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的培训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雕刻师。
2017年,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用一句直击灵魂的提问——“你是否承认服用兴奋剂?”,让自行车冠军阿姆斯特朗在镜头前崩溃坦白。这场经典访谈的背后,正是《提问的力量》作者弗兰克·赛斯诺总结的“对抗型提问”模型在发挥作用。
而培训师的课堂,何尝不是一场微型“访谈”?学员的沉默、敷衍、思维固化,本质上是未被“正确提问”激活的结果。如何用赛斯诺的11种提问模型,从课前到课后重塑培训效能?本文将先先分享《提问的力量》的核心内容,并结合真实场景,拆解“提问力”的底层逻辑与落地策略。
一、提问的力量核心内容提炼
1、提问的重要性
弗兰克·赛斯诺强调,提问是学习、交流、观察、发明创造的基础。好奇心能开启心智,激发想象力,通过把握好奇心能塑造出一种提问和倾听的能力。在适当的情境下提出适当的问题,能帮助你实现短期规划与终身目标。
2、11种提问模型
(1)诊断型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
(2)战略型问题:帮助制定长远计划,明确方向。
(3)共情型问题:探究人的工作动力、思考的根源、恐惧的来源以及感受的产生。
(4)桥接型问题:适用于让封闭的人敞开心扉,通过问这类问题巧妙地获得信息,搜集细节,评估意图和能力。
(5)对抗型问题:适用于问责场景,需要果断打断对方或是重复提问。
(6)创意型问题:主张别出心裁的想法,能引发想象,挑战我们的大脑通过一个不同的棱镜看待事物。
(7)任务型问题:帮助从对话过渡到协作,让他人加入一次真正的对话。
(8)科学型问题:让一个进程围绕数据、实验和可观察到的事实展开,迫使你放缓速度,在下结论前去观察、假设、实验、定量。
(9)采访型问题:需要积极的、有目的地聆听,多用“我们”,少用“我”。
(10)娱乐型问题:适合主持节目或在聚会中主持气氛,多提开放型的、轻松的、友好的问题。
(11)遗产型问题:关注长远影响和价值传承。
3、提问的注意点
(1)同理心看问题:从他人视角看问题,站在他的角度,你会看到什么?
(2)留下回旋余地:首先提大的宽泛性的问题,以此来让对话方开口讲话。
(3)注意聆听言外之意:当提问越深入,就越需要留心对方讲话中的线索、语气及心情。
(4)建立亲密的距离:表达同情和兴趣,但要保持足够的距离与客观。
二、提问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
1、课前调研:用诊断型提问,挖出学员的隐性需求
痛点: 80%的培训师败在第一步——需求调研流于形式,问卷堆砌封闭式问题,最终课程沦为“自嗨”。
解决方案:
(1)诊断型提问模型:
赛斯诺提出,诊断型问题的核心是“追本溯源”,通过“发生了什么?”“背后原因是什么?”等开放式提问,穿透表面需求。例如:
※“您团队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而非“您需要沟通技巧培训吗?”)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3个月后可能发生什么?”(挖掘隐性痛点和紧迫性)
(2)工具实战:
※沙漏模型(6W3H):在需求访谈中,从宏观(Why-Why)到细节(How much-How many)逐层追问,例如:“为什么员工执行力低?”→“具体哪些环节拖延?”→“过去尝试过哪些方法?”
※ORID焦点法:通过客观事实(Objective)、情感反应(Reflective)、意义解读(Interpretive)、行动决策(Decisional)四层提问,结构化收集信息。
案例:某制造业培训师调研“员工流失率高”问题时,用“您认为员工离职前三天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替代“离职原因是什么?”,最终发现“缺乏即时认可”这一关键动因。
2、课中互动:4种提问模型,让学员从“被动听”到“主动争”
痛点:单向讲授的课堂,学员注意力流失率高达70%;而“有没有人回答?”的无效提问,只会加剧冷场。
解决方案:
(1)共情型提问:打破防御,建立信任
※“如果您是客户,听到这个方案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引导换位思考)
※“您刚才提到压力大,具体是哪些任务让您感到焦虑?”(情感共鸣)
(2)创意型提问:激发脑暴,突破思维定式
※“如果预算增加10倍,您会如何设计这个项目?”(破除资源限制假设)
※“假如您是竞争对手,会如何攻击我们的弱点?”(逆向思维)
(3)引导型提问:结构化研讨,避免跑偏
※WIAL行动学习法: 通过“发生了什么?”“您做了什么?”“结果如何?”三步提问,推动学员复盘案例。
※GROW模型:目标(Goal)、现状(Reality)、选项(Options)、行动(Will),用于辅导学员制定计划。
(4)对抗型提问:挑战深层假设,引发反思
※“您坚持这个观点,是否有数据支持?”(检验逻辑)
※“如果这个方案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预判风险)
案例:某银行内训师在“客户投诉处理”课程中,用“客户骂您时,内心真正恐惧的是什么?”(共情型)引爆讨论,最终总结出“被忽视感”这一投诉核心动机。
3、课后评价:用战略型提问,把“满意度”变成“行为转化率”
痛点:“课程评分4.8分”只是虚假繁荣,90%的培训效果流失于课后缺乏行动跟进。
解决方案:
(1)战略型提问模型:
赛斯诺强调,战略问题的核心是“定义成功”,例如:
※“您计划在1周内落地的第一个小行动是什么?”(具体化目标)
※“如果3个月后回头看,哪些变化会证明这次培训值得?”(长期视角)
(2)工具落地:
※KISS复盘法:通过“保持(Keep)”“改进(Improve)”“停止(Stop)”“开始(Start)”四类提问,让学员自主总结。
※迈克尔六问:“谁?何时?何地?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强制关联行动细节。
案例:某互联网公司培训后,用“您打算如何向未参训的同事传达今日收获?”(战略型)替代“课程有用吗?”,推动知识扩散至团队。
4、高阶心法:培训师的提问禁忌与艺术
(1)四大致命错误:
※封闭式轰炸:“是不是?”“对不对?”让学员大脑休眠。
※预设立场:“您难道不认为这个方案很好吗?”诱导答案,失去真实性。
※过度追问:连续5个“为什么?”引发抵触情绪。
※忽视沉默:留白不足3秒,错失深度思考机会。
(2)提问的艺术:
※节奏设计:每20分钟插入一次小组提问研讨(成人注意力阈值)。
※道具辅助:使用“提问卡片”“火花墙”可视化思维过程。
※回应技巧:用“您提到……这很有趣,其他人是否有补充?”(桥接型提问)串联碎片观点。
弗兰克·赛斯诺在《提问的力量》中写道:“问题不是刀子,而是镜子——它照见答案,更照见提问者的格局。”
对培训师而言,提问力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控场技巧,而在于唤醒学员的自主思考。当您下次走进教室,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要用哪个提问模型,为学员打开一扇新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