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行业,日常的工作就是写稿、改稿。
身边很多人觉得,写东西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所以经常有人来找我帮忙:
某个大姐的儿子参加征文比赛,要我“帮忙看看”;
邻居孩子写了篇散文,问我能不能发表;
还有朋友写工作总结,也请我润色润色……
这种事一次两次还行,但次数多了,我真招架不住。
有人从认识起就把我当免费的写作老师,每天几十条微信“轰炸”。
还有人在我请了年假去旅游时,仍不停地发信息,问我他儿子这篇作文写得咋样。
因为这些人,我的生活节奏总是被莫名其妙地打乱。
上着班,我正写稿,忽然一个电话打来,我的思路就没了;
休假了,一个word文档发过来,我又得一通忙。
有时候,鼓起勇气婉拒了,又怕得罪人,于是不停地内耗……
有一次还耽误了稿子,被老板一顿批。
后来,看到一本书《共情的边界》,才知道原来这些没有边界感的人,被定义为 “能量吸血鬼”。
如果不能尽快摆脱,迟早要被吸食干净。
01作家迟子建的父亲年轻时在乡镇小学当校长。
有一年,一个大学生前来支教,暂时没宿舍住,很是可怜。
父亲爱惜人才,不忍看年轻人受苦,就主动请他来家住,还不收租金。
这个大学生也不见外,直接住下了,而且吃穿住用也是一分钱不掏。
白吃白住倒还好,几个月后,这人又请父亲帮忙把他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接来。
之后两年,他彻底在迟子建家里生了根,即使学校宿舍建好了,也赖着不走。
期间,学校老师涨工资,他缠着父亲给他争取名额,评职称,他央求父亲帮忙走门路。
迟子建一家,因为这个人的到来,生活水平大打折扣,里里外外都不方便。
她父亲不胜其烦,可撵又撵不走,只能天天看着“这块狗皮膏药”生闷气。
后来,因为这人能力并不服众,涨工资的名额落在了别人头上。
结果,这人带着老婆在她家里大吵大闹,搞得她父亲焦头烂额。
这人闹完后,自己也没脸住下去,很快就搬走了,但父亲却郁闷了很久,还生一场大病。
心理学上,有个“过度共生”的概念。
意思是,有的人会无视界限,像水蛭一样,粘在别人身上,靠吸食别人的血液生存。
哪怕他们已经成年,能够独立,也不会主动放弃这种轻松的寄生模式。
但对于宿主而言,碰上这种人,无异于一场灾难。
我小区楼下,有一家老字号火锅店,老板叫段哥。
他买卖干得不错,生活也挺宽裕,但却因为妹妹的到来,一夜返贫。
妹妹技校毕业后前来投奔,说服段哥给她投资,也开了一家饭店。
只可惜这位妹妹压根不是做生意的料,很快就把饭店搞黄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为了东山再起,妹妹又让哥哥出钱。
然而,不出一两年,她就又把段哥的积蓄折腾光了。
如今,段哥的日子大不如前,快退休的年纪了,还要起早贪黑地忙碌。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说:
“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并非肉眼可见的身体上的边界。
而是生活里的“课题分离”,事情上的各自负责。
一旦有人越过那条看不见的边界,他就会像一个入侵者,在我们的地盘上抢掠。
不懂捍卫主权,我们只能沦为他人的阶下囚,在郁闷和烦恼中失去对生活的把控。
02《老友记》里,经常出现一个场景。
就是老友们可以随意进入对方的房间,不必打招呼,也不必敲门。
比如去莫妮卡家,大家就随便一坐,杂志书籍随便看,冰箱里的东西随便吃。
有一集更夸张。
钱德勒直接走进瑞秋家,正巧碰上刚洗完澡一丝不挂的瑞秋走出来。
隔着屏幕,都替他们尴尬。
这些事,演出来是喜剧,但放在现实中,一定是彻头彻尾的闹剧。
#豆瓣生活圈#中,有楼主发帖吐槽自己的室友。
在加拿大留学时,她与好友合租一套公寓。
起初,俩人相处融洽,无话不谈,吃穿住用都混在一起。
可时间久了,楼主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因为室友太随意了。
不仅私自出入她的卧室拿日用品用,连衣服鞋子都时常被顺走。
一次,她见室友用她的一套咖啡杯喝水,忍不住说了几句“各人用各人”的话。
谁曾想,室友却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啊,咱俩还分什么你的我的呀!”
在室友看来,同住一个屋檐下就是自己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别人造成的麻烦。
而楼主却十分重视私人空间,最讨厌被人随时打扰。
楼主受了一肚子气,对方却一点也不改,最后只能无奈地搬家走人。
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写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想突破这界限。
没有边界感的人,听不懂“弦外之音”,看不到“隐性规则”,频繁侵扰你的生活。
和他们走得太近,早晚有崩溃的一天。
作家三毛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三毛移居撒哈拉沙漠之后,有个叫姑卡的小姑娘,与她最为要好。
每次姑卡来家玩,三毛总是热情地请小姑娘留宿。
时间长了,姑卡把三毛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经常一住就是半个月。
她会擅自穿三毛的高跟鞋,把家里弄得脏兮兮,还乱动三毛最心爱的小物件。
而这些,对有轻微洁癖的三毛来说,简直是酷刑。
一天,三毛终于忍无可忍,朝姑卡发了脾气,将她撵走。
从此,二人彻底决裂,三毛为此伤心不已。
纪伯伦有句诗: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人与人之间,也要为彼此留下生存空间。
失去界限的关系, 只能让彼此窒息。
03美国作家苏珊,有个相处了十几年的闺蜜。
有段时间,闺蜜因为失恋,总在深夜给她打电话,发泄心中不满。
苏珊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到下半夜,整个人十分疲倦。
但碍于情谊,她还是耐心地劝导闺蜜,鼓励她积极生活。
只是不管怎么安慰,闺蜜就像钻进死胡同,没完没了地抱怨。
而苏珊也是越听越烦。
差不多半个月后,不堪忍受的苏珊,终于鼓起勇气,挂掉了闺蜜的电话。
但很快,她就收到闺蜜的短信轰炸,被无情地各种指责。
苏珊很难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她也渐渐意识到:自己没有错,是闺蜜越过了彼此的情绪边界。
法国作家克莉司德说:
对没有情绪边界的人而言,你就像一块海绵,被强行浸泡在对方负面情绪的汪洋中。
他难过时,你要想方设法安慰,他无聊时,你要全身心陪伴;他痛苦时,你必须陪着他痛苦……他的所有负能量,你都得接得住,所有坏情绪,你都得扛得下。
久而久之,你的能量被消耗殆尽,生活也变得黯淡无光。
演说家威尔·鲍温,参加过一个社区茶话会。
参会的大都是全职妈妈,和她们接触下来,威尔深感主妇们的不易。
于是,他就留下联系方式,欢迎大家随时找他聊天或是做心理咨询。
其中一位女士,当天晚上就打来电话,诉说自己的委屈与压抑。
威尔提供了很多纾解心情的方法,可这位女士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之后一连十几天,仍旧是天天打电话向他抱怨,负能量爆棚。
渐渐地,威尔也变得烦躁不堪,甚至焦虑到有了幻听,总觉得电话机响。
后来,还是在助理的帮助下,让这位女士去看心理医生,威尔才得以解脱。
每个人的情绪能量都是有限的。
一味替别人充能,自己只能落得一个能量耗尽的下场。
守好自己的边界,守好自己的空间,关系才能维系,自己也不会被别人拖累。
▽
看《奇葩说》时,陈铭老师说过一段亲身经历。
他父亲是一名警察,一路从农村奋斗到城市。
几十年来,总有老家的亲戚找上来,请他父亲安排个工作,转个户口,介绍个对象。
甚至有人连招呼都不打,直接来家里吃饭住宿。
面对这些亲戚,陈铭一家不堪其扰。
好几次,父亲都被逼得发火,大家闹得很不愉快。
生活本就是一场艰苦的跋涉,不懂分寸的人,只会令我们的日子更加艰难。
俄国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
这种人就像移动的黑洞,谁靠近,谁就会被卷入无休止的消耗中。
守住人际的界限,远离没有边界感的人,才不会被有毒的关系绑架。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