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愿意放过立下汗马功劳的周亚夫?
先说结论,周亚夫的结局,其实是“君臣权力制衡”的开始。
这个曾率领军队平定七国之乱的人最终落得个被迫自尽的下场,也是汉景帝给群臣的一场戏。
周亚夫的“低情商”是他混迹官场的大忌。
将门虎子周亚夫是太尉周勃之子,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勺”。
周勃不仅是汉高祖身边的得力大将,更是扶持汉文帝即位的元勋重臣。
也正因为周勃的功勋卓著,汉文帝一直对他敬重有加,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周胜之、次子周亚夫、三子周坚也受到了汉文帝的礼遇。
周胜之本是合法继承人,奈何自己不争气,触犯王法,被削职为民。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周家人确实有些“藐视王法”。
周胜之倒台后,汉文帝为避免“鸟尽弓藏”的话柄,另立周亚夫为“条侯”。
周亚夫因祸得福,正式踏入了历史的舞台。
周亚夫才华横溢,带兵才能更是一绝,只可惜为人太过高傲,让他在官场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早在周胜之时期,周亚夫就被汉文帝安排到“重郡”河内郡当了郡守。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当时河内郡有个著名女相师许负就曾相面周亚夫,说周亚夫有“富贵丞相面相”,但“九年后会功削”。
只可惜,周亚夫并没有太重视这些话。
2.细柳营汉文帝最后一年,为应对匈奴侵扰,汉文帝派遣周亚夫、刘礼、徐厉北上细柳、霸上、棘门。
细柳驻军后,为犒劳将士,汉文帝亲自来到细柳劳军,却吃了闭门羹。
好在汉文帝为人宽厚,不仅没有责罚周亚夫,反而对其大为赞赏。
在另外两个营中,汉文帝不仅畅通无阻,而且坐着车架就完成了阅兵。
棘门的将领徐厉当年曾追随过刘邦,资历远比周亚夫老的多,经验更是丰富,却从没有讲究这些军令。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周亚夫的“高傲”。
好在汉文帝并不计较,反而在驾崩前顶住汉景帝,让汉景帝一定要继续重用周亚夫。
3.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皇帝”,远不如他的父亲有城府。
因此他一即位就要求削藩,不顾自己皇权尚未稳固。
而“诸侯王之乱”问题早就由来已久,汉高祖、汉文帝都对这个问题很是头疼。
汉景帝也自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急于求成,反而导致了“七国之乱”。
在这危难时刻,是周亚夫挺身而出,率军出征。
还好周亚夫给力,汉景帝最终免于成为阶下囚的结局。
但功臣也会让人头疼。
哪怕在平叛过程中,周亚夫也没少得罪人。
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为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遭到诸侯围困时曾求助于周亚夫,却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梁王刘武只好向汉景帝发出求救并得到汉景帝的命令,但周亚夫仍然拒绝执行。
等到后来周亚夫包围敌方粮草,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让梁王刘武当“鱼饵”。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也一举击溃了叛军,但也让汉景帝和刘武从此开始记恨上了周亚夫。
毕竟就算能力再怎么突出,无法掌控的人终究是个定时炸弹。
4.汉景帝的决断由于刚刚平叛结束,汉景帝自然不好直接处罚周亚夫,更何况他还觉得周亚夫是个“可造之材”。
可周亚夫的“高傲”使得这场“谈判”最终成了笑话。
两年后,丞相陶青年老致世,周亚夫顺理成章成为了丞相达到了和父亲周勃一样的地位。
在这之后,这对君臣再次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缝隙”。
王氏成为皇后后,窦太后就建议汉景帝册封王氏的哥哥为侯,一方面提升王氏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是弥补自己当年兄弟未封侯的遗憾。
没想到此举遭到了周亚夫的激烈反对,并以汉高祖“非有功者不侯”的祖训为理由把汉景帝说的体无完肤。
周亚夫又因此得罪了窦太后、王氏。
即便如此,汉景帝仍然不愿放弃他。
一年后,匈奴几个部落归顺,汉景帝大喜,希望通过封他们为侯的方式安抚他们。
周亚夫再一次跳出来反对,只不过这一次汉景帝选择争锋相对,没有听从周亚夫的建议。
周亚夫一怒之下辞官回家,汉景帝也没有阻拦,希望周亚夫冷静下来,能服个软。
三个月后,汉景帝觉得事情告一段落了,于是邀请周亚夫入宫吃饭,但仍然想要挫一挫周亚夫的锐气。
在吃饭的时候,汉景帝故意示意左右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高傲”大半辈子,自然不愿意受这等屈辱,于是愤而离席。
也正是他的这种做法,让汉景帝对他彻底失望。
周亚夫的一生也来到了尽头。
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作为军人的周亚夫由于年纪大了,也开始给自己购买“陪葬品”,其中一部分是“铠甲”。
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周亚夫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被冠以“谋反”的罪名。
即便周亚夫之子再三解释这是“陪葬品”,但审理案件的官员不仅不予理会,还说出了“就算地上不反,也可能地下谋反”的话语。
混迹官场沉浮二十余年的周亚夫自知穷途末路,为了保留最后的尊严,他最终选择绝食自尽。
而在此过程中,汉景帝冷眼旁观,拒绝伸出援助之手。
周亚夫作为一代天资卓越的武将,有着天纵之才,却也有致命的弱点。
也正是因为他的弱点,最终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封建时代,混迹官场,能力很重要,但学会做人有些时候更重要。
周亚夫不顾皇家颜面,屡次当面诘责汉景帝,本就犯了人臣的忌讳。
最后更是不知进退,“高傲”做人,导致悲惨结局,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