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毛主席看过军官名册后大怒:把朱德叫来

时光里的顾事 2024-12-19 21:15:16

1937年8月,夏末。

烈日骄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本就处在黄土高坡上的延安显得更加燥热。

暴露在阳光下的人们紧赶慢赶,好不容易找到一处树荫,却发现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周边的空气如同蒸笼里的热气一般。

此时此刻,杨家岭的一处三孔窑洞内,作为全党最高领袖的毛主席正端坐在窗前,左手抚着额头、右手抓着一支毛笔,面前则摆着一摞厚厚的文件。

逐字翻阅了几页之后,毛主席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眶,不由得向后靠在椅背上。

这些都是部队整编之后、各级军事主官的人员名单。

上到八路军总部,下到各连、排、班长,每个人的名字都赫然在列。

然而,当他看到“罗炳辉”这三个字时,却不由得发起火来。

“这不是欺负人吗?”

一边说着,毛主席将警卫员陈昌奉叫到身边:“把朱老总请来,我有事要问他!”

陈昌奉追随主席多年,还是第一次见他发这么大的火气,也不敢耽搁,当即转身便朝着八路军总指挥部赶去。

待他走后,毛主席这才缓缓站起身来,踱着步子来到窑洞前的小院子里。

感受着身体上因烈日炙烤传来的闷热感,他长长舒了一口气,不由得自言自语起来:“他是个老实人,不能这样对待……”

那么,罗炳辉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毛主席在看到他的名字后,会如此动怒呢?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上世纪70年代末上映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

主人公罗霄的原型,正是罗炳辉。

一个处于旧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在看清反动派统治的黑暗之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只可惜的是,这位英雄一般的人物牺牲在了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

电影中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拉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以至于人们纷纷共情道:“若是罗将军不死,日后必是大将之星!”

1897年12月底,罗炳辉出生于云南彝良的一个小山村。

祖上往前翻几代、十几代,都是穷苦人,这也注定他的童年生活必将十分艰难。

11岁,本该是个无忧无虑享受快乐时光的年纪,可作为穷人家的孩子,罗炳辉只能早早地扛起背篓、拿起镰刀锄头,跟随父亲到镇上的地主家里做工,赚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

虽然每日都累得直不起腰,甚至还要忍受地主老爷的羞辱谩骂、无情抽打,但秉性宽厚的罗炳辉对此总是一笑而过。

他不是不能反抗。

虽然只有十几岁的年纪,但却生得身材高大,再加上多年来的体力劳动,身板也日渐结实魁梧,趁着四下无人之际轻松撂倒那个地主老头,根本不在话下。

但年幼的罗炳辉已经深谙世事,要想赚到钱给体弱多病的娘亲买药、给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买米面,还是需要忍气吞声。

就这样,罗炳辉和地主家度过了相安无事的几年时光,直到他18岁时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地主家遭了贼,仔细清点一番后发现钱柜里少了几块银元。

老爷也清楚,这几块不翼而飞的银元要么是窃贼偷走了,要么就是家中子弟监守自盗。

再者说,区区几块银元,对家大业大的地主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

可是,老爷心头的无名之火却久久不能平息,为了出这口恶气、或者说找人发泄怒火,他便盯上了老实本分的罗炳辉。

整整一天的折磨,让罗炳辉遍体鳞伤,当天下午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回到家时,却发现屋子里一片狼藉,羸弱的母亲躺在地上不能动弹,红肿的眼角还挂着晶莹的泪花。

“娘,这是怎么了?”

罗炳辉不顾身体上的疼痛,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将母亲搀扶了起来。

自始至终,母亲都不愿说一个字,但罗炳辉早就猜到了,肯定是地主老爷余怒未消、又派人来洗劫了自己的家。

此时,年迈的父亲也从外面赶了回来,看到眼前这一幕也只是深深叹了口气,便一瘸一拐地收拾起了家中的狼藉。

早在两年前,地主嫌弃父亲老了,干不动重活,便将他赶了出去。

父亲自然是不肯的,因为地主还欠自己半年的工钱没结清,可当他再度上门讨钱时,几名凶神恶煞的家丁拿起棍棒、不由分说地便冲了上来。

最终,那半年的工钱没有要到,父亲还被打断了一条腿。

回想起这些年遭受到的欺压,罗炳辉虽然秉性老实,但终究压不住内心深处年轻气盛的那股劲,当晚便跑到县衙告状去了。

可谁曾想,地主家早已和官府勾结,罗炳辉不仅没能讨得公道,还被旧社会衙门里的军警教训了一番。

罗炳辉彻底愤怒了,可是光愤怒有什么用呢?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意外得知唐继尧的滇系部队正在招兵买马,便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只是,彝良距离昆明足足八百多里地,身无分文的罗炳辉要想去那里,只能靠两条腿。

这个困难并没有将罗炳辉打倒,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地从彝良走到了昆明,最终如愿进入了部队。

参军不久,稳重机敏的罗炳辉便引起了唐继尧的注意,破格提拔他为三等中士,还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做随行军士。

这一次,罗炳辉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他在和父母往来的书信中得知,原本嚣张霸道的地主老爷得知他在部队做了官后,态度发生了大扭转,不仅接连几次派人送去粮食,还曾亲自登门致歉。

虽然参军这条路让罗炳辉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荣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生起了厌恶的情绪。

他当兵的初衷,是为了不让家人受欺压,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去保护穷人。

然而,他却不止一次地看到,身边的士兵们扛着枪冲进老百姓的院子,经历一番嘈杂之后,每个人手中都或多或少地拿着一些本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或是鸡鸭、或是稻谷。

时间久了,罗炳辉越来越质疑自己参军的意义。

1926年11月,云南地区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倒唐斗争”。

紧接着,胡若愚、龙云、张汝骥、李选廷四人联合起来发起兵谏,迫使唐继尧下野。

在那之后,失去权力和军队的唐继尧被迫逃到了香港,靠着先前搜刮民脂民膏积攒的财富、过起了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日子。

此时,罗炳辉才终于认清唐继尧的真实嘴脸,留下一封诀别信后,愤然离开了他的身边。

而后,罗炳辉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并意外与朱德相遇。

那是在赣州总工会领导人赞坚的追悼会上,朱德语重心长地说道:“只有将工农兵联合起来,才能彻底打倒军阀和土豪劣绅,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这番话对他的触动极深,也使他思考了许久。

1929年初,罗炳辉担任江西省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在此期间与地下党员赵醒吾多次接触,最终决定秘密加入共产党,并在不久之后组织部队发起赣西武装起义,起义成功后率部参加了工农红军。

他的部队被改编为江西独立第五团,多次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阴谋,巩固了赣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6月,罗炳辉升任为红十二军军长,不久后又改任为第九兵团兵团长。

对于这位“半路出家”的红军高级指挥官,中央对他十分关注。

后来,毛主席从闽西转战赣南,得知罗炳辉的部队就驻扎在此处,当即决定前来探访一番。

当然,此次探访并没有事先通知,罗炳辉对此也毫不知情。

毛主席抵达第九兵团驻地时,恰巧军中正在组织军事演习,罗炳辉就站在一旁的小土包上监督。

看着战士们翻越山丘、沟壑,爬过铁丝网和矮墙,紧张的氛围如同当真在打一场大战一般,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四处张望了一番,发现罗炳辉就在不远处聚精会神地看着部队演习,便快步走上前去。

马上就要靠近时,罗炳辉竟突然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子用力朝前方扔了过去,大声呵斥道:“你已经阵亡了,怎么还在往前冲?”

就在毛主席疑惑时,这才发现一名小战士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战场”。

原来,在翻一道矮墙时,这个小战士犹豫了几秒。

在战场上,但凡出现哪怕一秒的拖延,都有可能中弹,所以罗炳辉在练兵时经常对战士们交代,冲锋号响起之后就要义无反顾地往前冲,绝对不能犹豫、更不能回头。

所以,在罗炳辉眼中,这名小战士就是犯了临阵畏缩的大忌,自然就要宣布他阵亡。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毛主席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罗炳辉被身后突如其来的掌声吓了一跳,连忙转身望去,脸上瞬间露出惊喜之色。

“您过来怎么也不打声招呼,我好派人接您啊”。

而毛主席则摆了摆手,眼神中满是赞许:“提前通知就没意思了嘛,要的就是搞‘突然袭击’,这样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随后,他话锋一转,颇为满意地说道:“这次演习搞得不错,要是部队都能像你们这样,不愁战胜不了敌人啊!”

如果说在此之前,毛主席对于罗炳辉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前线战报和别人的评价上,那么这次,则是切身实地地感受到了他在军事指挥和治理部队上的能力。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度携手抗日,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各级军事主官、政委也有很大的变动。

不久之后,八路军总指挥部便拟定了厚厚的一份人员名单,不出意外的话,以后军队的职务任命就按照这份名单来执行。

然而,当毛主席耐心将这份名单看完后,却罕见地动了怒火。

“啪”的一声,他将名单摔在了桌子上,随即猛地拍案而起:“这不是欺负人吗?”

一旁的警卫员陈昌奉赶忙凑了过来,不明所以的他想要搞清楚主席生气的原因。

就是在这时,毛主席吩咐道:“你去把朱老总请来,我有事情要问他”。

等到朱老总来到杨家岭窑洞之后,毛主席这才说明了原由。

原来,红军三大主力结束长征、顺利会师时,总兵力近5万人,而此次部队改编,国民党只给了延安地区的红军主力部队一个军的编制。

也就是说,多出来的那部分兵力,尤其是高级军事干部没有职务可以安排,只能让他们到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学习。

而罗炳辉正是其中的一员。

对于这个安排,毛主席自然是不满意的。

其一,罗炳辉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不给他安排职务,的确是屈才了。其二,在革命低迷时期,罗炳辉已经是国民党部队里的高级将领,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参加革命、率部发动武装起义,我们不能辜负他所做出的贡献。

但八路军内部的编制的确是满了,根本腾不出合适的职务。

当天晚上,经过八路军总指挥部和中央军委的讨论,最终决定让他离开延安、前往皖南地区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协助陈毅抗击日寇侵略。

罗炳辉也凭借着多年游击战积攒下的宝贵经验,制定了一套“梅花桩战术”,包含伏击、纠缠、阻击、扰乱、歼灭等多种战斗理念,可谓包罗万象。

凭借着这套战术,他率领部队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日寇、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入侵。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罗炳辉受中央军委的委派,远赴山东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新四军副军长。

可由于多年来艰苦的斗争经历,早已让罗炳辉的身体不堪重负,最终在1946年6月21日因脑溢血去世,终年49岁。

惊闻噩耗,毛主席痛心疾首,缓缓叹息道:“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很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为人又正派耿直……我又失了一臂啊!”

虽然罗炳辉英年早逝,但历史并不会将他遗忘。

1989年,中央军委评定出了我国革命年代著名的36位军事家,罗炳辉的名字赫然在册。

这也算是对他在天英灵最好的慰藉。

0 阅读:0

时光里的顾事

简介:时光里的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