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犯了两个战略上的失误,若非如此,改朝换代也不是没有可能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11 10:02:56

清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西王吴三桂于王府大殿,召集四镇十营总兵如马宝、高起隆、刘之复、张足法、王会等一众文武官员,公然揭竿而起,宣告反叛。旋即,吴三桂改立国号为“周”,定康熙十三年为“周”之元年,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开启反清之举。

吴三桂举兵反清,部署周密且颇具规模。为营造声势、凝聚人心,其对官制进行了重新厘定,设立诸多将军名号。所设将军名号包括金吾系列,分前后左右四将军;另有左右两翼将军、左右两掖将军;铁骑系列亦有前后左右四将军;骁骑系列同样设前后左右将军。此外,还设有奋威、仁威、亲威、龙威、绥远、怀远、勇略等将军名号。

在政务体系构建方面,设置了六曹、中书省等文职机构。而在事变发生后的次日,吴三桂便对文武官员进行了封授。

彼时,吴三桂年逾六旬,然其英气未衰。其麾下将领与戍守云南之军士,皆具强悍战力。即便直面八旗劲旅,亦能势均力敌,不遑多让。

康熙帝决意撤藩之际,虽已对吴三桂可能的反叛有所心理预期,然而,当叛乱真正爆发,局势的发展仍令清廷颇感仓促。吴三桂叛军自云南起兵,凭借迅猛之势,轻易攻克贵州,一路进展颇为顺遂。

清康熙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吴三桂自贵阳启行。至二十日,抵达镇远。次月,其率军踏入湖南境内。迨至三月,湖南全省皆为其所据,吴军前锋已进抵长江沿岸。自吴三桂举兵叛清伊始,迄其占据湖南,前后历时仅三月有余。

步入四月,吴三桂于长江南岸屯集重兵,营造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彼时,若吴军成功渡江,清廷局势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发生,吴三桂在此关键时刻犯下两个致使其最终溃败的致命错误。

【第一个是用人失误】

吴三桂幕府之中,有一方光琛者,其智谋卓越、才略超群,宛如刘伯温之流,长期担任吴三桂的重要谋士,于其军政事务的谋划中发挥关键作用。

吴三桂举兵反叛,其内心实则充满复杂的思虑。彼时,吴三桂的理想愿景乃是期望清廷能以明代沐英事例为范,允其家族世代镇守云南。然而,康熙皇帝凭借其卓越的雄才大略,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高度出发,绝不容许异姓藩王裂土封疆,形成割据势力,从而威胁中央集权。

此外,吴三桂的长子与四个孙子彼时留驻北京,充当人质。其妻子及爱妾陈圆圆,均坚决抵制他起兵反清之举。然而,吴三桂之所以毅然决然地确立与清廷对抗之立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婿侄吴应麟、胡国柱以及夏国相等人的鼓动。

方光琛与吴应麟等三人,因观念与行事风格的差异,素来关系不睦。且方光琛在个人操行上有所欠缺,故而遭到吴应麟等人的排挤。吴三桂举兵起事之际,将方光琛安置于后方任职巡抚,未令其随军队出征。如此一来,吴三桂便失去了一位颇具见地的谋士。而方光琛此前所表达的诸多见解,在后续的发展中,大多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据相关记载,吴光琛曾明确指出,吴应麟生性贪婪鄙陋,不堪赋予财政方面的重要职权。然而,吴三桂并未采纳这一谏言,反而委派吴应麟负责掌管军粮器械等关键事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镇守岳州期间,吴三桂更是下达指令,要求吴应麟筹备充足三年之用的军粮。

在历史进程中,吴应麟凭借特定契机,通过不正当手段从事军粮倒卖活动,从中谋取巨额私利。彼时,岳州城遭清军围困,军事局势严峻,粮食供应陷入极度匮乏状态,此情形无疑对战争走向产生了负面影响,最终致使战事失利。而后,吴应麟野心膨胀,妄图谋害吴世璠,以实现其篡夺政权之目的。

【第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吴三桂举兵之后,迅速以凌厉之势席卷云贵地区,并顺势挥师而下,占据川湖之地,一时间,其军事态势呈现出极为有利之局面。彼时,清军尚处于应对迟缓之状态,清王朝朝廷正忙于从各处紧急征调军队,却因时间仓促,未能及时完成军事布防。

在彼时的历史情境下,形势可谓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吴三桂若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采取行动,无论是挥师渡过长江,继而迅速向北方挺进;抑或全力攻占九江,借此截断南北交通要道;还是占据关东、巴蜀之地,厉兵秣马,蓄积力量以备后续行动,均有可能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中开创出一番新局面。

然而,吴三桂行事风格趋于保守,面对诸多建议,皆未予以采纳。彼时,其麾下几十万大军于长江以南按兵不动。随着时光推移,清军由此获得了极为有利的战略时机。

吴三桂身经百战,并非目光短浅之辈,然其于起兵反清一事上,信念极为动摇。于发布反清檄文后不久,他私下呈予康熙皇帝一份奏疏,此奏疏内容与檄文大相径庭。究其本质,他妄图凭借军事力量胁迫朝廷,以达世代镇守云南之目的。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吴三桂在军事决策上极为审慎,并不轻易与清军展开正面决战。自顺治元年归降清廷后,历经多年与清方的协同合作,他对八旗军队的优势特性有着深入且透彻的认知。

吴三桂麾下诸将频促与清军展开决战。然而,吴三桂以其久历行伍、深谙兵法之姿回应称,八旗军队素以骑射之术冠绝,其冲击力锐不可当。反观己方军队,于山地作战领域颇具专长,凭借山川险阻、水域屏障,尚可维持自守之势。但一旦置身于平原区域,以己方兵力,实难与纵横驰骋的八旗铁骑相抗衡。

故而,于吴三桂而言,若欲实现划江而治,抑或割据云南、世代镇守之目标,他决然不会损耗自身实力。

相较于吴三桂之犹疑不定,康熙皇帝则展现出坚定不移的决心,矢志铲除吴三桂势力。清康熙十三年四月,康熙皇帝颁下谕旨,将吴应熊处以极刑。此举措意在截断吴三桂的回旋余地,迫使他与清军展开正面决战。

吴三桂精心谋划的布局彻底崩塌,其爱子与幼孙沦为无谓的牺牲品。此时,清军已完成周密部署,各省之军事力量亦皆集结就绪,旋即欲与吴三桂所率吴军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至此,吴三桂追悔莫及,于形势所迫之下,决然做出与清军展开殊死较量的决策。

吴三桂举兵反叛这一历史事件,清晰呈现出两个关键要点。其一,从其初衷而言,吴三桂旨在凭借军事力量对清廷形成威慑,进而实现分裂割据的政治图谋,其内心并非蓄意与朝廷决然决裂。其二,吴三桂严重错估了康熙皇帝的能力与决心,在军事行动中,于战略决策层面犯下重大错误,行军迟缓,未能及时推进军事部署。

若吴三桂在彼时的政治与军事角逐中,未出现诸多决策与行动上的疏失,其历史走向或难以逆料,彼时存在政权更迭之可能性亦未可知。

0 阅读:40
夏夜流萤迟归

夏夜流萤迟归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