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为何对匈奴却束手无策?
秦始皇一统六国,凭借一己之力结束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开创了中国社会新的时代。
这固然是不世的伟业,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但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必然,当时的中国社会对匈奴等少数民族却束手无策。
秦朝虽然不断征召士卒对匈奴大举用兵,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以至于最后被逼无奈之下只能修建万里长城用来防御。
汉初时期,汉高祖刘邦想要携着灭项羽的余威征战匈奴,结果却被冒顿单于围困,束手无策(这也是我们后来熟知的“白登之围”。)。
匈奴人为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便是逐水草而居,也就是居无定所。
对于当时的秦王朝来说,每当他们费劲力气集结完大军之后,却发现匈奴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是秦朝对匈奴用兵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用尽全力的一击结果打在了棉花上。
秦朝武士威震天下,对于匈奴来说更是如此。
他们不是打不过,也不是不想打,而是根本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进攻。
从经济学中,我们明白收益与风险应该是成正比的。
而秦朝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却连匈奴的一根毛也没找到,这就真的没有打的必要了。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各国的争霸、兼并战争就没有停止过,长达五百五十余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争早已消耗完了这个民族的最后一滴鲜血。
而秦朝又发动了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进一步耗损了这个民族的元气。
当统一战争结束之后,人民渴望的是安定,希望的是和平,而不是无休无止的杀伐,更不是没有尽头的战争。
在这个人皆思安的时候,不顾天下人的意愿再兴战事是绝对不明智的选择。
统一六国,建立奇迹的秦始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人民的天命思想中,中原地区才是开化地区,而四周的地区是蛮荒地区。
大秦王朝不希望,也不愿意统治这些莽荒地区。这才是大秦没有大举用兵进攻争夺土地的最主要原因。
而且对于当时的莽荒地区,特别是匈奴地区来说:这里不仅气候残酷,还不适合农耕,这对以农业经济为立国之本的秦王朝来说,就更没有吸引力了。
4.秦王朝内部不稳固秦王朝是靠雄霸天下的大秦武士强力地将六国整合在一起的,而在这之前六国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路线,独立的货币体系,独立的文字文化,独立的官僚体制。
靠武力强权统一来的天下是非常不稳固的,这也是秦王朝仅存十四年的原因。如果秦王朝对匈奴大举用兵失败,他们将再也无力对广大的六国土地进行有效的统治,国家分裂将会更快到来。再者,就算他们成功了,击败了匈奴,可也得不到有用的土地,获得不了他们想要的收益,得不偿失。
简而言之就是:失败了,天下大乱,秦王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统治将因此土崩瓦解。
成功了,他们也捞不到什么油水,得到的土地对于她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用。
所以聪明的秦王朝统治集团极其正确且清楚地认识到:既然打下来也得不偿失,那不如不打。
而修建一个万里长城,就可以完美解决经济学问题,也可以完美解决政治学问题。
有这么个防御工事在,秦王朝即不用大规模用兵,也不用再担心匈奴人南下抢东西,一举两得。
别的例子我们也不用举了,仅“皇帝”这个称号,我们就能看出嬴政到底有多膨胀。
在统一六国之后,嬴政觉得自己的功绩已经超越了“三皇五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第一人了,他已经不再需要做什么了。
因为在他眼里,他就是完美而神圣的存在,他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自己长生不老,继续维持对这片土地的统治。
所以他开始大肆享乐,耗尽天下民力修建了阿房宫,迁移天下富豪于咸阳城,东游西荡炫耀武力。
还不惜耗费巨大代价支持徐福东渡,去任何人都没有到达的“蓬莱圣地”访求仙药。
就算死后,他也没有放弃对享乐的追求,修建了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墓。
ps:笔者有幸于2015年于秦始皇陵墓博物馆参观过一次,对其中精美且庞大的兵马俑等甚为震撼,它们绝对称得上“奇迹”二字。
也是因此,这个时候的嬴政已经真正地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再也没有了当时的雄心壮志,也不再想要征服匈奴了。
结语大秦王朝面对匈奴绝对不是束手无策,更不是无力对抗。
只是,比起耗费巨大代价征服一块没用的土地,做好防御,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更好的选择。
君不见现代美国,虽然在苏联解体之后,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却因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逐渐衰弱,最终被以我国为首的东方国家在部分方面赶超。
ps:在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后,他们逐渐开始盲目自信,认为对世界具有“纠正权力”,于是他们便开始积极干预他国的政事。
结果自然是得不偿失,经济发展停滞,国家内政一团乱糟。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
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
部分图片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过秦论》《资治通鉴》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