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考研成绩出分的时候了。
随着考研成绩和国家线陆续出炉,锦鲤、上岸、复核又一次成为热议话题。
#小伙考研用掉近 60 支笔 30 多个本子##女生考研 420 分排名专业第一哭半小时# #查到考研成绩有多激动# ……一个个或励志或心酸的故事冲上热搜,一位位考研人在微博上留下了此刻的心情。
寥寥数语不足以概括这一路走来有多艰难多辛苦,只能说,dddd。
这几天,我们和几位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考研的朋友们聊了聊他们的故事,他们有的一战“上岸”,还在网上陪伴一届又一届学弟学妹们考研;有的尚未完全尝到考研的苦楚,却已经在考研交流社区里获得来自历届考研人的经验之谈;有的已经听见过许多次理想破灭的声音,但还是偶尔打开专业课资料,想着说不定哪天又从头再来;有人经历过一次考研失败,却在其中收获了人生的转机……
共通的是,没有一个人说到后悔。无论是执念也好,冲动也罢,从始至终,这都是不可复制的成长经历。
“尽力了”@一战上岸的杨子2020 年底,有人微博上发布过一个问题:2020 年结束了,留一个脚印总结一下你们这考研的一年吧!
“尽力了”是 60 多条回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那一年春天,杨子刚刚如愿以偿拿到录取通知书。她知道,自己旷日持久的努力终于撑到了彼岸。
上岸,在考研人这里是一个专有名词:意思是考上心仪的学校,大功告成,对于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后选择调剂的考研人,或者选择“二战”、“三战”的考研人来说,许多时候能考上研究生,就是“上岸”。
无论是坚持走完这条路或是中途换了方向、放弃考研的人,一句“尽力了”是对那些全力以赴的时光最好的总结。
对杨子来说,考研是刚上大学时就有的念头。一开始是听父母谈起,认为“上完大学之后读研究生是个很正常的流程”,那时候她和班主任说想考研,老师答复她:“你现在心里有颗种子就行了,等大四的时候再准备。”
到了终于临近毕业的关口,杨子发现,自己想要去的那些公司和岗位,无一例外地写着:要求研究生学历。
心里那颗种子,到了发芽的时候。
2019 年是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猛增的一年,当年报名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 341 万人,和 2018 年相比增幅达到 21.8%。那年春节过后,杨子成为了这 341 万分之一。
心里总是装着事,杨子的这一年是沉默的,平时爱说爱笑的她将所有的情绪收进了一个狭窄的口子里,唯一的发泄渠道是大哭。
负面的念头总像烟雾一样缓缓升上来,书看不完了、进度慢了、感觉考不上了……有时候上一刻还坐在图书馆里学习,下一刻就要冲出去冷静冷静。
“和高考不一样,考研是真正的‘自己考’。”
但没有其他人的支持,这条路就走不下去。
她还记得大四的一门期末考试,关心她的任课老师同意她不需要按照统一流程考试,一切以考研安排为主。还有在图书馆里从没问过名字但每天见面的研友、在微博考研超话里收集资料时认识的天南地北的朋友,大家彼此既是队友也是对手,但在相同的压力和处境之下,没有人比他们更能相互理解和安慰。
也幸亏有他们,杨子才能在压力、失眠、负面情绪与大哭交织的日子里,感到越来越平静、自信。
现在,杨子已经在自己梦想的学校里读研究生二年级,但她仍然在做考研超话的主持人,除了定时分享考研资料,她的账号@赵壹楊子 已经成为了一个为考研人排解消极和苦闷的“树洞”。
每年从 9 月开始,她收到的私信就开始逐渐增多。“自我怀疑的,想放弃又舍不得的,各种心态上的问题,其实他们也不是来找我要个答案,他们只需要有一个地方去发,所以在到后半程的时候,我在超话里面可能更多的做情绪上的引导鼓励,包括支持大家坚持下去。”
有时候,她会被这些私信带回 2019 年的那段考研路上。
她想,自己一生都可能不会再有考研的时候那么自律了,不会再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往上走,每天都在学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
要很久后她才意识到这样完整的奋斗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一件事情去聚焦,放弃掉娱乐生活、社交,无意义的消费,承受巨大的孤独,最终通过完全的自控和自制去学会深度思考。”
“万一哪天又让我考了呢?我得做个准备”@三次考研的七七比起杨子的幸运,七七的曲折经历或许能代表另一部分考研人。
她的考研日历不是以“月”,而是以“年”为单位。
过去的四年时间,她连续准备了三次研究生考试,这四年,她先后经历了:“专业性质改革、学硕变专硕、四门考试换了三门”,“考前两个月突然通知考试换题型”,“未提前通知、考场上换题型”,直到最后一年,“专业被砍、取消招生”。
“2018 年之前,专业性质、考试题型、招生人数啥的都没变过,从 2018 年开始一年一个政策,考研人最怕的事,都让我赶上了”。
最后一次辞职备考,原想着“题目爱怎么改怎么改,不管你是上考场开盲盒还是变政策,只要打牢基础就不怕”的她,到 10 月报名时却怎么都找不到专业代码——那一年,目标专业居然取消了招生计划。但她并没有“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学习的意义。
去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中英同声传译专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七七唯一的梦想。在她心里,这代表着给为外宾做翻译服务,给冬奥会当志愿者,去外交部做外交工作……而她和这些梦想之间唯一的阻碍,是这个去北京读书的机会。
她已经记不起第一次备考到 9 月,突然收到三本参考书全换的消息时自己的心情了,只记得接下来的一个月,她昏天黑地地坚持翻完了整套书目,终于无奈地承认,自己可能“真的学不动”,那是她第一次放弃考研,当天她就买了一张回老家的车票,彻底“躺平”了两个月。
2021 年 9 月 15 日是当年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但就在这天深夜,装着七七全部考研资料的 iPad 突然重启,之后就一直无法开机。
那天晚上,她反复开机关机一直折腾到天亮,最终无奈地确认,或许只有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才能拯救这台机器,这也意味着她过去半年里积累的素材再次变成了一片空白。那天,七七有种不好的预感,难道这是上天的某种暗示?“可是,还有什么会比现在的情况更糟糕呢?”——很快,她收到了考研专业被取消的消息。“我就是为了读这个专业才决定考研,现在梦想没了我的动力也没了。”她在微博里写道,“我并不想为了读研而读研,所以我还是决定放弃考研了。”
记忆里,这三年的生活好像被考研和调整期整整齐齐地分成了好几块,在备考的日子里,她每天 7点半之前起床、准时在网上打卡、背单词、看专业书,在放弃或失败后的调整期里,她干脆躲回祖辈的家里,和舅舅家的双胞胎姐妹玩,打发时间,陪父母看电视,在暂时的逃离中重新找回再次出发的勇气。
但久而久之,这样的界线也不再分明。
2021 年底考研超话里有了“学习打卡”功能,每日打卡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的也不再仅仅是背了什么书,看了哪些题,有时候就连家里的金鱼换了几次水都成了不会被遗忘的痕迹。
如今回想往事,七七大多时候都是笑眯眯的,她很少抱怨琐碎无常的所谓命运,更多时候,她会怀念第一次备考时那种勇往直前的气魄,还有不断接近目标的心情。但从一个懵懂的大学毕业生到全职脱产备考的考研人,经历了一切之后,七七重新思考着“学习”之于她的意义:不再是执念,也不是虚无的梦想,尽管没能成功,但这个过程带给她的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积极感。
“不做学霸人设,没有容貌焦虑,也无需攀比财富,它只是我一本真实人生的记录簿。”七七的微博打卡还在继续。
“我喜欢7 这个数字,网名叫 WhiteCookie7,里面也有一个 7,我觉得这个数字能给我带来幸运吧。”她说,自己不是“超级热爱学习并且极度刻苦努力的博主”,但那是“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现实的人设”。
七七还在用考研时延续下来的习惯学着自己更想学的那些东西:日语、法律,CPA,还有更多她曾经想要触及但未曾触及的世界。
她仍然没有放弃英语,每天还是在定时定量背单词、积累热词,翻看专业课。毕竟,“万一哪天又让我考了呢?我得做个准备”。
“从网友那里获得的经验,对我有好处”@正在备考的苏澈2021 年 12 月,当年的考研刚结束,苏澈在图书馆拥有了自己的专属位置,开始了首轮考研复习。
考研的念头是从大二就有的。那一年,因为喜欢动漫才学了日语专业的苏澈突然发现了自己在互联网运营上的“小天分”,学校里辅修的传播学课程作业,要求每个同学限期给微博账号涨一万粉,“别人觉得很难的事情,我轻轻松松就做到了。”苏澈想,或许自己的未来在这里。
他决定“跨考”新闻传播专业,这个不需要考数学,报考专业范围较广的专业近年来一直是人文社科类考研的热门选项,苏澈在一家大厂实习的时候听说,自己想要从事的许多岗位都有新传的影子。去北京,学自己喜欢的新闻传播学,做一份和新媒体有关的工作——这是苏澈的新梦想。
而那个一直在涨粉的微博账号@苏澈学长既是一切的起点,也在无意间成了他实现梦想的工具。
“我当时就想着要发考研相关的各种干货,考研超话里基本上都是正在备考或者将来要考研的人,我想着可能我发一个问题,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解答,于是就去超话发了几篇帖子。”
开始的时候,他把它当成收藏考研干货的仓库,后来很快开始着意积累和展示关于考研的点点滴滴,慢慢地,超出以往十倍数量的研友被他的账号吸引而来。
苏澈对考研超话的期待没有落空,最初的几篇帖子收获了不小的互动量。后来他看超话主持人还有空缺,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没想到就通过了。”
成为超话主持人之后,各种关于考研的信息一下子涌来。刚刚背了两个月单词的苏澈,突然拥有了超越眼前现实的眼光,有二战三战的研友来找他聊多次尝试的经验,辞职考研的研友则让他意识到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尚未尝到“人间疾苦”的苏澈将这些视为一种心理准备过程,“本来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才知道的事,但已经提前知道了,这对我有好处”。
不过也是要到真正备考开始,他才发现旁人的经验并非虚言。背了两个月单词,他现在最忧虑的是学习效率问题,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努力,但一到答题的时候就发现什么都记不住了。他希望自己能更专注,更高效,为此,他甚至做了一份满是佛经音乐的歌单,希望能在其中获得某种慰藉。
苏澈的考研之路,才刚刚开始。
明年此时,再见分晓。
人生不止考研一条路@未上岸的小米据说,每有 4 个人考研,只能有不到 1 个人“上岸”。但在考研失败的第二年,小米突然发现,人生中的“岸”并非只有一处。
起初,小米愿意把自己的考研动机归结为“爱情”,大学毕业那年,比她大一届的男友考上了一所有名的“34 所”,从那之后,和爱的人去同一个城市同一所大学读书,就成了小米的人生目标。
那样的日子过得简单又纯粹,虽然父母仍没办法理解她的执念,但白天在学校自习,晚上就和男友聊聊学习收获,请已经身处自己向往生活中的他指点方向,成了小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生活状态。
但慢慢地,她也意识到,对那时的自己来说,过早窥见理想生活的一角并非一定完美,她似乎并不是在和现实存在于身边的研友竞争,而是在和更遥远的地方那个想象中的完美自我较劲。
那所学校里的一草一木,每门专业课,带课的老师,男友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共同织成了一张网,到 11 月备考最紧迫的时候,小米每天都要做一遍专业课真题,请远方的男友帮忙批改,但最终反馈的答案常让她陷入焦灼:“那时候,这种对比的尺度会让你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和这个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种焦虑感一直延续到考研成绩出来之后。小米并没有拿到理想的初试分数,但在当时,考试成绩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她只是实现了一次自我完成。
小米对“优秀”的评估是从上大学时候开始的,高中时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她没有在高考时拿到理想的分数,只好上了一所自己并不喜欢的大学。高中同学聚会,听那些升入名校的同学讲起身边的故事,她开始陷入深深的危机感:如果再不努力,自己会和优秀的人,优秀的圈子越离越远。而考研,与其说是接近爱情,不如说是她接近那个理想自我的一次尝试。
背起行囊,她决定在物理距离上前往那所向往已久的大学。而随后经历的事情,才让她意识到,或许一切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困难。这里氛围包容轻松,男友的导师和同学都很欢迎她在课堂上旁听发言,她也可以去旁听其他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和过去遥不可及的“优秀的人”共聚一堂。她也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渺小,而通往理想的道路还有很多。
2020 年考研的时候,她曾在考研超话里分享过一些公开课,和大家交流笔记,后来她正式开始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以往在超话里结识的朋友们就以她为节点聚合起来,大家分门别类地把考研知识点串起来发布,接收和解答私信,从一个平台到另一平台,让身边“想要跳出自己圈子的人”收获了一个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兜兜转转,当年的男友现在已经成了小米的丈夫,而她在当时看来并不成功的一次考研,反倒成了之后事业的转机,经过那人生中不可重来的一年,小米的人生彻底开阔了起来,她开始真正长大。
2022 年考研成绩刚公布的那天,小米在自己的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话:“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下一条路,路的尽头还是路。可能现在说这些你不太听得进去,强撑眼泪故作没事,但努力过尝试过的你真的很棒的了,美妙人生才刚刚开始。”
为一件事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值得还是不值得?每一个考研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但或许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后者,考研与其说是和其他人之间的“内卷”,不如说是一个不断接近理想自我的过程。
人们回忆它,更多时候也是在回忆那个为了梦想拼命努力的自己。
星光不负赶路人,而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应受访人要求,杨子、苏澈、七七、小米均为化名)
用户13xxx14
不管输赢,我曾走过,坚持到最后就是自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