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葬礼仅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走一圈,含泪匆忙离开

老高看历史 2024-09-07 19:32:49

陈永贵葬礼仅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走一圈,含泪匆忙离开。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一幕,却掩藏着一个曲折离奇、饱经沧桑的传奇人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少年,到威震一方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人生如同惊心动魄的戏码,令人啧啧称奇。他曾被誉为"工农兵副总理",亲力亲为带领大寨村走向富裕,并一度成为全国农业的领路人。但命运往往譎莫如深,当大寨模式被时代抛弃,他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冷遇。最终葬礼冷清,只剩一位老友含泪吊唁,这份肃然让人扼腕。陈永贵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一、农村少年逆境成长

陈永贵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窘迫到了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地步。1915年,他来到了这个苦难的世界,一出生便被贫困所笼罩。父亲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民,靠种地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温饱。

苦难的童年生活很快就在陈永贵身上投下了阴影。五岁那年,由于家境实在太过拮据,父亲不得不将陈永贵和母亲卖给他人,自己带着陈永贵逃离家乡,前往陌生的大寨村求生存。就这样,陈永贵年纪尚小便遭受了家庭的分离,开启了漂泊的生活。

来到大寨村后,家境依旧贫困潦倒。次年,承受了太多苦难的父亲最终选择了自尽,年仅六岁的陈永贵彻底失去了父亲的庇护,沦为孤儿。为了维持生计,陈永贵只能放牛放羊为生,饱受风吹日晒之苦。

十几年后,当陈永贵长大成人,便开始了寻找母亲的漫漫征途。在艰难的寻找中,他终于找到了母亲的下落,但母亲那时的处境同样十分贫困,根本无法给予庇护。陈永贵只能硬着头皮返回大寨村,继续过着放牛放羊的生活。

就在陈永贵年少时期,正值日军侵华的动荡年代。1941年,他所在的地区被日军占领,沦为了敌占区。为了维稳,日军开始推行种种令人发指的强硬手段,出乎意料的是,陈永贵这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少年竟然被推举为了维持会会长。

虽然年纪尚轻,但作为中国人的骨气早已根植于陈永贵的血液之中。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他毅然拒绝与之勾连,反而积极联系八路军,开展了抗日活动。1944年,可惜行踪最终暴露,陈永贵遭到日军的严厉打击,被捕入狱。

好在时过境迁,1945年昔阳重新光复,陈永贵才得以从牢狱之灾中死里逃生。这段饱经磨难的经历无疑使其受益良多,品格愈加坚韧,为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实践农耕致富大寨

战后陈永贵回到大寨村,重拾农民的身份。当时国家刚刚解放,按照新政府的政策,陈永贵分到了一小块自留地。尽管面积不大,但对于一个从小就流离失所的他来说,终于拥有了一块自己的土地,无疑是最大的慰藉。

从此,陈永贵开启了勤劳耕作的新生活。在土地上,他从未有过的用心经营,不懂的种植知识虚心向村里的老农请教。通过不懈努力,陈永贵渐渐掌握了科学种植的诀窍,采用合理的农时、精心管理等方式,使得自己那小块地的亩产量节节攀升。

随着个人收获的增加,陈永贵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主动向村里其他农户传授自己的经验。他身作则,言传身教,带动更多村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使大寨村的整体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据统计,在陈永贵的帮助下,大寨村的亩均产量平均达到了75公斤,比以往有了极大增长。而贫苦农户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也从中获得了保障。

1948年,出色的工作表现为陈永贵赢得了村里的好评。在村支书的积极引荐下,他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陈永贵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决心更加坚定。

成为党员后,陈永贵的工作热情持续高涨。他不仅组织生产不遗余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而且还团结带领村民将大寨村的各项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村容村貌日渐整洁有序。大寨村也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时期。

凭借这些卓越的成绩,1953年陈永贵被推选为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一步步走上了领导村级事务的重要岗位,这无疑是对他过去努力的最大肯定。

领导重任一经交付,陈永贵毫不骄傲自满,反而心怀重担。为了进一步增加大寨村的耕地面积,他创造性地提出在地势平缓的山坡地带开垦梯田。经过全体村民的团结协作,陈永贵的这一想法终于付诸实施,使大寨村的耕地面积大幅扩张。

与此同时,陈永贵还在管理方式上推陈出新,提出了"包工评工"的创新举措。即事先对农活定额,完成多少酬劳多少,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这种多管齐下的情况下,大寨村的农业生产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亩产量突破130公斤,比解放初期又有了大幅度增长。

在陈永贵的亲力亲为带领下,大寨村一年更比一年强,粮食不仅能够满足本村需求,还能卖出余粮支援国家。1958年,大寨村的亩产量更是从130公斤攀升至惊人的270公斤,整整翻了一番有余,让人们对陈永贵的建设智慧赞叹不已。由此可见,陈永贵对大寨村的发展做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三、钦佩声名大振四方

随着大寨村的蒸蒸日上,陈永贵那独具匠心的农业管理方式也渐渐传遍了全国,声名远播。1958年,在大寨模式被广为传播的背景下,陈永贵更是光荣地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农业生产先进个人。

这一荣誉无疑是对陈永贵多年辛勤耕耘的最高肯定。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凭借艰苦创业和执着追求,最终获得了全国性的表彰,可谓是人生的巅峰时刻。

与此同时,大寨村那高达270公斤的惊人亩产量,更是让全国上下为之侧目。人们纷纷前来考察参观,希望能从中汲取管理经验。一时间,陈永贵和大寨村就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被褒奖为当代中国农业的典范和楷模。

大寨模式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推广,陈永贵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农业名人"。在社会各界的瞩目下,他曾数次被邀请前往北京,并有幸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

凭借这些杰出成就,陈永贵很快便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195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农民代表与会。大会期间,陈永贵红红火火、备受瞩目,成为了全场焦点人物。

当时的中央领导亲自会见了陈永贵,并对他给予极高的赞誉。面对中央首脑的亲切关怀,陈永贵更是激动万分,誓言要为国家的农业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几年里,陈永贵很快便如愿以偿,获得了更高的重用。1965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开始正式负责全国农村工作。

这一重任对于一名纯粹出身于农村、长期扎根于基层的陈永贵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从未被高位所迷惑,依旧保持着对农村的那份赤诚之心,一如既往地积极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凭借着对农业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陈永贵在此岗位上可谓是建树良多,成绩斐然。他曾多次下基层实地考察,直面农村现实,切实为广大农民代言。很快,他便成为新中国农村工作的重要领导人物。

功勋卓著的陈永贵继续获得重用,1975年被加任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工作。作为一位纯粹的农民出身,最终能够高升为国务院副总理,足见他是多么出类拔萃。这也让陈永贵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工农兵"副总理。

在任内,陈永贵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以农民的亲和力和朴素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他不远千里、深入农村基层,切实把国家的政策传达给农民,同时又及时将农民的呼声反映给中央,为维护他们的权益鼓与呼。可以说,陈永贵是名符其实的"为民服务"。

就这样,一个出身卑微、从农村默默无闻的农民成长为国务院副总理,主政国家重要农业工作,陈永贵确实是新中国的传奇人物。

四、声名狻猊惹非议

随着陈永贵在农业领域的声名鹊起,他所倡导的大寨模式也逐渐走向全国范围的推广。然而,当大寨经验在全国遭到盲目仿效时,种种弊端也开始不断显现。

一时间,全国各地不计代价追求亩产量,严重偏离了大寨模式的本真精神。有的地方为了提高单产,不惜滥用农药化肥;有的地方则为了多种多收,在单位面积上密植过密,对土地造成了极大破坏。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所谓"辉煌业绩",竟通过人为操纵数据的手段进行造假。

这些违背农业发展规律的做法,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农产品素质下降、耕地遭到破坏、统计数据失实等问题层出不穷,令农业生产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种背景下,批评大寨模式的声音也开始不断出现。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大寨模式固然取得了一时的高产成绩,但其背后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却存在很大问题,不可操之过急。比如追求亩产量的单一目标,极易忽视其他农业生态因素的平衡发展;再比如以行政手段强制推广,必然流于形式主义等等。

有识之士担心,如果一味盲目追求大寨模式,必将背离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最终将一场本为造福农民的运动变为损害农业的灾难性后果。而这些理性的批评声音,也使得大寨模式在推广过程中蒙上了阴影。

作为这一模式的缔造者,陈永贵不得不在高层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被指为"亩产理论"的头面人物,成为质疑的靶子。在相关方面的诘问下,他只得承认大寨模式走偏过严的事实。

这无疑是陈永贵个人声誉遭受的最大打击。他一度被勒令停止与大寨模式相关的活动,退居幕后长达两年之久,声名几乎就此销声匿迹。对于这个曾经的农村英雄而言,前程陷入了巨大的迷雾之中。

就在这种困境之际,一些出于私心而实施造假行为的干部,更是借机对陈永贵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认为,正是陈永贵"唯产量论"的错误观点,导致了这场灾难性的后果。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对陈永贵进行全方位的非议和指责。

身陷如此危机的陈永贵虽有心反驳,但已失去了当年的声望和地位。面对如此不利局面,他只得暂时低头熬过这一段艰难时期,以求重新开局。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亩产理论"的危害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纠正,大寨模式亦重新被正确理解和认可。此后,陈永贵终于重拾声望,扭转了颓势,继续为国家的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建树丰功永载史册

经过"亩产理论"事件的一段时间低谷,陈永贵很快就卷土重来,重新站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此后,他在农业领域的建树可谓是不胜枚举。

1979年,陈永贵被任命为农业部长,全面负责新时期的农业工作。就任伊始,他就推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新政策。其中,最具开创性的便是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的出台,使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经营主体,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没有了人为约束,广大农村迅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仅用了几年时间,全国粮食产量就突破了四千亿斤的历史大关。

陈永贵还大力提倡农村经济的多种经营,鼓励农民在粮食生产之外,从事更多增加收入的副业。很快,家禽、蔬菜、水产养殖、手工业等村办企业就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使得大量闲散劳力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村收入大幅增加。

进入80年代后,陈永贵又主导推行了以扶持贫困地区农村为重点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他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辟了规模宏大的农垦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广了草食畜牧业,西藏自治区则着力发展高原特色经济作物。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更为后来中国西部大开发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陈永贵还着重关注了农村地区普及教育的工作。他大力提倡在全国建设"希望小学",努力为农村娃娃们创造更好的求学条件。到1985年,全国已建成希望小学数万所,有数百万农村孩子从中受益。

此外,陈永贵还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部署下,全国上下加紧修建农村公路、供电、供水等基础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在陈永贵的部署下,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呈现出了空前活跃的景象。农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成为亿万人民群众之福。而陈永贵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农民市长"的美誉。

1985年,年已古稀的陈永贵退出了农业部长的工作岗位。但他对农业事业的贡献和影响,远远超越了职位的离任。

1986年,陈永贵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1992年,他更是被国务院追认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这些荣誉都见证了陈永贵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之后的几年,尽管陈永贵卸去了一切职务,但他依然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农业发展。一有重大问题,他仍会毫不犹豫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宝贵意见。可以说,他活到临终,始终都是一位忠诚的农业战士。

1995年4月16日,87岁高龄的陈永贵在北京与世长辞。这位出身卑微、从农村米园走出的伟人,虽已离世,但他为中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必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之上。

0 阅读:116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