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摄的港口照片,涉嫌危害我国安全。” 对方甩来几张再普通不过的码头照片,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李某盯着那些自己随手拍下的风景,冷汗浸透了后背。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威胁如潮水般涌来:“不配合,就别想活着回国”“签了这份文件,只是走个过场”。在恐惧与迷茫中,他颤抖着签下自己的名字,接过所谓的 “任务清单”—— 拍摄特定建筑的细节、记录交通路线的频次,这些看似平常的要求,此刻都成了沉甸甸的负担。
但转机藏在他临行前塞进护照里的小卡片上。那是出发前在机场领取的国家安全宣传页,右下角的 “12339” 举报电话像一颗微小却坚定的星。飞机穿越国境线的瞬间,他摸了摸内衣口袋里的卡片,心跳声盖过了引擎的轰鸣。落地后的第一时间,他没有联系家人,而是直奔最近的国家安全机关,把藏在心里的恐惧和盘托出:“我知道错了,我想弥补。”
李某的经历不是孤例。在国家安全机关的案例库中,境外势力的渗透手段令人心惊:他们在旅游景点 “偶遇” 独行游客,在学术会议上 “赏识” 科研人员,在商业合作中 “青睐” 企业员工,用高薪诱惑、用威胁逼迫,将一个个普通人卷入危险的漩涡。但法律为迷途者留了一扇门 ——《反间谍法》第五十五条明确,境外受胁迫参加间谍活动、及时如实报告且未造成危害的,可不予追究。当李某拿到那份盖着红章的书面说明时,距离他走进国家安全机关的大门,不过 48 小时。
这场境外惊魂留给我们的,是比故事更深刻的警示。对于每个走出国门的人来说,镜头不该只是捕捉风景的工具,更应是守护底线的防线:不随意拍摄敏感区域,不轻易接受可疑邀约,不向陌生人泄露行程细节。那些看似 “热情” 的当地人、突然 “赏识” 你的 “合作伙伴”,背后可能藏着不易察觉的陷阱。而当危险真的降临,李某的选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恐惧不该让人沉默,反而应成为奔向光明的动力,因为国家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的李某,依然在镜头前分享世界的美好,但多了一份郑重的提醒。他会在直播中指着自己护照上的出入境章说:“每一次跨越国界,都是一次与风险的擦肩而过。但记住,12339 这个号码,比任何导航都更能带你回家。” 这句话,是劫后余生的肺腑之言,更是对所有出境者的真诚告诫:境外的风景再美,也别忘了擦亮眼睛;旅途的自由再珍贵,也别忘了国家安全的底线。
当李某再次踏上旅途,行李箱里除了相机和三脚架,还多了一本翻旧的国家安全手册。他知道,自己的故事或许能让更多人明白:维护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就像他在 “小黑屋” 里攥紧的那张卡片,那串数字不仅是举报电话,更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生命线 —— 只要愿意伸手触碰,光明就永远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