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那可是苏联时代的铁血领导。
正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才度过了二战时期最艰难的时刻。
按理说,如此铁血的一个人,不至于卖地求和,但你越是想不到的事情,还越是曾经发生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斯大林到底做过什么?

1941年6月22日,对于苏联来说,绝对是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天。

在二战之前,苏联就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按照条约,白纸黑字写的很明白,那就是苏联和德国之间互相不侵犯。
国与国之间签署了如此正式的条约,按理说必然应该遵守才是。
但谁能想到,1941年的6月22日,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闪击战,不但完全无视之前签署的条约,而且因为德国的行动完全出乎苏联的预料,使得苏联根本来不及反应,迅速陷入被动。

当时,德国早就把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一众国家全部占领,这使得苏联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缓冲的地带,相当于直接与德国接壤。
在德军突然发动袭击之前,苏联只能寄希望于条约的约束。
但显然,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

对于狂热的希特勒和德国来说,当苏联如同待宰的羔羊静静矗立在东方的时候,条约不过是糊弄傻小子的工具罢了,在德国的野心面前,毫无作用。
当时,德国为了能够彻底击溃苏联,可以说从北到南,在苏德边境的每一个角落里都集结了大量的军队。

北至列宁格勒,南至乌克兰,上千公里的边境线上,德军早就整装待发,只等一声命令而已。
因为苏联对此完全没有准备,因此,6月22日的进攻呈现了全面压制的局面。
一方面,德国的机械化部队疯狂推进,另一方面,德军还派出了规模巨大的空军参与火力压制。
可以说,尽管二战是发生在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但当时,战争的形态早已进化出了立体化战争的雏形。

德军的技术装备先进,陆军空军协同作战的战术先进,更关键的是,闪击战是德军在前面几年广泛应用的先进战术体系,再加上突袭,苏联怎能不败。
在苏德战争最开始的阶段,苏联是完全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的。
注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苏联是无法组织,而不是不想组织,因为德军的速度太快了,还不等苏联前线反应过来,德国人已经杀过来了。

这一点在基辅会战的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南部的战线推进的速度太快,再加上乌克兰境内是大片的平原,可谓毫无阻拦。
这样的地形实在太适合德国机械化部队发挥了。
很快,基辅就暴露在德军的攻击范围之内。

要知道,基辅是苏联南部最大的城市,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因为苏联在战争初期疲于应付,且战且逃,等到德军兵临基辅城下的时候,基辅甚至都还来不及建立稳固的防御工事。
这就使得基辅会战完全是在被迫的状态下进入战争状态的。

德军对苏联守军采取了快速的合围和分割,再借助强大的火力,迫使苏军内部彻底陷入混乱。
在德军强大攻势之下,原本应该打的有来有回的基辅战役,以苏联惨败为结局。
苏军近70万守军几乎被全歼。
这样规模的损失,别说是苏联,就是放眼世界战争史,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如此巨大的损失,让苏军元气大伤,更要命的是,基辅丢了,苏联南部的屏障就没有了,紧接着,德军几乎可以毫无阻拦的向东北方向合围莫斯科。
这对于苏联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威胁。
斯大林及苏联的高层都陷入了沉默。

面对德军的闪击战,连续几个月的时间里,苏联除了拿得出战斗的决心之外,竟然丝毫没有应对的手段,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溃败。
这让斯大林焦虑不已。

事实上,斯大林对于当时的局势是很清楚的,他很明白,苏联之所以陷入被动,是因为这场战争发动的太快了,完全出乎苏联的意料。

对于如何对付德军,如何部署战斗,从上至下,而且因为接连的失败,让苏军内部的心理状态也很差了,在这个时候,德军的节奏越快,对苏联反而是越不利的。
因此,斯大林想到了一个拖字诀,在当时的状况下,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延缓德军的脚步,争取时间,才能让苏联上下缓过这口气,也能让如惊弓之鸟的苏联军队回归理智。

斯大林开始寻求与德国之间的和谈,但是,和谈这件事,却不能堂而皇之的进行。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苏联民众和苏联军队几乎都是吊着一口气,拼死在抵抗。
说实在的,尽管苏联在当时非常被动,但有这样的抗争精神,才是苏联最大的底气,毕竟一个完全丧失斗志的民族,那么根本不需要外界来进攻,自己就如鸟兽散了。

斯大林的和谈计划只能以绝密的形式开展,一旦消息传递出去,苏联人的精气神很可能就涣散了,这是苏联在当时根本就承受不起的事情。
事实上,斯大林采用绝密的形式进行和谈,完全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当时能够迫使德国愿意坐下来谈判的筹码,必定是丧权辱国的。

当时,斯大林给希特勒的信中直接表示,苏联愿意发弃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土,相当于把这些领土割让给德国,目的只有一个换取德国停战。
不管怎么说,割让领土,换取停战,这件事如果真的被普通人知晓,那么斯大林今后的所有命令恐怕都不灵光了。

不过,这件事虽然斯大林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希特勒对此却根本就不在意。
因为希特勒虽然狂热,但却非常清醒,德国在欧洲最大的敌人就是苏联,直接把苏联彻底灭亡,危险才算是解除,只要苏联在,那么德国就不可能肆意妄为。
因此斯大林仅仅只是割让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部分领土给德国,这对于苏联来说,都可以说不痛不痒的程度。

因此,希特勒怎么可能会在意斯大林的提议?
再加上斯大林的态度软化,更加坚定了希特勒的决心。
毕竟,堂堂苏联,堂堂斯大林,竟然会选择割地求和,这要不是被打疯了,打怕了,怎么会使用的出这样的策略呢?

希特勒在接到信件之后,非但没有停止进攻,反而更加狂妄的表示要在8月中旬占领莫斯科,在10月初结束苏联境内的战争。

斯大林真正的意图
德国拒绝斯大林的提议,其实并没有在斯大林的意料之外,其实斯大林也并非是要真的割地求和,他需要的不过是缓兵之计。

苏联虽然在苏德战争的初始阶段非常狼狈,但毕竟,苏联的基础还在,苏联如果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那么凭借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慢慢拖也能把德国给拖死。
斯大林一方面继续积极备战,一方面通过更多的渠道向德国发出和平的声音,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争取时间。

哪怕斯大林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但只要苏联能够争取多一天的时间防御,那么胜利的天平就一定会倒向苏联。
当然最终的结局就很清楚了,在经历了最初半年的艰难时刻,苏联终于在莫斯科成功抵挡住德国的脚步,自此苏联战场乃至于二战的局势发生了逆转。

而随着战事的顺利,斯大林割地求和的事情就更加无从知晓了。
直到数十年后,苏联解体之后,一些历史上的机密文件被解密,人们才发现,原来强势如斯大林这样的人物,竟然也有割地求和的卑微时刻。
虽然这段历史看起来并不光彩,但事实上所有人都看得出,也明白,斯大林在当时算得上忍辱负重。

尽管这样的决策看起来让人难以接受,但有一说一,在当时,除了这样的手段,还能如何?
如果是其他人,未必比斯大林做的更好,更何况,斯大林也的确做到了最终的胜利。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如下:
【1】新布列斯特和约(1941年未签署成功的合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