人臣。他在曹魏政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曹魏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三、贾诩谋略分析

1 关键决策与影响反攻长安之计

此计的背景是董卓死后,王允清算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分析当时局势,认为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若单独逃亡容易被擒,不如收集士兵,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进攻长安,若成功则可挟天子以令诸侯,若失败再逃也不迟。

此计的内容便是贾诩劝李傕、郭汜等人收拢旧部,反攻长安。李傕、郭汜采纳了贾诩的计策,很快聚集了十万多人马,并与董卓的老部下联合攻陷了长安城。

此计对天下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长安城内顿时腥风血雨,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被杀,长安城变成了人间炼狱。天下自此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李傕、郭汜在长安的残暴统治比起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事件加速了汉朝的灭亡,使得各方势力纷纷崛起,群雄逐鹿的局面更加激烈。

败兵取胜之计

在宛城之战中,贾诩两次献策张绣,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谋略。第一次是在张绣想要追击曹操时,贾诩劝阻,但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第二次是在张绣败回后,贾诩建议张绣立即集合散兵再去追击,果然大获全胜。此计的成功,一方面显示了贾诩对曹操心理和军事行动的准确判断。他深知曹操军新退,必自断后,所以第一次追击必败;而曹操攻张绣,既无失策,力未尽而一朝引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张绣后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非张绣敌,所以第二次追击必胜。另一方面,此计也让曹操在宛城之战中损失惨重,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猛将典韦战死,曹操大败。

劝张归曹之谋

贾诩劝张绣归曹的理由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拥有天子这一政治资源,无疑占据了道德和政治的制高点。二是曹操实力较弱,张绣带兵投靠会得到重视。相比袁绍的强大,曹操更需要张绣这样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张绣在曹操处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三是曹操志向远大,不会计较前嫌。曹操以称霸天下为目标,不会因个人恩怨而拒绝张绣的归降,反而会展现出大度的胸怀,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归附。

此计的深远影响在于,张绣的归降解了曹操的后顾之忧,避免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张绣在官渡之战中力战有功,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贾诩也因此获得了曹操的重用,为自己和张绣在曹魏政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挑拨离间之计

曹操与韩遂、马超相持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敌军。当时,曹操与关中联军在渭南对峙日久,进退维谷。贾诩建议曹操采取离间计,通过书信故意涂改言词来制造韩遂与马超之间的猜疑。曹操先与韩遂阵前交谈,只谈昔日在京师的时光,对于此次作战之事一句不提。接着,曹操致信韩遂,信中说到重要内容时就故意涂抹。为了让马超知道此事,曹操专门派出许多使者,一进韩遂的营帐就大声吆喝。马超向韩遂索要书信,看到关键地方都被涂抹,便对韩遂产生了怀疑。曹操见离间计已基本成功,便不再退兵,直接下了挑战书。由于马超、韩遂相互猜忌,作战时都不奋力,因此被曹操打的狼狈逃窜。

此计的成功,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展现了贾诩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高超的谋略手段。

暗助曹丕之计

在曹操晚年,选谁做继承人成为重要问题。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他深知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便巧妙地以历史教训来引导曹操的决策。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断,势力削弱。贾诩暗示曹操,若废长立幼,也会重蹈覆辙。同时,贾诩劝曹丕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以 “孝顺父母” 为名赢得曹操的好感。

此计的成功,使得曹丕成为世子,最终称帝。贾诩也因此在曹魏政权中地位更加稳固,被曹丕封为太尉,晋爵寿乡侯。

2 谋略特点总结精准洞察局势

贾诩善于分析各方势力及人心,做出精准判断。在反攻长安之计中,他准确把握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恐惧心理和长安城中的局势,提出了可行的计策。在劝张归曹之谋中,他深入分析了曹操、袁绍的性格特点和政治形势,为张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挑拨离间之计中,他深刻洞察了马超、韩遂之间的矛盾和人性的弱点,成功瓦解了敌军。

适时果断决策

贾诩在关键时刻果断献策,把握战机。在宛城之战中,他两次果断建议张绣追击或不追击曹操,展现了他对战场形势的敏锐判断和果断决策。在曹操与韩遂、马超相持时,他及时献出离间计,打破了僵局。在曹操继承人问题上,他适时以历史教训暗示曹操,为曹丕成为世子立下了功劳。

以保身为先

贾诩的谋略多以自身及所侍主公安全为首要考虑。在董卓死后,他为了自保,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在张绣面临曹操的威胁时,他两次献策张绣,既保护了张绣,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在劝张绣归曹和暗助曹丕时,他也是考虑到了自身和张绣的未来安全,以及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这种以保身为先的谋略特点,使贾诩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并发挥自己的智慧。

四、贾诩性格特点

1 低调内敛,不张扬

贾诩在三国乱世中,虽拥有卓越的智谋,却始终保持低调内敛的作风。他深知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过于张扬容易招来祸患。即便为曹操屡献奇策,被委以重任,他也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在曹魏阵营中,他从不刻意突出自己,而是默默地为曹操出谋划策。当曹操询问他意见时,他总是谨慎回答,从不夸夸其谈。例如在曹操询问世子人选时,贾诩巧妙地以袁绍、刘表为例,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显得张扬。这种低调的作风使他在曹操麾下得以安稳立足,不被猜忌。他明白,只有保持低调,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去。关键时刻,贾诩却能发挥巨大作用。如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与马超韩遂的渭南之战以及曹操继承人问题上,他的谋略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低调并非无能,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为曹魏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 善于察言观色

贾诩的善于察言观色在三国谋士中堪称一绝。他能够准确把握他人的心思意图,从而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与李傕、郭汜相处时,他察觉到了他们的野心和不安,适时地提出反攻长安之计,既为自己谋得了生存空间,又满足了李傕、郭汜的权力欲望。在张绣帐下,他观察到张绣对曹操的复杂情感,当曹操密娶张济遗孀邹氏时,贾诩准确判断出张绣的愤怒,为张绣谋划了偷袭曹操的计策。后来,当袁绍遣使招降张绣时,贾诩又通过对使者的观察和对袁绍性格的了解,果断拒绝了袁绍,并建议张绣归降曹操。在曹操麾下,贾诩更是时刻留意曹操的言行举止。当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时,贾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通过察言观色,以巧妙的方式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他的察言观色不仅让自己在政治斗争中保全了性命,还为他所辅佐的主公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3 有原则,知进退

贾诩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不被权力利益冲昏头脑,懂得适时退隐。在董卓旧部时期,他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虽为自保,但也引发了巨大的灾难。然而,当他看到李傕、郭汜在长安的残暴统治后,他并没有同流合污,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尽力保护大臣和百姓。在李傕、郭汜争权夺利时,贾诩果断选择急流勇退,辞去官职,离开长安。在张绣帐下,他虽为张绣出谋划策,但当张绣想要反叛曹操时,他也没有盲目跟随,而是根据局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曹操麾下,贾诩被封为高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而是更加谨慎小心。他深知权力的危险,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参与朝廷纷争。他约束家人弟子,不得借自己的地位胡作非为。贾诩的有原则和知进退,使他在乱世中得以善终,成为三国历史上一个传奇的人物。

五、贾诩对三国局势的影响

1 加剧东汉动荡

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本已没落的东汉遭受重击。

贾诩的这一决策,无疑是在东汉王朝摇摇欲坠之际,给予了沉重一击。在董卓死后,东汉朝廷本有一丝喘息之机,王允等人虽未能完全稳定局势,但至少有了重新整顿的可能。然而,贾诩的计策使得李傕、郭汜率领十万大军攻回长安,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瞬间被打破。

长安城内再次陷入腥风血雨,官员百姓死伤无数。据史料记载,此次战乱中,长安城有近万人丧生,大街小巷堆满尸体。司徒王允等忠臣被杀,朝廷陷入混乱。这一事件使得东汉朝廷的权威进一步丧失,各地诸侯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势力。

东汉王朝本就处于没落阶段,中央政权的虚弱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崛起。贾诩的计策加速了这一进程,让东汉王朝失去了最后一丝掌控局势的机会。从此,天下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诸侯割据的局面更加难以收拾。

2 影响各方势力格局

劝张绣归曹,增加曹操官渡之战胜算,改变势力对比。

在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贾诩劝说张绣归降曹操,这一决策对各方势力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对峙,双方都在积极拉拢各方力量。张绣作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他的选择至关重要。贾诩准确地分析了局势,认为袁绍心胸狭隘,难以容人,而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优势,且曹操实力相对较弱,张绣归降后会受到重视。

张绣归降曹操后,曹操不仅消除了后顾之忧,还获得了一支生力军。在官渡之战中,张绣的部队为曹操立下战功,增加了曹操的胜算。同时,贾诩也因此获得了曹操的重用,成为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

这一决策改变了各方势力的对比,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更具优势。如果张绣没有归降曹操,而是投靠袁绍,那么曹操可能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官渡之战的结果也可能会截然不同。

3 推动历史进程

其一系列决策在三国历史发展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贾诩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谋略。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反攻长安到劝张绣归曹,再到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联军,以及暗助曹丕成为世子,贾诩的决策贯穿了三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他的反攻长安之计,让天下陷入更大的混乱,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劝张绣归曹,不仅改变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局势,也影响了后续各方势力的发展。献离间计,帮助曹操平定关中,巩固了曹操的势力范围。暗助曹丕成为世子,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贾诩的智慧和谋略,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决策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让三国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他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谋士的个体价值体现,更是整个三国历史走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贾诩在三国中的作用

1 军事谋士,屡献奇策

贾诩作为军事谋士,在三国的战乱纷争中屡献奇策,为各方势力在战争中赢得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董卓旧部时期,他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虽然这一决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从军事策略的角度来看,充分展现了他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和果断决策。在张绣帐下,他多次为张绣谋划军事行动。例如宛城之战中,他准确判断曹操的心理和军事行动,两次献策张绣,使得张绣在与曹操的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让曹操损失惨重。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贾诩分析双方优劣,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并提出曹操在智、勇、用人、决断方面皆胜袁绍的观点。他建议曹操把握战机,果敢出击,最终曹操奇袭袁绍后方,大获全胜,奠定了北方的统治基础。在曹操与马超、韩遂的渭南之战中,贾诩献离间计,成功瓦解了马超、韩遂联军,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这些军事策略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了贾诩作为军事谋士的卓越才能。

2 政治智慧,稳定局势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贾诩以其政治智慧维持局面稳定。他深知在三国乱世中,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各方势力相互争斗,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董卓死后,贾诩为了自保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但当他看到李傕、郭汜在长安的残暴统治后,他并没有同流合污,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尽力保护大臣和百姓。在曹操麾下,贾诩在曹操继承人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成功帮助曹丕成为世子,稳定了曹魏政权的政治局势。此外,贾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极富策略。他低调内敛,不张扬,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把握他人的心思意图,从而在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和所辅佐的主公。他懂得与不同的人合作共存,在多变的三国政治场中尤为重要。

3 人才价值,影响深远

贾诩的才能和决策对三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为各方势力所重视,成为三国时期重要的人才资源。他先后效力于董卓、李傕、张绣和曹操等,在不同的势力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斗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诩的谋略特点,如精准洞察局势、适时果断决策、以保身为先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低调内敛、善于察言观色、有原则知进退等性格特点,也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从贾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更能学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去应对挑战,实现自身价值。

七、风险分析

争议行为带来的负面评价

贾诩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虽有自保之意,但此举确实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长安城内腥风血雨,百姓死伤无数,汉室权威进一步丧失,天下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这一行为引发了后世对贾诩道德的质疑,严重影响了他的历史形象。后世史学家对贾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其智谋过人,算无遗策;有人则批评他为 “毒士”,认为他的行为加速了汉朝的灭亡。例如南宋理学家陈普在《咏史下・贾诩》中写道:“崩奔尧后一孤儿,跖狗成群共肆欺。贾诩未设曹操日,自为汉贼已多时。” 这首诗虽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但却道出了贾诩因长安之乱等行为而名声不佳的原因。在那个注重道德伦理的时代,贾诩的行为被视为不忠不义,为士大夫所不齿。

易主频繁的信任风险

贾诩一生曾多次更换主公,从董卓到李傕、郭汜,再到张绣,最后归降曹操。如此频繁地更换主公,可能会让他面临信任危机及政治风险。在那个注重忠诚的时代,易主频繁的人往往会被视为不可靠。像吕布,因其多次易主而被称为 “三姓家奴”,遭到世人的唾弃。贾诩虽然每次易主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但这也难免会让人对他的忠诚度产生怀疑。例如,曹操生性多疑,他对贾诩的信任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建立。在贾诩归降曹操后,曹操虽然重用他,但也对他有所防范。曹操深知贾诩的智谋过人,担心他会对自己不利。贾诩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因此在曹操麾下一直保持低调,谨言慎行,以避免引起曹操的猜忌。然而,即使如此,贾诩也不能完全消除曹操对他的疑虑。在曹操晚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贾诩虽然暗中支持曹丕,但他的行为也可能会被曹操视为别有用心。如果曹操对贾诩的怀疑加深,那么贾诩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

局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三国局势复杂多变,贾诩的谋略决策可能因局势变化而产生风险。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方势力相互争斗,局势瞬息万变。贾诩的谋略虽然常常能够准确地把握局势,但也不能完全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例如,在官渡之战中,贾诩建议曹操与袁绍决战,并分析了曹操在智、勇、用人、决断方面皆胜袁绍的观点。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如果局势发生变化,袁绍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或者曹操内部出现了问题,那么贾诩的决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又如,在曹操与马超、韩遂的渭南之战中,贾诩献离间计成功瓦解了马超、韩遂联军。但如果马超、韩遂识破了贾诩的计谋,或者曹操在实施离间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那么局势可能会对曹操不利。此外,三国局势的变化还可能会影响贾诩的地位和安全。如果他所辅佐的主公在战争中失败,或者政治斗争中失利,那么贾诩也可能会受到牵连。因此,贾诩在制定谋略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局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以降低风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