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苏东坡。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还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40年官海沉浮,30余年被流放,历尽沧桑和磨难,却终究还是没能让苏东坡的意志倒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生走到最后,或许能骄傲一生的,不是你得到过多少“成就”,而是战胜过多少磨难。走进去,依靠的是才华;走出来,依靠的是境界。
林语堂曾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喜欢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这一生,为官四十余载,却有三十三年都在被贬的路上,可谓是少阳多风雨。
但是,他却能在连阴天里开出自己的花,在风雨中长成自己的参天大树。
恰恰印证了那句:“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过成了潇洒。”
在他眼里,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他的意义;一切时间都是刚刚好。
如果你当下觉得心浮气躁,亦或者觉得自己深陷谷底,不妨读读苏东坡,相信你一定会缓解焦虑与迷茫,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
康震曾说:“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一生除了悲欢离合,仕途更是犹如过山车一般三起三落。
但是他总能一次次在逆境中开出花,生出新的枝丫。
如果你陷入沼泽,希望看了苏东坡后,依然能自己安慰治愈自己;
如果你跌入低谷,希望看了苏东坡后,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希望,有新的方向。

苏东坡的一生,真正是自我治愈的一生!
他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感受到了他性情里的乐观与豪爽
他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体会到他与妻子间的情深意重和我们普通人并无两样
他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看到了他的坦然和从容,哪怕被贬到荒蛮之地又如何?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里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只要你耐心去读他,就能有所得”
特别感谢在情绪低迷的日子里,再遇苏东坡,他那一首首诗词,隔着时空抚慰人心。
苏东坡从政40年,却有30多年在被贬的途中
我常想换作现代人,能有几人能有熬住这番命运的戏弄,苦中作乐?能有几人在这般境遇里,把酒当歌,在天地间寻找至真至美,做出千古绝唱的诗词,留名千古?
人生总有起伏高低,与其哀叹命运不公,不如像苏东坡那样把低谷当作人生际遇。

第二位曾国藩
他说,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他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他还说,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曾国藩并非天生聪慧之人,但贵在勤能补拙,笨人却肯下笨功夫。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挑战,却都以坚韧和悔过的姿态,最终一一化解。“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追求“卓越”的精神至今仍在深深影响后人。他被称为是最会做官的人,也是最会做人的官。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是后人学习之榜样。
“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对于普通人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持续进行自我完善,所能达到的成就可以继古开今。
读《曾国藩传》,发现曾国藩人生升级秘籍三步曲:
.
[一R]建立人生目标
三十岁是曾国藩生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脱胎换骨,确定了一生的目标。
他的人生目标并不是要做多大官赚多少钱,而是立志成为“圣人”,这与其说是人生目标不如说是人生信念。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完美的人,通过勤学苦修体悟天理,可以经世治国、造福于民,自己可以立功立德立言,名垂青史。
三大成事心法
“有恒”: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有恒是指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中途放弃。
曾国藩的一生贯彻着“有恒”,无论从求学时7次才中秀才,还是后面创建湘军的起起伏伏,他经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时候,就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
尚拙”: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既然天性钝拙,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踏实做人做事。
做人以“拙诚”为原则,不耍心眼,人以伪来,我以诚往。
做事扎实牢靠,行军以“结硬寨,打呆仗”为战术,不靠奇谋诡计,摸清敌情,步步为营。
善反思:以悟促变,不断提升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在受挫后,会迅速反思,积极求变,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
曾国藩不仅反思自己,而且能通过反思他人的不足,为自己所借鉴。

第三位王阳明
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说,知行合一,致良知他还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他的思想,教育,军事都堪称完美。从小立志当圣贤,虽履遭磨难,却丝毫没有磨灭当圣贤之心,报效国家之义。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把自己的这颗心修好,可抵万难,也能力挽狂澜。
王阳明,这位明代的传奇人物,不仅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还精通儒、释、道,甚至统军征战也不在话下。三立完人:立德(心学)、立功(平叛安民)、立言(著述传世),被誉“孔孟朱王”之一。 妥妥的全能大儒,被称为“五百年一圣人”。
心即理:他提出“心即理”,告诉我们最佳的行为准则就在自己心中 ,遇到难题,与其向外劳神费心,不如倾听内心最本真的声音。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有时候内心的直觉往往能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则强调认知和实践不可分割 。知道一件事就要去做,在行动中深化认知,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比如我们都知道读书有益,但只有真正翻开书本,付诸行动,才能收获知识的滋养。
致良知:而“致良知”,让我们回归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生活里,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义,坚守自己的原则,就是致良知的体现。
这本《王阳明集》全书38卷 ,内容超丰富。有《传习录》这可是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他的心学观点;还有文录、别录、外集等,涵盖了他的杂文、奏疏、诗赋,全方位展现王阳明的思想与人生。中华书局的版本,以《四部丛刊》影印的隆庆谢氏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 ,最大程度还原经典,让我们能读到原汁原味的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