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水稻主要种植于淮河以南地区,南方气候适宜,水稻可一年两熟,产量颇丰。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部分水利气候适宜的地区也开始种植水稻,但相对南方而言数量较少。例如,在西汉时黄河流域居然大量种植水稻,《汉书・东方朔传》中提到 “关中天下陆海之地”,有 “秔稻、黎栗、桑林、竹箭之饶”,将稻米生产列为经济收益第一宗。据记载,黄河流域的稻作经济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关注,关中地方专门设置 “稻田使者” 官职。
(二)麦:食用普遍地位重要小麦在汉代关中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已经能够将大麦和小麦磨成面粉,为面食的丰富创造了条件。麦制品分为饼、饭、粥三种,西汉时面制品均被称为 “饼”,有 “蒸饼”“汤饼”“煮饼”“油饼” 等,从西域引进的烤制饼称为 “胡饼”。麦饭是将麦子做成干饭,制法简单易行,多为平民所食。麦粥则因容易消化,多为老人和妇孺喜欢。
(三)粟:北方主要农作物粟即小米,在汉代北方地区是日常主食。《盐铁论》中有 “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食” 的说法,可见粟在汉代的地位之重。粟不仅可以直接焖饭、煮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干粮,也是当时酿酒作醋的重要原料。
(四)黍和菽:逐渐退出主食范围黄米和大豆在汉代不被有钱人接纳,多为穷苦贫民食用。同为五谷之一的 “黍”,曾经在商朝末年是十分重要的农作物,因其生命力较强且成熟周期短而受古人偏爱。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黍的亩产量极低的弱点逐渐凸显,在小麦培育和加工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黍逐渐被边缘化。大豆在汉代作为副食和调味品比较受欢迎,但作为主食的地位逐渐下降。
(五)其他地域主食四川一带的芋头和岭南的甘薯也是汉代的地域特色主食。汉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种植水稻一年两熟,反映出当时岭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此外,在海昏侯墓主墓 M1 的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麻、甜瓜、梅等五种可食用植物遗存,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江西南昌,水稻、粟、麻等植物已经是当地重要的农作物。
二、肉食多样烹饪丰富(一)常见肉食在汉代,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畜是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马匹由于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受到国家政策保护,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能随意食用。牛作为耕田的主要畜力,官府也禁止宰杀,只有在特定场合如重大祭祀活动后,人们才有机会品尝牛肉的美味。羊主要在西北地区盛行。而猪和狗在汉代则较为普遍,彭城沛县是狗肉美食之乡,汉代名将樊哙就曾以屠狗为生。汉代人吃狗肉十分讲究,选幼不选壮,选壮不选老。人们还特别喜欢吃猪的内脏,如心、肺、胃、肠、肝等,因为内脏比肉便宜,一般平民吃不起肉时就会买内脏。鸡肉在汉代也是平民接触较多的肉食,由于平民多养鸡,所以在一般家庭中,鸡蛋鸡肉成为了待客的上佳食品,人们在迎接贵宾和亲朋好友时往往 “杀鸡为黍,以迎至交”。
(二)野味丰富汉代人的野味品种十分丰富。兽类有虎、豹、熊、鹿、兔、狼、鼠等;禽类有野鸡、雁、鹄、鹤、天鹅、鸠、鸽、麻雀、鹌鹑、鹧鸪、凫等;水中的鲂、鲤、鲫、鳜、白鱼、索鱼、鲍鱼、鳅飞鳖等;还有青蛙、蟹、螺、蚌、贝、蛤等都已经被端上了餐桌。不过,这些野味大多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成为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三)烹饪技术汉代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丰富,有羹、炙、炮、煎、熬、蒸、濯、脍、脯、腊、醢、鲳、菹等十余种。其中人们常用的就是煮成羹(肉汤),羹在汉代十分普遍,种类也多,各种肉食都可以做成肉羹。而在边塞地区就十分流行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烧烤,当时烤全猪和烤全羊在西域地区比较盛行。南方有脍,“脍,细切肉也。” 其中鱼脍是江南名菜。人们还会将肉食经过抹盐、晒干制作成脯(腌肉)。煎是将食物煮到汁液熬干,不带汤汁,为中国烹饪中最具特色的 “炒” 菜方式准备了基础。腊就是将动物的肉晾晒风干,以便保存,食用时再用水煮软煮熟。脯也是属于干肉一类的食品,肉脯是要用开水进行处理,用姜、椒、盐、豉调料煮熟再晒干。生食也是一种古老的吃法,汉代的生食要比原始的吃法讲究些,因为生食时要将肉片切成细丝或薄片,故汉代以 “脍” 借指生食,吃生肉时要蘸姜、椒、醋、酱等佐料才好吃。醢是将鱼肉等原料腌制成酱,菹也是腌制方法之一,用盐和酒糟酿制可以防止食物腐烂,经发酵作用变成美味。
三、蔬菜瓜果丰富多元(一)本土蔬菜葵在汉代种植食用极为普遍,正如汉乐府《长歌行》中所写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葵在汉代被人常种而食之。葵菜可做成多种食物,如葵羹等。芹菜在汉代也已上了人们的餐桌,当时文献中记载的多为水芹,又称 “楚葵”。芋在汉代也是常见蔬菜之一,四川一带的芋头更是地域特色蔬菜。韭菜在汉代同样备受欢迎,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易于种植。人们常将韭菜做成韭菜饼、韭菜羹等食物。芥菜在汉代也有种植,其独特的风味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萝卜在汉代更是常见,有 “冬吃萝卜夏吃姜” 的说法,可见萝卜在汉代的食用价值已被人们所认可。
(二)西域传入蔬果张骞通西域后,大量西域蔬果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汉代人的菜篮子。核桃,又名胡桃,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 核桃营养丰富,可直接食用,也可制成核桃油等。石榴产自石国或安石国,又名安石榴。汉武帝平定越南后,在长安修建了上林苑,令群臣从各地选送名果异树,其中就有石榴。葡萄原产于高加索、里海地区,可能已有七千年的栽培史。我国内地引种葡萄始于西汉时期,《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都有汉使从西域带回葡萄种的记载。葡萄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用来酿造葡萄酒,做葡萄干。胡萝卜原产于中亚和非洲北部,大约于 13 世纪时,由小亚细亚传入我国,但汉代从西方引进胡萝卜后,唐代时又由我国传入日本。黄瓜又名胡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公元前 100 多年,瓜种由丝绸之路带回。胡瓜有黄的和青皮的两种颜色,后赵之石勒是羯族人,避讳改称胡瓜为黄瓜,沿用至今。香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又称胡荽。孙缅的《唐韵》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认为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香菜有调食下气、发汗透疹、驱风解毒、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芝麻原称胡麻,原产非洲,后入印度和中亚,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称由张骞通西域之时带入内地。芝麻可制成芝麻油,也可用于制作糕点等。茄子原产自东南亚和印度,汉代传入中国,晋代开始普遍种植,最早以茄子为蔬菜记载见北魏《齐民要术》。扁豆原产于印度等国,大约在汉晋之间引进中国。胡椒原产于波斯、阿拉伯印度一带,唐朝从印度,经波斯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唐人在制作胡盘肉食时喜欢添加胡椒调味。这些西域传入的蔬果,丰富了汉代人的饮食选择,也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四、军粮构成保障战斗力(一)主要食物来源在汉朝军队中,粮食无疑是主要的食物来源。稻米主要产自江南地区,其颗粒饱满,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够为士兵提供充足的能量。据史料记载,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生长,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种植模式使得稻米产量颇丰。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运往军队的稻米数量相对有限。
小麦则主要产自黄河流域,在汉朝军队的军粮中占据重要地位。小麦磨成面粉后,可以制作成多种食物,如饼、饭、粥等。其中,饼又分为蒸饼、汤饼、煮饼、油饼等不同种类,满足了士兵们不同的口味需求。小麦饭则是将麦子做成干饭,制作简单,便于携带和食用,多为普通士兵所食。麦粥因容易消化,常被作为伤病员的食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营养。
(二)肉类和蔬菜重要性肉类在汉朝军队的饮食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猪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有助于增强士兵的体质。牛肉则富含蛋白质和铁质,对于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有着重要意义。此外,羊肉在西北地区的军队中较为常见,为士兵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蔬菜也是军队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菜、萝卜、葱、蒜等常见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帮助士兵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例如,萝卜具有消食、化痰、解毒等功效,在冬季为士兵们提供了重要的营养补充。葱和蒜则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有助于预防疾病。
猪肉、牛肉等肉类和白菜、萝卜等蔬菜的合理搭配,为士兵们提供了全面的营养,保证了他们在战争中的体力和战斗力。
(三)严密的供应系统汉朝时期,军队的军粮供应是一个严密的系统。每当战争爆发时,政府会组织专门的粮草队伍,负责将粮食运送到前线。这些粮草队伍由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士兵组成,他们熟悉路况,能够快速、安全地将军粮运送到目的地。
为了保证军粮的及时供应,政府还会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设立粮仓。这些粮仓通常建在地势险要、易于防守的地方,储存着大量的粮食。当军队需要军粮时,可以从附近的粮仓中调取,确保士兵们不会因为缺乏粮食而影响战斗力。
此外,政府还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军粮的质量和安全。例如,对粮食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止劣质粮食流入军队;加强粮仓的管理,防止粮食被盗或受潮变质。
总之,汉朝时期军队的军粮构成丰富多样,包括粮食、肉类和蔬菜等。同时,政府建立了严密的军粮供应系统,确保了士兵们在战争中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物资保障,为汉朝的军事扩张和国家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