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劫法场的难度有多大?别说是人就是鸟也飞不进去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13 09:05:03

在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叙事架构里,存在两处劫法场的经典情节。其一,于大名府,燕青、石秀与杨雄通力协作,成功营救卢俊义;其二,于江州城,晁盖偕同李逵等一众好汉,实施了对宋江的劫救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劫法场这一情节在诸多影视作品中亦颇为常见。由此引发思考,此种情形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究竟有无发生的可能?

在历史研究范畴内,针对其他朝代御史体系相关研究相对有限,故难以断言此类情形在其他朝代全然不存在。然而,单论清代的司法执行场景,劫法场这类事件绝无发生之可能。其背后的缘由在于,清代对于法场的安保防控措施极为严密。彼时,法场戒备森严,堪称壁垒森严,不仅武林高手难以突破防线,即便是飞鸟也绝无飞临之机会。

【菜市口行刑防卫之森严】

在清代,死刑案件需历经三审三决的严谨司法程序。依据古代以自然神权为基础的传统理念,秋冬时节,树木凋零,呈现出肃杀之象,此季节便被赋予了执行死刑的象征意义,故而处决犯人通常择于秋冬之际。就清代秋决而言,具体日期并无固定之规,然而,出于对国家祭祀与庆典活动的尊崇,秋决会刻意避开这些特殊时日。在行刑时间的选择上,通常设定于下午一时至五时这个时段,并非如大众所熟知的必定为午时三刻。

依据刑部相关典章制度,一旦罪犯被判定处以死刑,便会被单独囚禁于刑部天字号的重刑牢房。于此,有专人负责监管,罪犯需头戴枷具,手脚皆束缚铁链,以此防范其于狱中实施自我了断行为。

在执行刑罚之日的清晨,受刑者会换上一袭洁净的囚衣,通常为素白色调。依循既定规程,刑部狱吏会精心备办一顿断头之餐,以表为受刑者饯行之意。待受刑者用餐完毕,旋即会被刑部差役押解至囚车之上。按照惯例,受刑者背后需竖起一块木牌,其上清晰书明受刑者姓名及所犯罪行,此举措旨在对沿途围观的民众形成警示与威慑之效。

刑场设于宣武门外之菜市口。破晓时分,死刑犯即被押解至囚车之上,自宣武门出发,沿宣外大街一路行进至菜市口,此过程存有一定行程距离。

清代时期,菜市口所处之地颇为繁盛,其地形呈三岔路口状。彼时,诸多商贩常于此汇聚,进行蔬菜瓜果的售卖活动。而菜市口被选定用于特定用途,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乃是对明代既有规制的承继;另一方面,此地人流熙攘,在这样的场所开展相关事宜,能够彰显国法的庄重与威严。

在秋决这一重要司法程序中,朝廷构建了完备的制度体系。整个流程涉及诸多衙门间的协同合作,而其中,防卫警戒工作占据关键地位。根据既定规制,该项工作主要由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与刑部共同承担。

其具体流程为:顺天府兵丁预先于特定区域构建警戒线。囚车行经路线上,每隔二十步便部署一名兵丁进行值守,旨在防范围观民众越过划定界限。在此项防卫工作中,步军统领衙门的马步军充当核心力量。其中,一百人的马队列于前方开道,后续则紧密跟随着三百人的步兵队伍。

刑部衙役行进于队列前端,队列之中,“回避”“奉旨”“刑部”“顺天府”等标识牌醒目高悬。囚车所处位置,介于马队与步军之间。如此布局,虽未达固若金汤之境,但无疑极大增加了在押解刑犯途中实施营救行动的难度。

行刑之日,步军统领衙门会预先调遣五百精锐士卒赶赴菜市口。囚车抵达之际,马步军迅速将法场环绕,形成三层严密防线。加之负责护卫囚车的兵力,法场之内马步军总数逾千。如此这般,在这般高度戒备的态势下,任何试图劫法场的行径,皆无异于天方夜谭。

上述情形仅针对普通罪犯的处决安保情况。若所涉对象为朝廷钦定要犯,抑或是宗室王公、皇亲国戚等特殊身份者,相应的警卫规格则会进一步提升。

以辛酉政变后被慈禧太后判处死刑的肃顺这一典型案例观之。彼时,朝廷特命醇亲王兼任监斩官,而将具体的警卫事宜交付于九门提督荣禄负责。据《晚清侍卫追忆录》所载,在对肃顺执行处决之时,步军统领衙门所调遣的兵力竟达一千五百余人。

与此同时,醇亲王精心遴选了三十位武艺精湛的大内侍卫,使其环绕于囚车周边。如此周密部署之下,任何企图劫法场之人,都难以在理性缺失的状态下贸然行动。

在菜市口执行刑戮之日,于场地东北角会搭建起一座临时油布篷帐。届时,数位刑部所派监斩官员将正襟危坐于其中,一旦既定行刑时刻来临,便即刻施行斩刑。

据相关记载,于菜市口执行刑罚一事颇具规制。行刑当日,需恭设阎王爷之神位。距此神位不远处,竖有十座粗壮厚实之树墩,此树墩专为斩决男犯之首级所用。之所以选定“十”这一数字,盖因其中隐含十殿阎王之意蕴。而对于女性罪犯,其行刑处位于西南方位,此处设有若干较为矮小之树墩,专为惩处女性罪犯所用。

【从司法公正的角度来看劫法场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封建王朝的司法体系演进历程中,清代的司法制度可谓臻于完备,在历代之中独占鳌头。从整体态势观之,彼时司法程序相对严谨,故而冤假错案滋生的概率相对较低。即便偶有冤情浮现,大多亦局限于地方司法范畴。当案件进入刑部主导的秋审环节时,基于该阶段严格的审核机制与专业的司法流程,通常而言,冤案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清代,秋审与朝审制度体系严谨缜密。每至秋审之际,刑部会遴选出最为资深专业的司法人员,组建秋审机构。该机构负责对各省呈报的死刑犯案件进行集中审理,依据犯罪情节的轻重程度,予以细致量刑。最终形成的相关名单,会呈递至皇帝处,由皇帝进行勾决。事实上,多数情况下,刑部所呈列的死刑犯,在经皇帝勾决时,不乏得以从宽处理者。以康熙帝为例,因其秉持仁慈宽厚之治政理念,在位期间,每年经其勾决的死刑犯人数,通常不足十人。

在清代的司法体系中,对于死刑的裁决秉持着审慎态度。通常而言,仅当罪犯犯下诸如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之重罪,或涉及政治犯罪等严重情形时,才会判处死刑。这种做法充分彰显了清代司法审判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理性考量。

在封建法制体系下,于菜市口受斩首之刑的罪犯,通常被认定为罪行昭彰、咎由自取。因此,从历史实际情况来看,劫法场这一行为在现实中极为罕见。不仅清代如此,纵览唐宋元明诸朝,正史典籍所记载的劫法场事例亦屈指可数。相比之下,劫法场情节更多地呈现于文学与影视作品之中。究其本质,这一艺术化呈现实则反映了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一种潜在抵触情绪。

0 阅读:6
夏夜流萤迟归

夏夜流萤迟归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