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金龙鱼,教育新京报;中储粮可以改进,市场监管需要改变

金元教授课程 2024-07-13 14:00:46

金龙鱼用脏油罐车运食用油,这件事并不复杂,但舆论把它搅成了一潭浑水。

我们用三张图梳理一下,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

一、谁是最大的祸首?

1、角色关系:主角是金龙鱼,它与另外三方(中储粮、运输车、消费者)都打交道——向中储粮批量采购食用油,分装、贴牌后,销售给消费者。进货和出货,运输车辆是金龙鱼雇佣的。

2、质量检验:至少有三个管控点,(1)金龙鱼接收油之前,检验合格才收货、油罐车卸载;(2)分装的“调和油”,质量检验合格才出厂,进入流通市场;(3)中储粮质量检验合格后,出厂(装上油罐车)。

3、市场管理:这是我们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政府部门的“市场管理监督局”,法律赋予它强大的权力,可以对任意单位、场所实施强行检查。

二、严惩金龙鱼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现在的产品中,必然存在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成分。可见,金龙鱼的工厂内部管理混乱,对有害产品一路绿灯放行,只顾赚钱不顾消费者健康。

此次事件中,金龙鱼有两个环节“失察”:

(1)入库不检验:油罐车进厂,收货卸载之前,必须严格检验油品质量。很显然,金龙鱼的检验形同虚设,或者心知肚明、故意放行,助长了有关运输行业的“行业内幕”。

(2)出货不检验:分装贴牌后,必须经过一定比例的抽检,质量检验合格的,才能出厂,流入市场。

金龙鱼或许是长期如此纵容,请看2016年有人发的一条消息,至今已有8年之久。

2011年,金龙鱼被曝光采购地沟油生产成品油,一名记者参与揭发金龙鱼地沟油事件,被人十分残忍地杀害在家属院大门处,身中十余刀。这一次,出产金龙鱼食用油的“益海嘉里”再次出现问题,只不过,是因为新京报记者粗心大意而暴露的。

笔者认为,金龙鱼——这家美国资本控股企业,必须得到严厉惩罚,绝不允许其蒙混过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规矩起来,守法经营。

三、批评新京报、改进中储粮

新京报这次立了大功,它的勇敢揭发报道给公众掀开了一张黑幕,当然应该予以表扬、鼓励。

新京报最让人诟病的在于,它只向读者展现了这一事件的一部分,而对油品购买方(金龙鱼等企业)完全忽略。而这一事件最主要的责任方是采购方,例如金龙鱼等等。是有意忽略,还是没有深耕深挖,我们不清楚。至少表明,其新闻报道的水平有待提高。

中储粮,在这一事件中,是完全没有责任的,它向市场提供了优质的食用油原油。不过,如果他能在将来改进一下工作程序,在向客户销售产品时,要求客户提供运输工具安全检查信息,或许更好。

新京报忽略了最不应该忽略的,攻击了最不应该攻击的。不知道是他有意还是故意,不过,选择性地讲一半事实,其实就是谎言!比如:“我在他家店里吃包子吃坏了肚子”,这一半事实的另一半是“包子是我自己从家里带去的。”

四、改变市场监管模式

依靠人的自觉性,永远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指望商人自觉管理好自己、管控好产品质量,无异于指望馋猫管好嘴,何况这只猫守着鱼篓子。

外力的监督,对于把好食品质量关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外力主要是“市场监督管理局”,它对商品质量监督的模式有两种:

1、主动出击:对市场上的商品、生产厂家、销售商家等进行随机的检查;

2、被动等待:坐办公室,守株待兔,这个“兔”就是举报,有举报就去查办。

我们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只有一种工作模式——“被动等待”,很少见到主动出击的。“民不举、官不究”,成为市场监督管理的常态工作。

我要说的是:坐办公室、发文件,换不来食品安全;吹着空调、喝着茶,等不来商家自觉。

为此,强烈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改变工作模式,主动出击模式。深入车间、市场、餐馆、酒店、食堂,常态化地进行定期和随机的检查。

法国电影《美食家》

0 阅读:1
金元教授课程

金元教授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