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史记-(57)---晋楚的最后对决:鄢陵之战

鹿鸣看文化 2024-05-28 06:29:17

作者简介:本公众号主人,定居武汉的东北人,业余历史爱好者。

最近读《史记》,对里面的一些内容略有感悟,在此记录下来和朋友们分享,不当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背景介绍:

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分别位于北方和南方的大国,在晋文公时期发生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在晋景公时期发生了晋楚二次交锋的邲之战,楚国打败晋国,而时隔二十多年后,晋国和楚国又发生了第三次大战,也是晋楚主力军队的最后对决:鄢陵之战,楚国战败。晋楚三次交战,晋国两胜一负。

故事经过:

-先解后顾之忧:晋国和楚国在邲之战以后,晋国面临相对不利的国际局面,在西面昔日秦晋之好的秦国反目成仇,在东面原来的盟友齐国也逐渐倒向了楚国,再加上北面的狄人趁火打劫,晋国可以说是四面都是敌人,为此晋国必须要突破,于是在公元前593年,晋军在士会的率领下消灭了赤狄的主力,晋国背面的威胁消除了,接下来在公元前589年,通过鞌之战晋军又大败齐国军队,齐国再次向晋国臣服,晋国东面也安定了,公元前578年,晋国率领中原诸侯出兵讨伐秦国,秦国也主动派兵迎敌,双方在麻隧交战,结果是秦军大败,于是晋国的北、东、西三个方向的隐患都消除了,接下来就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南面的楚国了。

-郑国弃晋投楚成为导火索:公元前575年,楚国和郑国谈和,郑国便是无忌惮的去进攻宋国,宋军一如既往的接连吃败仗,于是向晋国求援。此时,晋国正想找机会来报复楚国,没想到郑国主动送上门来,为了扩大声势,晋军一边组织四军开动(晋国在原来上中下三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军,所以合称四军),同时派出使者前往齐国、鲁国和卫国,请求联合出兵协同作战。而郑国一看晋国出兵知道自己抵挡不住,立即向楚国老大请求支援,楚共王正想大展拳脚,于是亲自带兵北上救郑,而晋国也是晋厉公亲自统帅四军8位将佐南下,晋楚两国大战一触即发。

-决战之初难分胜负:由于晋楚两军都有卧底,在晋军是有楚国旧臣苗贲皇(楚国令尹斗椒的儿子),楚军则有晋国叛臣伯州犁(晋伯宗之子,伯宗在晋被害后,伯州犁逃往楚国,时任大宰),所以在战前晋楚两军都对对方的底细很清楚,两军用的策略都差不多,都是准备重点攻击对方的薄弱部分,于是晋军主要进攻的是楚国的左右两军,而楚军主要进攻的是晋国的中军,不过实际进攻效果却截然不同,晋军的进攻比较顺利,而楚军却遇到了晋军的强力抵抗,最为要命的是在混战中,楚共王被晋国大将魏锜射中了一只眼睛,楚国公子筏也被俘了,但是楚国的神箭手养由基也一箭射死了魏锜,可以说晋军稍占上锋,但并未分出胜负。

-战争意外结束:第一天结束后,楚共王打算全力备战,第二天清早趁晋军不备一举拿下对面的晋军,而晋军则上了小手段,故意放走楚国的俘虏,并且让楚国俘虏故意看到晋军的充分作战准备,楚国俘虏深夜回到楚军大营报告了晋军的备战情况,楚共王想和司马子反商讨对策,但是由于当晚子反醉酒不省人事,楚共王非常无奈,只能下令撤军。撤退途中对醒酒后的子反大加斥责,子反羞愧自杀。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至此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

以下是我对鄢陵之战有关人物故事的解读,纯属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 鄢陵之战,晋国为什么会取胜。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考虑:一是晋国战前准备较楚国更为充分,正如故事开头部分的介绍,晋国在上一次的邲之战结束以后,有意的对西、北、东三个方向的潜在对手进行了打击,以便在后续对楚作战中无后顾之忧;二是在晋厉公上台以后,他对原来晋国的三军制度进行改革,增加了新军的编制,从而成为四军,更加适应了晋国当时军事战略的需要,也更进一步发掘和吸纳了有能力的军事人才;三是当时晋国的人才济济,远远胜于楚国,鄢陵之战晋国出战的主要人员有中军将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将郤锜,上军佐荀偃;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留守国内;新军将郤犨,新军佐郤至,而楚国派出的是司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相对来讲明显过于单薄;四是晋国组织的是国际联军,有齐、鲁、卫、宋等国共同助力,虽然从实质上这些帮手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至少从声势上是占了上风;五是这一时期晋国总体上的实力还是优于楚国,虽然晋国经历了邲之战的惨败,但总体实力没有受到根本损害,再加上不断的战胜齐国、秦国和赤狄,可以说是越战越勇,晋厉公上台之后基本继承了老爸晋景公的治国政策,晋国国力是处于缓慢上升期,而同时期的楚国,在楚庄王去世以后,楚国明显是开始走下坡路,楚国的精英人才在不断外流,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之前讲过的巫臣从楚国去了晋国。

第二, 鄢陵之战真的是意外结束的吗?我认为开战当晚子反醉酒并不是楚军要撤退的根本和主要原因,除了我们上述分析的整体上晋国实力占优的原因以外,在具体的战术层面晋军相对于楚军也有很多亮点:首先,晋楚两军确定的都是集中力量攻击对方的薄弱部位,但是从攻击效果来看,楚军的左右两军被晋军撕开了口子,而楚军去进攻晋军中军却被顽强的抵抗住了,这就是双方战力和军队战斗素质存在的差距;其次,晋军巧妙的使用了反间计,故意放跑楚军的俘虏,让他们回去报告他们所见晋军的情况,我想他们一定是让俘虏看到晋军最威武的一面,而晋军的短处和不足则是隐藏了起来,这样就给楚军造成了假象,本来双方经过一天的激战,应该都是损失很大才对,楚军俘虏的报告给楚军和楚共王造成了误导;再次楚国的主要将领自身不和,按照史料记载当时一起随楚共王出征的司马子反和令尹子重两人是有矛盾的,司马子重应该主要掌管军事作战,但是令尹子重相当于是丞相,是楚国事实上的二把手,我想如果按史料记载当夜子反酒醉的已经不能和楚共王开会,说明酒一定是喝了很多,而考虑到第二天还要和晋军作战,子反当晚不应该喝酒太多,我想很有可能是当天作战的不顺利,子反被子重挖苦和讥讽了,再加上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才借酒消愁;最后,我们可以尝试站在楚共王的视角分析一下,客观情况是当天战斗虽然没有完全分出胜负,但很明显是晋军占优,楚共王自己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自己的一个儿子也被俘虏了,从晋军回来的俘虏又报告晋军的强大实力,况且齐国、鲁国、卫国和宋国的联军还在开来的路上,还有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子反和子重两人不和,楚共王对此肯定也是心知肚明的,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利局面,我认为楚共王决定撤退的决定还是明智的,如果第二天继续开战,很有可能结果是想全身而退都困难了。

第三, 鄢陵之战的影响。我认为鄢陵之战的影响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一是楚国的北上战略明显受挫,随着楚文王和楚成王时期南方被楚国的平定,楚国的主要战略的就是向北发展,图谋中原,称霸诸侯,而这一战略能否成功主要就取决于能否压倒北方老大晋国,那些处于中原中间地带的小国基本都是墙头草,楚国战败,原有倒向楚国的一众小弟自然会投靠晋国,这样楚国向北发展就会愈加困难;二是晋国虽然胜利,继续保持了诸侯霸主的地位,但是对其它诸侯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还是在下降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虽然战前晋国召集了齐国、鲁国、卫国和宋国一起前往助战,但实际上这些国家基本都是故意拖延时间,等战争结束了都没有达到战场,事后晋国也没能对他们有什么办法;三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晋楚的多次战争,其实相对来讲对两国的国力都是受损的,而处于核心争斗圈外的国家就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包括秦国和吴国等国家,甚至于吴国几十年后竟然打败了楚国。

《史记》晋世家原文节选:六年春,郑倍晋与楚盟,晋怒。栾书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乃发兵。厉公自将,五月度河。闻楚兵来救,范文子请公欲还。郄至曰:“发兵诛逆,见强辟之,无以令诸侯。”遂与战。癸巳,射中楚共王目,楚兵败于鄢陵。子反收余兵,拊循【拊循:慰问,鼓励。】欲复战,晋患之。共王召子反,其侍者竖【竖:对男佣的贱称。】阳谷进酒,子反醉,不能见。王怒,让子反,子反死。王遂引兵归。晋由此威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

(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

《诗经.小雅》: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0 阅读:25

鹿鸣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