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的漫漫征途中,你是否总在寻觅能让学员全神贯注、茅塞顿开的独特素材?是否总感觉平常的故事过于老旧?其实,只要我们多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挖掘出很多经典的培训素材。
近期我在阅读曾国藩的《冰鉴》时,发现这是一部蕴含着识人用人、洞察人心智慧的奇书,特此从中提炼出10个故事,分享给每一位培训工作者,相信可以为你的培训课堂注入全新活力。
故事一:观眼神辨人才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李鸿章为助其扩充幕僚团队,精心挑选了三个年轻人,满怀期待地将他们带到曾国藩府邸,期望能得到这位官场和识人大家的赏识与任用。
那天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庭院中。曾国藩得知三人已到,却并未急于相见,而是不动声色地来到客厅侧面的回廊,透过竹帘缝隙,悄悄观察起这三个年轻人。只见第一个年轻人站在客厅里,始终低垂着头,眼神躲闪,不敢仰视屋内陈设,双手局促地交叠在身前,时不时地轻轻揉搓衣角,像是置身于一个令他极度不安的环境中。第二个年轻人则显得有些刻意,他表面上毕恭毕敬,站姿笔挺,可眼神却四处游移,一会儿瞅瞅墙上的字画,一会儿又看向门口,似乎心思根本不在等待这件事上。而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地站在那里,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平和,既不怯懦也不浮躁,只是静静地打量着屋内,举手投足间透着沉稳与自信。
观察良久后,曾国藩回到客厅,李鸿章赶忙上前询问对这三人的看法。曾国藩微笑着,缓缓对李鸿章说:“第一个人,老实谨慎,从他不敢直视的眼神和局促的举止便能看出,他为人谦逊且小心,可安排一些琐碎但需耐心细致的后勤工作,比如物资的清点与保管,他定能兢兢业业,不出差错;第二个人,心思浮躁,虽表面恭敬,可眼神的游移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分,难当大任,若委以重任,恐会坏事;第三个人,目光炯炯有神,眼神坚定,浑身散发着自信与从容,有胆识有气魄,假以时日,必能堪当大用。”
时光匆匆,多年之后,局势动荡,战火纷飞。在一场激烈的战役中,第三个人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而曾国藩当初的判断也得到了完美验证。
适用课程领域:人才选拔、面试技巧课程。
启发:在人才选拔课程中,此故事可教导学员观察细节在识人中的重要性。通过观察眼神等细微之处,能初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和能力倾向。在面试技巧课程里,提醒学员面试时不仅要关注应聘者的回答内容,更要留意其非语言信号,如眼神交流,这能帮助面试官更全面地了解应聘者,选拔出真正合适的人才。
故事二:闻声知人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曾国藩在府中书房专心研读兵书,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打破了这份静谧。他放下手中的书卷,微微皱眉,叫来身边的下人询问究竟。下人连忙汇报,说是有个新来的杂役在搬运书房物件时,不小心脚底打滑,摔碎了一个珍贵的瓷瓶,管事的得知后,正在严厉地训斥他。
曾国藩听后,沉吟片刻,说道:“把那杂役带进来,我要亲自问问。”不一会儿,杂役被带到书房,他低着头,满脸愧疚,身子微微颤抖,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惶恐之中。曾国藩并未立刻斥责他,而是让他先平复一下情绪,缓缓说道:“你且把事情的经过如实说来。”杂役深吸一口气,开始条理清晰地讲述事情的经过,声音沉稳有力,没有丝毫慌乱和推诿。他说自己在搬运时,不慎被地上的杂物绊倒,才导致瓷瓶摔碎,并且主动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曾国藩静静地听完,目光一直注视着杂役,心中暗自思忖:此人遇事冷静,面对训斥和可能的责罚,能条理清晰地说明情况,且有担当,不逃避责任。于是,他对杂役说道:“这次的事虽出了差错,但你能坦诚相告,且有担当。我看你是个可用之人,以后府中一些重要物资的管理工作,便交给你负责,你可不要辜负我的信任。”杂役听后,又惊又喜,连忙跪地谢恩。后来,此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严谨细致,从未出过差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曾国藩的眼光。
适用课程领域:领导力、团队管理课程。
启发:在领导力课程中,展示了领导者通过声音和言语判断下属能力与品性的方法。领导者要善于倾听下属的声音,从他们的表达中了解其能力和态度。在团队管理课程里,教导管理者在分配工作时,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合理安排任务,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提高团队整体效率。
故事三:察色观心
曾国藩的幕府中,有一位跟随他多年的幕僚,平日里工作勤勉认真,颇受曾国藩的赏识。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曾国藩察觉到这位幕僚有些异样。每次见面,他都发现幕僚面色晦暗,神情恍惚,以往的精气神消失不见,工作中也频繁出错,不再像从前那样干练高效。
曾国藩心中暗自担忧,决定找个合适的时机与他好好谈谈。一天傍晚,曾国藩将幕僚叫到自己的书房,屏退左右,让他坐下,温和地问道:“我看你近日状态不佳,面色也不好,可是有什么心事?不妨与我说说。”幕僚听后,神色有些犹豫,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大事。但曾国藩怎会看不出他的心思,继续耐心引导:“你我共事多年,情同手足,有什么困难都可直言,莫要见外。”
在曾国藩的再三追问下,幕僚终于忍不住,眼眶泛红,缓缓道出实情。原来,他家中突发变故,父亲突然生病卧床,病情严重,他虽心急如焚,却因公务缠身,无法立刻回家探望,心中整日忧心忡忡,以至于工作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曾国藩听后,深表理解,不仅当即准他回家照顾父亲,还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些钱财,交到幕僚手中,让他安心回家,不必为费用担忧。
幕僚感动得热泪盈眶,跪地谢恩。待他回家料理完父亲的病事后,返回幕府,工作更加尽心尽力,对曾国藩也愈发忠诚,将这份知遇之恩铭记于心。
适用课程领域:情绪管理、员工关怀课程。
启发:在情绪管理课程中,提醒学员要学会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情绪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员工关怀课程里,强调管理者要关注员工的情绪和生活状况,给予员工关心和支持,这样不仅能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还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故事四:以气识才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广纳贤才,一时间,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前来投效。一天,军营中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身材并不高大强壮,站在众多魁梧的士兵中,显得有些不起眼。然而,曾国藩第一眼看到他,便被他身上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只见这个年轻人走路时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身姿挺拔,犹如苍松般坚韧,周身散发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气质。
曾国藩心中一动,主动上前与他交谈。交谈中,年轻人谈吐不凡,对军事战略有着独特的见解,从排兵布阵到后勤补给,从士气鼓舞到战场应变,他都能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且眼神坚定,言语间充满自信,面对曾国藩的提问,应答如流,毫不退缩。曾国藩越发觉得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他纳入麾下,重点培养。
在后来的战斗中,这个年轻人果然不负众望。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他临危不惧,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多次带领士兵突出重围,化险为夷。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最终带领湘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成为了湘军的中流砥柱。
适用课程领域:职业规划、团队建设课程。
启发:在职业规划课程中,鼓励学员培养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坚定的信念,这有助于在职业道路上脱颖而出。在团队建设课程里,表明团队需要具有不同特质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坚韧气质和坚定信念的成员,他们能在团队面临困难时发挥关键作用,激励团队成员共同克服困难。
故事五:言为心声
曾国藩在官场中声名远扬,时常有官员慕名前来拜访,其中不乏一些想要攀附权贵、谋求仕途晋升的人。一日,一位年轻官员前来拜访,此人刚一坐下,便开始高谈阔论,言语间尽是对自己政绩的吹嘘。他口若悬河,讲述自己在任职期间如何治理有方,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如何巧妙应对各种难题,政绩斐然,仿佛自己是天下第一能吏。
曾国藩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不时点头示意。待他说完,曾国藩微微眯起眼睛,开始深入询问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实际问题,比如当地的民生细节、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处理民间纠纷的具体案例等。这位官员一听,脸色微微一变,原本滔滔不绝的嘴巴瞬间变得支支吾吾,回答问题时含糊其辞,答非所问,眼神也开始闪烁不定。
曾国藩心中已然明白,此人是个浮夸之辈,并无真才实学,只是靠一些虚假的政绩来装点门面。后来,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完全正确。这位官员在任职期间,不仅政绩平平,还因贪污腐败,被朝廷查处,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适用课程领域:沟通技巧、诚信教育课程。
启发:在沟通技巧课程中,教导学员在交流中要善于辨别对方言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要被华丽的言辞所迷惑。在诚信教育课程里,强调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告诫学员要脚踏实地,不能弄虚作假,只有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故事六:举止见品性
曾国藩的一位好友,深知他求贤若渴,特意推荐了一位年轻人,希望能在他的幕府中谋得一份差事,施展才华。曾国藩向来重视人才,听闻后,欣然约见了这位年轻人。
见面那天,年轻人早早来到府邸,表现得十分客气,见到曾国藩后,立刻恭敬地行礼,言语间满是谦逊。然而,曾国藩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却注意到一些细微的举止。入座时,年轻人双腿不停地抖动,像是有一股无法抑制的不安在驱使他;说话时,也时不时地用手摸鼻子,眼神飘忽不定,不敢与曾国藩对视。
曾国藩心中暗自思忖,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止,实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双腿抖动,说明此人内心浮躁,缺乏沉稳;频繁摸鼻子,可能是心虚、不自信的表现。交谈结束后,曾国藩委婉地拒绝了让年轻人进入幕府的请求。他对好友说:“此人举止间尽显浮躁与不自信,品性上有所欠缺,虽有才华,但难以委以重任,需再历练一番。”
后来,这位年轻人在其他地方任职,果然因性格浮躁,急于求成,在工作中频繁出错,还因与同事关系不和,最终失去了职位,印证了曾国藩通过举止识人的判断。
适用课程领域:人际交往、职场素养课程。
启发:在人际交往课程中,教导学员要留意他人的举止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心状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职场素养课程里,强调职场中举止得体、心态沉稳的重要性,告诫学员要注重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在职场中走得更远。
故事七:气色断运
曾国藩的一位下属,长期负责军饷的筹集与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表现得中规中矩。然而,一段时间内,曾国藩发现这位下属的气色极差,面色发黄,眼神黯淡无光,整个人显得疲惫不堪,工作效率也大幅下降。曾国藩心中疑惑,便私下派人了解情况。
原来,这位下属家中遭遇了重大经济困难,为了填补家用,他竟动起了挪用军饷的念头。虽然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他整日忧心忡忡,内心备受煎熬,这些情绪都反映在了他的气色上。曾国藩得知实情后,将下属叫到跟前,严肃地批评了他的错误想法,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解决家中的经济问题,但前提是他必须坚守底线,不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下属听后,羞愧难当,跪地认错。在曾国藩的帮助下,他解决了家中的困难,也重新找回了工作的热情和专注,气色逐渐恢复,工作也再次步入正轨。
适用课程领域:职业道德、危机管理课程。
启发:在职业道德课程中,提醒学员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不能违背职业操守。在危机管理课程里,教导学员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潜在的危机信号,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避免问题恶化。
故事八:动静识人
曾国藩在军中选拔将领时,设置了一系列考核环节。其中有一项是观察候选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有一次,他让几位候选人参与一场模拟军事演练,演练过程中,故意制造了一些突发状况,如“敌军”突袭、粮草运输受阻等。
在这些突发状况面前,大部分候选人表现得惊慌失措,有的急于发表意见,却毫无条理;有的则四处奔走,看似忙碌,却毫无章法。然而,有一位候选人却与众不同。他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先是冷静地观察局势,思考片刻后,才有条不紊地指挥应对,行动果断,言语简洁有力。
曾国藩看到后,对这位候选人十分赞赏。演练结束后,他对众人说:“此人在动静之间,尽显沉稳与智慧。动时,能果断决策,有效应对危机;静时,能冷静思考,把握全局。此乃大将之才。”后来,这位候选人在曾国藩的培养下,成为了湘军的得力将领,在多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适用课程领域:领导力、应急管理课程。
启发:在领导力课程中,展示了优秀领导者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应具备的冷静与果断,教导学员在领导团队时,要学会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应急管理课程里,强调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果断的行动能力的重要性,这能帮助学员在危机时刻迅速做出反应,有效解决问题。
故事九:眉形知性格
曾国藩在一次与友人的聚会中,结识了一位年轻的书生。交谈中,他注意到这位书生的眉形独特,眉毛浓密且上扬,眉尾微微散开。曾国藩心中暗自对他的性格做了一番推测。
聚会结束后,曾国藩与友人聊起这位书生,他说:“从这位书生的眉形来看,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但可能在为人处世方面略显急躁,不够沉稳。日后若能加以磨练,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友人听后,半信半疑。
后来,这位书生投身仕途,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豪爽的性格,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些改革举措上也大胆创新,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但正如曾国藩所料,他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因过于急躁,得罪了一些人,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了一些阻碍。不过,他及时反思,不断改进自己,最终在官场中站稳脚跟,做出了一番成绩。
适用课程领域:性格分析、人际交往课程。
启发:在性格分析课程中,此故事可作为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引导学员了解通过观察外貌特征来初步判断性格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依赖,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人际交往课程里,提醒学员在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时,要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调整自己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做到因人而异,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故事十:骨骼论志
曾国藩在一次外出考察时,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群年轻人在田间劳作。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此人身材高大,骨骼健壮,尤其是他的背部挺直,双肩宽阔,给人一种气宇轩昂的感觉。
曾国藩走上前去,与这位年轻人交谈起来。交谈中,他发现年轻人虽然出身农家,但志向远大,对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和追求。曾国藩心中感慨,对年轻人说:“从你的骨骼和气质来看,你并非久居人下之人,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日后定能有所成就。”年轻人听后,备受鼓舞。
多年后,这位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在地方上任职,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成为了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官。他始终记得曾国藩当年的鼓励,也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曾国藩通过骨骼和气质判断一个人志向的独到眼光。
适用课程领域:职业规划、个人成长课程。
启发:在职业规划课程中,鼓励学员要相信自己的潜力,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在个人成长课程里,强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志向对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激励学员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冰鉴》中挖掘出的这些故事,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培训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以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涵,为学员们揭示了识人与为人处世的智慧。作为培训师,将这些故事融入课程,不仅能让课堂充满趣味,更能让学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智慧,获得成长。希望这些故事能成为你培训路上的得力助手,让你的培训课堂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