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猛将石亨,貌如关羽,大功于天下,却因谋反而死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猛将,他们杀敌报国,保卫黎民。直到他们去世多年以后,依然有人在怀念他们,把他们的事迹用戏曲、评书、小说、诗歌等广为传播。
比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就是怀念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他曾多次打败匈奴,保卫边疆的。
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就是怀念开疆拓土,屡败外敌的哥舒翰。
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曾写过《石将军战场歌》,怀念明朝猛将石亨。
此诗作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当时李梦阳家乡庆阳一带不断受到蒙古鞑靼的侵扰。李梦阳忧虑边患,感慨边疆无人能御外辱。此诗即在此背景写成。
《石将军战场歌》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儿女牀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惧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应迫汉室嫖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
沈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杀伐重闻载造图。姓名应勒云台上,如此战功天下无!
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石亨,相比起李广、哥舒翰,在历史上的名气大大不如,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此人。
但为什么一个我们如此不熟悉的人物,值得李梦阳去大书特书,专门洋洋洒洒的为他写一首长诗来怀念呢?
这就要从明朝前期一场大危机说起。
这场大危机就是“土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宠信王振,王振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导致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与蒙古瓦剌部交战,结果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皇帝被俘,在当时人看来简直是天崩地裂。
消息传到北京,留守的大臣们惊慌失措,甚至有人建议迁都。
但兵部左侍郎于谦大声斥责:“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都将大势而去。难道没看见宋朝南迁的下场么?”
众大臣推举郕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明景宗,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当时明朝京师的精锐部队均在土木堡败亡,逃回来的残军不足十万。于谦集合顺天府、应天府、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直隶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应天府各地的运粮军,立即奔赴北京顺天府,京师人心这才安定。
除了召集勤王军之外,于谦还推举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其中就有石亨。
边关猛将,屡建军功为什么是石亨?
因为在当时智勇双全的边关守将除杨洪外,就数石亨。不启用他用谁?
石亨,陕西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人,四方脸面,身躯高大,胡须及膝,善骑马射箭,尤其擅用大刀。
石亨家很有可能是军户,因为他早年继承其父官职,任宽河卫(今河北遵化市)指挥佥事。
在镇守边关时,石亨屡建战功。
正统元年(1436年),石亨在黄牛坡击败瓦刺军,夺回许多马匹,首次征战获功,迁任都指挥佥事。
正统三年(1438年),石亨率军追击300多名瓦刺骑兵,斩俘甚多。升为都指挥同知,又充任左参将,辅佐武进伯朱冕守大同。
此后,石亨在红城、延安、金山等地,多次击败瓦刺军,升迁都指挥使、都督佥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石亨巡守塞外至箭豁山,打败了蒙古兀良哈的军队。
除了战功之外,石亨非常重视边防建设,他认为除了训练军队作战,还要进行屯垦和军事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卫边疆。
正统六年(1441年),石亨上言:“边关军饷难以凑足,朝廷若能发给耕牛种子,让军队开垦边塞土地,每年可以增加军粮18000石。” 朝廷采纳,边关将士丰衣足食。
正统七年(1442年),石亨又奏请驻军在大同西路边境修筑堡垒,囤积粮草,被朝廷采纳。
为了增加边防力量,他广泛搜罗人才,仿效汉、唐的军事制度,除保举以外,还需设立军事训练科目。
他虽为偏将,但朝廷视其为边关镇守的一方大帅。
不过,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蒙古瓦剌部也先大举进攻大同,石亨和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等迎战阳和口,结果明军大败,宋、朱二人阵亡,他单骑一人逃回。
朝廷追究战败之责,石亨被降官,负责募兵,立功赎罪。
对于一个有与蒙古人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来说,举荐他来抵御进犯北京的瓦剌,再合适不过了。
而事实上石亨也不负众望,在北京保卫战中立功最多。
也先逼近京师时,于谦已经完全做好了部署。
他命石亨等九位将领,率领22万大军,分别守卫京师九门。其中正北的德胜门首当其冲,特命石亨镇守,于谦则担任监军。
也先率先进攻彰义门(广安门),结果被明军击败,随后也先转攻德胜门。
而镇守德胜门的正是石亨。
于谦派石亨带兵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路两旁的民房中。
石亨只派少量精骑接战,随后佯装败退逃回。瓦剌军以为明军怯战,派万余骑追来。
待瓦剌军进入伏击圈时,明军神机营狂发火炮、火铳,弹如雨下,石亨所领伏兵突然从道路两旁的民房内杀出,夹攻瓦剌骑兵。瓦剌军大败,也先之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
也先无奈,蒙古军转而围攻孙镗的西直门,将孙镗包围。石亨奉于谦之命亲自率大军救援,打败蒙古大军解围。
瓦剌军又进攻彰义门,明军“俱以神铳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附近的居民也“升屋呼号,投砖石击毙,哗声动天”,瓦剌军大败。
双方在北京城下激战五日,也先见无法取胜,又怕明朝勤王军赶来将其包围,只好下令撤军。
于谦命石亨、石彪率明军乘胜追击,在保定定州清风店追上瓦剌军,在野战中大破之。后世李梦阳的《石将军战场歌》赞曰“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瓦剌军“积尸十数里,所掠羊马货物弃遗如丘陵”。
附近百姓也纷纷武装起来袭击瓦剌军残部,夺回了为瓦剌所掳的许多人口和财物。
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皆仓皇尽弃其羊马辎重,自紫荆关遁出”,退到塞外,京师之围遂解。
《续藏书》:也先战大同,把八平章死;战北京,卯那孩平章及其弟孛罗死。人马约九万,战死疫死,不下万余。
《殊域周咨录》:虏惧,将由紫荆、倒马关北出,虑官军后蹑弗利。亨令谍者绐虏,谓亨未至,在阵者假亨名耳。虏信之,率众来攻。亨领彪与精锐数十骑奔击大呼,直贯虏阵,刀斧齐下,杀虏数百人。虏知其为亨也,惊骇嚣乱,自相蹂践。官军乘之,复斩首无算,积尸十数里。也先潜从数骑夜遁走,所掠羊马货物弃遗如丘陵,虏号而奔,蹶枕藉,得归者才十之二三,脱脱不花闻之亦北遁。
跋扈将军,身死族灭京师保卫战获胜,论功石亨为多,晋升武清侯,继续掌管京师禁卫军,其侄石彪被授命为大同守将。
景泰元年,石亨佩镇朔大将军印,率京军三万人巡哨大同,击败瓦剌入寇。
景帝易储后,加封太子太师。于谦设立团营,命石亨担任提督。
有句话叫“功盖天下者不赏,勇略震主者身危”。
纵观历史,为皇帝立下大功,而能善终的大将寥寥无几,其中郭子仪算是政治智慧最高的人。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功劳第一。
如果按照以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脚本,郭子仪必死无疑。
但郭子仪却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不仅让自己家族享尽荣华富贵,而且自己也以高寿无疾而终。
史论家认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权势倾盖天下,中央并不猜忌;功劳超过当世,皇帝毫不怀疑;穷奢极侈,舆论却不抨击。
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陆氏加赠宜人》:“忠臣不赖宠而事君,孝子不怙爱而慕亲。”
所以,郭子仪应该是所有后世武将的榜样。
可知,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石亨就是如此。
自持功高,他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横行霸道,勾结太监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让太上皇明英宗复位,权势更炽。石亨营建房第超过王府,在当时属于僭越,是大罪,明英宗只能默许。
他的弟、侄家人冒功进官者50余人,其部下、亲戚、朋友等攀亲骗官者多达4000余人。他们叔侄两家拥有数万猛士,朝廷内外将帅半数是石家的门下,京城的人莫不侧目相视。
因为私怨,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结果导致于谦下狱被杀。
他将一切大权独揽,干预朝政,对于一些反对他的官员,石亨将他们贬官、下狱、贬出京师。
每日石亨都要进见皇帝,即使没有皇帝的召见,他也借故入宫。在对皇帝进言时,如果明英宗稍有不从,他便骤然变色。
这种行径让人想起了权臣鳌拜……
明英宗忍无可忍,杀心大起,在大臣李贤等人帮助下,决定铲除石亨。
天顺三年(公元1459)正月,大同军官不堪大同总兵石彪的侮辱,向朝廷密报说他图谋不轨。明英宗立即派锦衣卫逮捕石彪,关入锦衣卫狱。
经过严刑拷打,石彪供出谋反和凌辱亲王罪,并牵连到石亨。
石亨惧怕,于是主动请求“尽削弟侄官,放归田里”。但为时已晚。
锦衣指挥逯杲举报石亨,说他“怨望,与其从孙后等造妖言,蓄养无赖,专伺朝廷动静,不轨迹已著”。
明英宗“乃下亨诏狱,坐谋叛律斩” 。
一个月后,石亨病死狱中,石彪等被杀,满门抄斩。
一个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身死族灭。
清朝历史学家,被称为“清代文苑第一人”的谷应泰对石亨的评价可谓盖棺定论:
石亨、石彪骁勇善战,有陇西李氏之风。使之卧虎北陲,自当匹马不南矣。向使石氏无夺门之功,亨、彪岂少通侯之赏,积劳汗马,以功名终,石氏子孙虽至今存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