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普通读者的世界里,“中职”“高职”似乎是一种狭窄人生的标签:在中高考的分流中,他们是被早早“筛选掉”的那50%或80%,他们无法进入大学,无法从事那些更为“体面”的工作,无法成为父母的荣耀,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事实并不必然如此,或者说,一切正在发生变化。
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时候,被“抛出”常规的教育体系,反而给了他们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他们得以更早地明晰人生的方向,在反复失败中确认自己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终于明白自己是谁,更适合什么样的道路。在一些更为清醒的时刻,比起在“985废物”“小镇做题家”“内卷”等标签中反复锚定自身身份的大多数,他们的人生甚至显得更加宽阔。
最近,我们和来自不同地域的几位职校生聊了聊,他们性别不同,年龄相异,有的已经工作多年,有的尚未毕业。这是他们的故事:
李伯奇:“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李伯奇忘不了那个小飞机。
小小的安装包从电脑下载到手机上,开屏,不甚鲜艳的背景,小飞机在页面上徐徐前行,左右移动躲开敌机迎面射来的子弹。是最普通的按键机上都能看到的基础游戏,但李伯奇举着手机玩了好一阵子,并不在乎分数——每一个敌机、每颗子弹都是来自他亲手敲下的代码,那是他用 Java 语言独立完成的第一个“项目”。
就在半年前,面对电脑他还只能完成两个操作:开机、关机。
那是 2016 年。高中毕业,江西人李伯奇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未来。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考大学不一定顺利,恰逢家里出现变故,经济状况已不允许他继续任性。摆在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入伍,或者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进入大专继续学习。常年务农的父母自然支持前者,看中其承诺的稳妥未来,但年轻的李伯奇有了自己的盘算。
上学时,他常见同学们在网吧彻夜打游戏,新闻里,智能手机年年都在迭代更新,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他凭直觉感受到,“这个东西处于一个爆发期”。
2016 年 9 月,李伯奇进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为这所“在省内封了神的”大专院校里软件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
之所以“封神”,是因为学校的就业率比很多普通本科更高,而李伯奇所学的软件技术也确实如他开始所想的那样,赶上了信息产业变革的浪潮。学院里有和联想集团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李伯奇在课堂上也常能接触到集团派来的实训专业讲师,做简单 App 开发指导,举办小型比赛,甚至有专门课程教学生待人接物,进入职场后怎么和同事相处——这一切都让李伯奇感到新鲜。
刚入学时,对计算机技术几乎是”零起点”的李伯奇还有几分自卑,他只好从开关机学起,端着电脑慢慢敲,因为打字太慢,他有时会像上小学学拼音一样,把一段文字提前注上音再输入,但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多,居然慢慢也入了门,从简单的 Demo 练习到完整的程序,当那架小飞机在手机屏幕上平稳启航时,他的自信心终于被点燃了。
到了2 018 年毕业前实习期,同学们发现,李伯奇不声不响地在北京天通苑租了一间单间,第一次来到完全陌生的北方。不过,比起不太适应的刀削面和馒头的口味,更大的挑战还是来自大世界带来的不确定。
在北京的三年,李伯奇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换了三家公司,先后尝试了传统企业、创业公司和国企的不同工作氛围,工资也从开始的七八千涨到一万以上;第二件是他从做前端改为做后端开发,基本确定了自己的技术主攻方向。在那些穿着大裤衩游荡于望京大街小巷的青春时光里,这个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反复权衡着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他会为工资和工作发展前景焦虑,也会羡慕那些硕士博士学历的同事,甚至想过自己要不要读一个自考本科,要不要也去考研,但身处行业最前沿,他也能很快感受到技术领域的变化,5G、大数据,一个又一个新词汇把行业中的每个人都“卷”了进去,而他终于做了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放弃北京,到广州安家。
他仍有一个“为自己打工”的梦想,常觉得自己欠缺做人员管理的经验。比起 5 年前刚刚入学时的状态,他开始渴望接触人和社会,想获得更多“独立的见解”。但生活在增加挑战的同时也常在给予回馈。2020 年,22岁的李伯奇结婚了,他用自己的积蓄在广州郊区买了一套不大的房子,找了一个不用加班甚至不用坐班的开发工作。他还在学习,总想读书,但也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第一次品尝到了成长的责任。
他还记得 2018 年领到第一笔工资时,过年回家给父亲买了一部手机,那是一部 2000 多块的安卓机,通过它,家里人第一次直观地接触到他的专业。那天,父亲很开心。
刘东:“我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
18 岁那年,刘东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职业选择:开间属于自己的店。
2015 年 8 月,高考成绩刚刚公布,他判断自己的分数只能上一所普通大学。正赶上互联网零食品牌集中爆发的风口,瞄着赚大钱的梦想,刘东约了两个中学时代的好友,把历年积攒的零花钱都投了进去,然后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打电话,说自己不准备读大学了。
小店盈利不多,没撑几个月刘东就后悔了,他骑着自行车在城里东逛西逛,终于决定“还是想去大学里看看”,他回到学校,重新参加高考——只此一役,刘东给自己的人生打上了“随性”的标签,跳出了同龄人按部就班的竞争赛道。
隔了一年时间重考,成绩显然不会太好,但刘东看准了这所名叫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6 年赶上安卓系统的火爆,“几乎什么事情都能扯上移动互联网”,他觉得干这行有前途。选专业时也暗自窃喜,小时候玩游戏,也曾自己写过几行代码,修改后台程序,但开学第一节 Java 基础课他就懵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挺迷的”。
好在,刘东运气确实不错。他所就读的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联想集团校企合作班,班级采用校企双班主任模式管理,学校的一般课程由学校负责,但企业班主任会安排更多实际应用的课程,每学期一次实训课,把对找工作有用的,对面试有帮助的应用课程提前学了一遍。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他慢慢入门了。
大二那年,专业课老师将刘东拉进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的队伍里。
团队共三名队员,一位带队老师,大家需要集体开发出一套集嵌入式系统硬件制作与驱动开发、应用程序开发于一体的项目。一辆小车,通过不同的底层算法和软件调试,完成智能驾驶目标。
「刘东组队参加竞赛」
将近一年时间里,刘东和他的队友们从头学起,看着视频慢慢练习,一有休息时间就在实验室里琢磨软件,学软件的同学大都性格内向,平时交流不多,他逼着自己和老师沟通,也和队友讨论,小车终于跑起来的那天,大家兴奋地击掌庆贺,还请老师出去吃了顿大餐。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接下来的比赛里,刘东所在的队伍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省内突围,最终拿下了国家级二等奖。
「校企合作班安排了更多实训课程」
而这时,临近毕业的刘东又一次面临了人生的新选择。出色的比赛成绩很快赢得了雇主的注意,两位队友都在毕业前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刘东却决定,自己要去读本科了。他是那一届中唯一升读本科的那个。而原因也是和三年前同样的“随性”:比起赚钱,现在他想深入地多读两年书。
2021 年,刘东终于毕业了。他在自小长大的广东安了家,虽然比同龄人晚了两年才完成学业,他身上却并没有焦虑气息。和大部分人心中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不同,他每天骑车上下班,平时写一些技术博客,聊聊新技术和常见的 bug 解决方法,写着慢慢也有了几十万的阅读量。今年,他专门从广西买了一只松狮犬,下班后拍些萌宠视频剪辑上传到网上,自娱自乐。
他说,未来自己还是想开一间小店。
「刘东专门从广西带回的松狮犬」
叶昕雨:“不要叫我‘小朋友’”
叶昕雨的第一个职业理想是,不要再被人叫“小朋友”。
她确实比同事们年纪都要小。1997 年出生的她 20 岁就已经开始工作,同事们偶尔开玩笑:“小朋友,你成年了吗?”叶昕雨心里不服气,明明自己有名字,干嘛要叫我“小朋友”!
不过,和大部分 20 岁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同龄人相比,她的职业生涯确实“老练”得多。初中毕业那年,这个东北女孩已经很会为自己的未来筹划。2012 年,因为中考失利,上不了市里最好高中的她决定去省外读职高,“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家乡的学校都不要上了,我要自己出来上学”。
15 岁的她踏上了驶往山东的绿皮火车,母亲不放心,还在学校旁边租了间小房子观望了一个月,看她决心甚大,才终于放心地离开。
「叶昕雨在工作岗位上」
小女孩当时被花花绿绿的广告吸引,也想自己学点设计课程,一进校门,她感到生活变得新鲜,当时普高里常规的生物课、化学课都不用再上,除了数学、英语,就剩下一些专业课。
评价标准也变了,学业考核都以技术为准,她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是不适合学习,只是以往那种单靠书本和纸笔演练的学习方式不适合自己。到高三再次面临学业选择,有的同学想直接就业,有的想补上理化课程冲刺高考,叶昕雨却精确地瞄准了自己的方向:她听说,如果能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就有机会进入学校里的校企合作班,那里的氛围或许会适合像自己这样的学生。
考试很顺利。叶昕雨如愿来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移动互联专业就读。对于叶昕雨来说,在那里的时光无疑是快乐的,也是对自我了解更清晰的三年。在这里,她也第一次接受了自己。校企合作班是小班教学,班里学生一共 27 人,所有人的优势和特色都能很快被老师捕捉。听说叶昕雨以往学平面设计专业,老师建议她不要和代码死磕,可以专攻 UI 设计,因为“这样活泼的事会更让她开心”。每天大课结束,企业老师会专门给班里四位设计的同学开小灶,提供的指导意见也往往是实践性的:图案怎么样更美观,页面如何更便捷,如何交互,用户感受……叶昕雨成长飞速。
「一切都在为更快地进入职场做铺垫」
课堂模式也完全是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运作的,每天清晨,从联想集团来的老师会带学生开晨会,像工作时一样做学业复盘,提前展示当天学习内容。课堂互动更多,小组讨论也更密切,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个桌签,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开始第一次得到属于“社会人”的尊重。
一切都在为更快地进入职场做铺垫,但这种规划并不是功利和短视。临近毕业那年,叶昕雨在职涯规划课上和老师聊起,自己似乎并不喜欢和计算机打交道,而是更愿意和人说话。不做 UI 设计可不可行呢?老师很快给了她一个可操作的方案,联想总部需要内部培训师,如果她愿意,可以争取考试。
从小到大,叶昕雨都有一个做老师的念头。她喜欢那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更喜欢与人交流,互相影响的过程,在 20 岁那年,学了六年计算机的她发现,自己竟然兜兜转转地接近了最开始的梦想。
聊起培训,她有一大堆的话想说,最近做了什么项目,听了哪些课程,成员是谁,讲师是什么样的人,同事们见她工作如此热忱,慢慢也不再叫她“小朋友”,有时学员来了,也会有人喊她“叶老师”。
「她慢慢接近了最开始的梦想」
实现做讲师的梦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好在她一步步都迈得很踏实,叶昕雨很满足。
温博:“那天我的腿都在抖”
温博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为学习废寝忘食是在读大学之后。
一切还是要从高考失利说起,拿到成绩当天,家里的气压低到了极点。温博和父亲都落泪了,未来该往哪里走,全家人都有点乱了阵脚。最后还是母亲拿定了主意,既然上不了好大学,不如读大专学点技术,她对儿子说,自己也是专科毕业,但只要做好职业规划,并不影响人生发展:“不管去哪里,人都要有目标,要有规划,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地去付出,要敢于担当。”
2019 年,温博从家乡云南昭通来到昆明,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自己意料之外的成长之旅。
第一个意外来自他就读的联想企业班。这里的课堂和温博以往 18 年来见过的都不太一样。上课时往往不是老师在讲而是学生在说,“听和读只能让你接收 20%的内容,剩下的需要去讨论、研究和实践,把自己知道的讲给别人听”,全然新鲜的学习方式,让温博意识到,过去的自己并不是不适合学习,只是没有找对方向。
计算机网络基础、路由交换技术、Linux 初级/高级,后来的 MySQL 数据库、Python……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枯燥的技术,但老师们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特殊方式。他们把全班 52 个人分成六个大组,上课回答问题就能获得抽牌机会,为团队争取分数,最终从老师那里拿到奖励。小组的同学们被绑定在一起,有时候自己完成任务也不愿回去休息,还反复给组员们讲题,讨论,这样学着,教室的灯竟然亮到八九点。
“以前还听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温博意外于自己学习状态的转变。
更意外的是,从小到大只当过课代表的温博,一进校就当上了班长。他从小是个腼腆的孩子,有时候向陌生人问路都躲在父母身后,但竞选班长那天,也许是被新的氛围激励着,他鬼使神差地第一个举起了手。
竞选演讲是在讲桌上完成的。就像《死亡诗社》里那样,当人站在高处,拥有了看待世界的全新的视角,其心态也会缓慢改变。上讲桌前,温博紧张得手都捏不紧了,但真的站在台上,他的表达从未如此轻松。再紧张就是回到地面的时候,他开始习惯性地反思自己的哪里说得不好,还有什么需要补充,而同学们早已完成了投票。
「刚入学时的“兴趣岛”测试,他第一次站上高台」
之后,大家才发现,这种仪式感颇强的“高台演讲”,是联想班里人人都要经历的一遭。职业素养课的自我介绍、自我故事的分享,都逼迫着他们一次次放下局促的自我,将“事”而非“人”放在第一位。
从小班班长到年级大班长,温博觉得自己确实长大了。到第三年实习期,还不到 22 岁的他已经学会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经历,他意识到,是那种特殊的教育经历改变了自己,而他想把这些传递给更多的人。
温博已经想好了人生的下一个目标,做个好老师。
「温博在校企合作成果汇报会上」
2017 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指出,“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类人才到 2025 年的缺口预计达到 950 万人。
在剧烈变动的就业环境之中,如李伯奇、刘东、叶昕雨、温博这样的新一代青年,在顺应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趋势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职业道路,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类人才。
故事里,可以见微知著——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更多兼具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管理才能与创新思考的青年,正被这个时代所需要、所造就,这个新的青年群体,叫做“紫领青年”。
“紫领”,寓示着一种希望,在愈加完善的职业教育培养之下,这些中国青年们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付诸于企业实践;在动脑和动手之外,他们通过综合性的培养,拓展视野,拓宽人生,成为真正具有创新思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新时代中国栋梁人才。
时代,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紫领青年”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探索努力,与时代共同前进和成长。伴随更多像“紫领青年”这样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将更上一层楼。
在刘东、叶昕雨、温博的故事里,他们都提到了“联想班”,“联想班”是联想集团做职业教育的成果之一,多年来,联想集团一直致力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今年年初,联想集团启动并实施了“紫领工程”。“紫领青年”也正是“紫领工程”在努力培养的人才类型。在联想看来,发挥在新IT领域的独特资源与优势,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为“紫领青年”提供更广阔的的发展平台,是联想的使命所在,也是科技企业在智能化变革中必须打下的基础之一。
为此,在联想集团内部,联想教育与联想供应链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实践落地。其中,联想教育整合多年来在职教领域的经验,与各地方政府及院校合作,共育职业教育人才精英,文中“紫领青年”们所在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是联想教育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践成果;联想供应链则是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的提供者和高质量就业的最终承载方之一——联想集团在全球的 30 多个生产基地、2000 余家零部件供应商、280 家分销商和渠道商,以及 5000 家供应商都将为“紫领工程”提供实践基地。
「叶昕雨和联想班的老师同学们」
从联想教育体系里走出来的叶昕雨,就是其中最鲜活的例子之一。在“紫领青年”的视野里,职业边界与职业技能都随着行业的进化而不断拓展着,职业教育出身,未来一样宽广。
谁说职场的未来一定要从独木桥跨过去呢?
会有更多的孩子像叶昕雨、李伯奇、刘东、温博们一样,通过选择和创造,从狭窄的人生中突围,在不同的颜色中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一种。要知道,世界上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而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