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置身事内》

俊名看看趣事 2025-02-05 22:58:47
全书目录如下: 上篇:微观机制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利与事务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第三节 复杂信息第四节 激励相容第五节 招商引资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第二节 土地财政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 下篇:宏观现象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全文1469字,预计阅读需要11分钟。) 一.地区间竞争 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竞争。在政府参与经济的情况下,就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理论上有两种做法: (1)“条条”式竞争:以中央政府为主,按功能划分许多部委,以部委为基本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竞争主要体现在中央设定目标和规划过程中部委之间的博弈。 (2)“块块”式竞争:以地方政府为主,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之后,放权给地方政府,让他们发挥积极性,因地制宜,在实际工作中去竞争资源。 我国一直是两种模式并存的。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权力扩大,“属地管理”和“地方竞争”就构成了政府间竞争的基本模式。 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关键一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评价地方主官,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升迁考核。各地政府不仅要在市场上竞争,还要在官场上竞争。特点有三: (1)将官员晋升的政治激励和地区经济表现挂钩; (2)以市场竞争约束官员行为; (3)当地的经济表现能为地方官员和政府工作提供及时的反馈。 但是官员或政府间的竞争,毕竟不是市场竞争,核心差别有三: (1)缺乏真正的淘汰机制; (2)市场竞争大多是“正和博弈”,而官员升迁则是“零和博弈”; (3)市场竞争一般是长期竞争,而地方官员任期有限。 这三大差别增加了地区间竞争所产生的代价。 二.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市场经济的形式和表现,要受到政府资源和能力的制约,而政府的作用和角色,也需要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一样,都不是天然就存在的,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 “在经济发展早期,市场不完善甚至缺失,政府能力于是成了市场能力的补充或替代。经济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落后,正是因为它缺乏先进国家完善的市场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些本就是经济发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很难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落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找到其他可行的动员和调配资源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因此,落后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和动员资源的方式,必定与先进国家不同。”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机制已经相对成熟,投资、融资、生产都需要更加分散化的决策,生产型政府需要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抽象掉了政治、社会、历史等重要因素,但是,在现实中,各国情况不同,发展过程也自然不同。例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核心议题并不是良好的市场机制如何运行,而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又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不是探索未知和创新,而是学习已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很多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发展模式也不同,甚至中国各省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必须理解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对历史的延续性和强大力量心存敬畏,对简单套用外来理论心存疑虑。” 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受本国特殊历史和社会条件制约。“本书阐释的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有三大必要组件:掌握大量资源并可以自主行动的地方政府,协调和控制能力强的中央政府,以及人力资本雄厚和组织完善的官僚体系。这三大“制度禀赋”源自我国特殊的历史。” 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决定了可行的经济发展政策的边界。“在我国,可行的政策空间和演变路径受三大制度约束:农村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公有制、户籍制度。” 可行的政策同时受到既有利益的约束,是各种利益妥协的结果。政府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创造各种缓冲机制。尽管这些缓冲机制往往会拖低效率,“常常被解读为扭曲和资源错配”。 (来源:多余的余。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0 阅读:1
俊名看看趣事

俊名看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