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被催婚,似乎已经成了中国当代年轻人的通用话题。
我的朋友酥酥小姐,最近很焦虑。
她人美心善,做得一手好饭,事业也在上升期,在似乎没有尽头的互联网裁员大潮里,她不仅没被拍在沙滩上,还逆流而上,换到了自己从小就梦想进入的行业。
于她而言,临近三十的她刚刚找到生活的节奏,大把的好时光等着她去享受。
可是每逢假期,来自父母的压力总让酥酥喘不过气来——在他们的眼中,女孩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无论她怎么努力,他们都只看到一个事实——大龄、未婚、抗拒相亲。
酥酥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在父母那里,她的谈判技巧却全部失效。“在我们家那个县城,评判一个年轻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是你从事着什么样的行业,不是高学历、高工资,而是能不能在适当的年纪结婚生子,让爸妈抱上孙子。”她说,“显然,我这种离家千里,又大龄未婚的,就是莫名其妙、大逆不道。”
父母发动了自己几乎所有社会关系,试图解决女儿的“脱单”问题,从亲戚、同学家的子女,到路上遇到没说过几句话的同事,也会聊聊有没有适龄的熟人在北京,可以介绍给酥酥。
他们将酥酥的单身归结为“眼光太高”,在酥酥连着拒绝了好几个相亲对象之后,她的父母更坚定了这一判断。“这么多条件不错的,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吗?”几番沟通无果之后,酥酥也放弃了说服爸妈,他们眼中的“条件不错”,和她想要长期相处的伴侣,是两回事。
今年酥酥准备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可这并不妨碍父母在微信上将相亲对象的联系方式推过来,让她趁着假期有空“在北京见一面,正好你们都不回家过年,彼此有个照应”。
“我对爱情和婚姻当然心存向往,可我不觉得非得在什么年纪就一定要完成什么事,更不喜欢相亲这种形式。”她说。“我只是谈了几段不成功的恋爱,再加上现在圈子太小,一时没有什么合适的对象。”
「酥酥的妈妈发来的微信」
相比起结婚,酥酥更愿意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主线,“可能在以前,先立业再成家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男性而言,但是现在对女性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我先要知道,我在这社会当中能做什么,我可能需要建立一个体现我自我价值的事情,对这个确信之后,可能我这个人会更加饱满吧。”
在一线城市,酥酥这样的故事并不是特例。
「探探《慢慢来》截图」
探探 App 内发起一项#父母催婚,你会怎么办#的投票,超过 6000 位探探用户参与了投票。其中,28%选择“不催婚父慈子孝,一催婚鸡飞狗跳”, 29%选择“表面言听计从,实际我行我素 ”,还有26%选择“顺从父母,努力相亲或刷社交软件 ”,17%选择“其他”,有自己独特的应对之道。
“如果你还在被催婚困扰的话,
说明你还年轻”
“一直在催,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在说了,说村里那个谁谁跟你同龄,孩子都有了,你什么时候也跟上。”
在 32 岁的志安看来,酥酥还处于被催婚的第一阶段,而已经被催了十年的他,则已经可以熟练地将来自长辈的催婚分门别类,各个击破。“如果你现在还在被催婚困扰的话,说明你还年轻。”他说。
志安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小镇做题家,一路靠着学习考试,来到了大城市,当上一名普通白领。“我今天的一切,都是我一手一脚拼下来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掌控感,得来的辛苦,志安更不愿意放弃。
过年回家的餐桌上,亲戚长辈们总是会问起:“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啊?”对于这些善意的问题,志安已经学会微笑着回答:“我尽快、我努力。”因为“他们的催婚,也就是一种与晚辈聊天的方式,总不能指望一年只见一回的姑姥爷张口就跟你聊现在新消费品牌有多少泡沫吧?”但面对父母“早些抱孙子”的催促,“我可以理解,但我并不赞同。”他说,“我知道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怕他们有一天不在了,我自己一个人没法照顾好自己。”
在老一辈的人眼里,生活只有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这一种样子。“可是仔细想想,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子女的关心,才会急于让我们过上‘标配的人生’。”志安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带他们看自己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我试图让他们理解,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属于我的另一半,或许这个人暂时还没有出现,但并不影响我过好自己的日子。”
渐渐地,父母口头上还是会催志安“赶紧找个对象”,毕竟年龄“摆在那里”,但这种类型的催婚对志安的“杀伤力”已经极低。他说:“我们和上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开始学着正视婚姻的缺憾,接受变化的可能,结婚的人未见得幸福,单身的人也未必不幸。”
“姑姑说,
离婚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
因为疫情,Keith 乐得不回家过年。
Keith 并不是抗拒婚姻,相反,她早早就尝试进入了婚姻。结果,在同龄人还在被催婚的时候,她就踏出了围城,回归了单身。
催婚的压力主要不是来自于父母,而是亲戚。“刚离婚的那一年春节,我姑姑跟我爸说,离婚的女的不能在娘家过年,会带来坏运气。那时候我才发现,传统观念是多么可怕。”
有的时候亲戚也会劝她“赶紧再找一个”,给她介绍的要么是离婚带着孩子的,要么是四十岁以上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这个条件,能有人要你就不错了,还挑什么?”
从那以后,Keith 的春节基本上都是约上好友,天南海北的旅行,她选择放弃每年一次从大城市的 Keith 变回亲戚口中的“妮妮”的机会。“懒得和亲戚打嘴仗,我躲还不行吗?”庆幸的是,Keith 的父母还算开明,从她果断离婚开始,父母就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去年过年,Keith的爸妈带上姥姥姥爷,一家人去了海南过年,吹着海风、吸着椰子,谁也不提婚姻这个 Keith 好不容易跳出来的泥潭。
「Keith喜欢冬天的海」
Keith 认同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对婚姻的定义:“现代婚姻,越来越转变为一种因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而建立并维持的关系。”
所以进入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谁的期待,更不是为了让七大姑、八大姨满意。已经踩过一次坑的 Keith,更珍惜自由与独立的生活状态。
关于感情,Keith 有憧憬,也不排斥,工作之余,她选择在社交软件上拓展交际圈。“能走到哪一步,一切顺其自然。”她说,“通过探探认识一些人,没有那么多局限,反而能聊到一些深入的东西,相比相亲我更接受这个。”
“一边说不着急结婚,
一边努力划探探”
27 岁的 Rapper HZ 花蕊最近开始学着用说唱表达新的主题。
跟玩乐队相比,说唱是一种相对平民、花费较少的音乐形式。不需要买乐器和录音,只需要一张嘴、一段伴奏,跟着伴奏完成唱词就是一段 Rap,如果不涉及公开演出、商用,只是自己练习和研究用,那网上所有音乐,都可以拿来做自己 Rap 的素材。
花蕊觉得,说唱其实是个很适合讲故事的音乐形式。“我在朋友圈征集过故事,说要写进歌里,很多人来给我回复,有失恋的、有工作的,爱情故事居多。从别人的故事里,我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发现了说唱的另一种价值。”
脱单,是他新年的创作主题之一。
因为最近,花蕊搬回家跟父母一起住了。父母催婚催的很紧。“他们把我盯上了,催着找对象。我姐夫 28 岁娶的我姐,我现在 27 了,我爸妈说,你不能比他们还晚结婚。”
“我父母是真着急了,想抱孙子,有好的也给我介绍,但我还真没去相过亲。我很排斥我自己的事,别人替我拿主意。怎么说呢,我有反骨。比如我眼前有辆车,我决定先把这车要推一下,我已经热血都起来了、都燃起来了,突然后边有人跟我说:你去把那车推一下。得,我直接我就不想干了,而且我是个人,我不能为了你们想抱孙子就随便找一个结婚吧,我得找个自己喜欢的呀。”
尽管抗拒爸妈传宗接代的要求,花蕊却听了哥们的意见,注册了探探。“我也想脱单呀,尤其今年特别想。我本来在写一首比较甜的情歌,想在圣诞或者元旦发,设想的是找到女朋友后发出来。但今年可能我一直没有从 emo 中走出来,至今还没找到,我只好先改成做一首正能量的歌在新年发了。”
“有句老话说,到什么年纪做什么样的事情,可能父母也到了该催婚的年纪吧。”
2022 年了,关于催婚,两代人的悲欢仍然还是没那么相通。
临近春节,社交品牌探探就“催婚”这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发布短片《慢慢来》,用别具一格的方式,再现了催婚背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和沟通难题。
影片采访了几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单身青年,谈论自己对催婚的看法、对婚姻的期待,随后,探探又在公园相亲角邀请到数十位父母观看年轻人的访谈,为两代人搭建一个隔空沟通的桥梁。
当被问到催不催他们的儿女,这些父母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与理由。
影片中年轻人的许多观点,都让观影的叔叔阿姨们频频摇头、交头接耳,可当一位年轻人说道,“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父母成长的那个年代肯定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我想还是一样的。”叔叔阿姨们也没有吝惜自己的肯定。
“不催,说不过他们。”
——孙霞,56岁,退休会计
“孩子自由恋爱,孙子都有了,不用我催。”
——侯克中,59岁,建筑工人
“不催,我没管过这事。”
——陈艳营,52岁,厨师
“今年孩子过年回家肯定要催的,快三十了还不找男朋友,急死我了。”
——周敏,53岁,医院药剂师
“我不催,我老婆催我儿子结婚,结果两个人关系一点也不好,有那时间不如去钓鱼。”
——李斌,61岁,数学老师
“我不催,因为我比较开放,以前我儿子也问过我,以后我做单身贵族可以吗?丁克可以吗?我都没有意见。但是我老公不同意,思想比较保守,要传宗接代。”
——杨雅英,53岁,保险顾问
“我儿子29岁了,他自己也是稀里糊涂的,也不肯谈朋友也不肯结婚,我要抱孙子,肯定要催他。”
——刘景东,57岁,咖啡店老板
两代人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的差异,让他们在谈论婚姻问题时,关注点一直存在偏差。
面对在婚恋问题上的观念差异,有如志安这般选择与父母积极沟通的,也有如酥酥那样做一只鸵鸟的,有如花蕊这样将压力写进创作的,也有如 Keith 那样一边躺平、一边积极在社交网络上寻找新的可能性的。
「探探《慢慢来》截图」
社会给这一代年轻人探索感情、寻找伴侣的时间太短了。读书时不能早恋,踏上社会却恨不得立刻结婚、三年抱俩。央视财经援引数据指出,在中国,已有超过 2 亿人单身。在一线城市,大约 40%左右的单身青年处于‘月光’的生活状态。”另有数据显示:“从 2013 年到 2020 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每年 1347 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 813 万对。“
真实的生活充满鸡毛蒜皮,却也给理想留下了缝隙,不如,就再给年轻人一点时间,再给父母一点理解。
正如探探在短片最后写下的字幕:
催婚这个难题很古老,没有什么新答案。
我们飞快变老,可社会却很年轻。
没法快,慢慢来
毕竟,只有爱,是连接彼此的纽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酥酥、志安、Keith 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