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秋天,考古队员历时一年多,终于如愿打开了地宫入口,并一路探到地宫深处,寻找到了万历皇帝和皇后的棺椁所在。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考古的形式发掘帝王陵墓。当考古队面对三口巨大的棺椁,和整整26箱随葬品时,他们激动地泪流满面。
但激动过后,他们接下来面对的是一个更复杂的难题:
怎样开棺?如何进行文物保护?
这座地下文物宝库,究竟保存着哪些真实的历史物证?
要知道,帝王陵墓的随葬品是最为丰厚贵重的,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因为这些随葬品往往都是集中一国一朝,甚至几国几朝的珍贵财富,和能工巧匠的智慧才能融造而成。
面对这些300年前的物品,考古队员各自猜测着:
帝王皇后尸体是否已经腐烂?他们穿什么?和京剧里看到的一样吗?
带着这些疑问,考古学家夏鼐,做出了一个决定:先开右侧孝靖皇后的梓宫!
因为这口棺椁损坏最严重,地宫一打开,地下气温会迅速产生变化,对尸体和文物有极大的损坏,所以先清理孝靖皇后的棺椁,是当务之急。
1,棺木里到底什么样?遗骨是否还在?阴冷、潮湿、漆黑的地宫大殿,只有一台小型发电机供电照明,发掘人员借着昏暗的灯光,围在孝靖皇后的棺椁周围,一切准备就绪,一声令下,椁板被拆除。
由于孝靖皇后的棺椁早已经塌陷腐烂,所以拆除椁板并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很快,一口完好的棺木露了出来。
接下来,发掘人员小心翼翼的打开棺木,棺木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直接就是可怕的骸骨?还是一堆早已腐烂殆尽的物质?
带着这些疑问,棺木盖板被揭开,谜底揭晓。
映入队员们眼帘的,首先是一床平铺的鹅黄色织锦经被,仔细查看,锦上还有朱红色经文,只不过年代太过久远,经文已经褪色辨认不清。
掀开棉被,仍然不是尸体,棉被下方塞满了织锦,金银玉等殉葬品,看到这里,众人内心都有一个想法:
这哪是棺木,这分明就是一个百宝箱啊!
精美绝伦的陪葬宝物,处处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地位,皇后都已如此,那万历皇帝的棺木里,又会是怎样一番令人震惊的景色?
收起飘走的思绪,工作队继续往下查探。
织锦经被下,有两套精美鲜艳的服装,上衣黄锻夹袄,对开襟,用金线串联在一起,下衣是黄缎裙,非常有时尚感。
这两套服装,是定陵出土的近200匹成料和服饰中,最为珍贵也是保存最好的两件瑰宝。
它珍贵就珍贵在,整件衣服采用了整体刺绣工艺,并且衣服上绣的“百子”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复原图)
掀开百子衣,再掀开两床棉被,孝靖皇后,这位经历了很多苦难的女人,终于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只见她皮肉都已经腐烂殆尽,只剩下一副骨架,静静地躺在那里。
头上插满金、玉、宝石、钗簪,朝南侧卧,一副睡觉的姿态。
发掘人员想把尸骨拿出来,放进提前准备好的木槽之中,哪知道,他们一动,整个遗骨四散开来,只剩下下肢还有一点韧带相连,其余全部散架了。
最后大家只好一块一块地拿,再一块一块地拼。
尸骨拿出后,大家发现,在她的身下。铺满了纸钱与铜钱,在古时的丧葬习俗中,身下铺满金钱,是为了供她在地下的灵魂生活所用。
但如今面对一堆七零八落的枯骨,再看这些穿越时空的钱币,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人死后,不过是一场空,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所谓在阴间使用,不过是美好的愿景和情感寄托罢了。
开完孝靖皇后的棺木,接下来发掘队又打开了孝端皇后的棺椁。
孝端皇后的棺椁和孝靖皇后的相同,但保存较好,整个棺椁都是由金丝楠木打造而成。
撬开孝端皇后的木椁,大家发现,在棺木外侧,摆放有四大块玉料,这些玉料大小不一,上面还有文字。
实际上,这些玉料在三口棺椁之外,已经发现了27块。
仔细查看,发现这些文字记录了玉料的名称和重量,甚至有的还有编号。
那么这些玉料是做什么用的呢?为什么要放这么多玉料在墓室和棺木中?
玉,对古代人来讲,是防腐的器物,他们相信玉石可以保证尸体不腐烂变质,在《汉书.杨王孙传》一书中就写过“口含玉石,欲化不得”。
因此,长久以来,很多富贵的墓葬,都会选择玉葬,最早,人们会做出人脸型的玉石片放置在面部,身上也会放置玉片,随着技术的发展,慢慢地,一些墓主人身上会穿有玉制成的衣服,以求尸体永存。
在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夫妇,身上就穿着金缕玉衣,这金缕玉衣,将玉葬发挥到了极致,不仅玉衣做工无比精致,他们夫妇二人,口鼻眼耳都有玉器。
只不过,玉葬防腐的神话,也只是古人美好的希望罢了,刘胜夫妇被发现时,玉衣完好,但尸体也只剩下了骨架的残渣。
接着讲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一样,孝端皇后的棺木里,也有棉被和随葬器物,一样一样揭开后,露出了孝端皇后的尸骨,孝端皇后的骨架完好,同样是朝南侧卧,睡态端庄。
头上的装饰比孝靖皇后更华丽,每一根金钗玉簪上,都镶满了祖母绿和猫晴石。
尸骨下方,铺有一床缀着整整100枚金钱的褥子,金钱上刻着“消灾延寿”的字样。褥子两侧放了大量的金元宝,这些都是孝靖皇后棺木里所没有的。
开完两个皇后棺木,接下来就只剩下皇帝的棺椁了,万历皇帝又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呢?
2、遗骨会说话此时,两位皇后的棺椁已经全部清理完毕,可考古工作也突然间被暂停了。
考古队从阴冷的地宫里出来,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单位,参加了如火如荼的运动。
这一停,就整整停了半年,半年后,这宏大的地下玄宫才重新亮起了昏暗的灯光,清理工作重新开始。
再次入陵,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
万历皇帝的棺椁,宽和高都有1.8米,长3.9米,如此巨大的棺椁,考古队员只有架上梯子才够的到,打开椁板后,一口楠木制成的梓宫露了出来,之间棺木上方盖有一块黄色丝织铭旗,铭旗中央用金书写成六个大字:
大行皇帝梓宫
随着“咔嚓”一声响,棺木盖子被高高地撬了起来,十几名队员们手把棺盖,一起用力,厚重的棺盖被移到了一旁,万历皇帝的梓宫,终于向队员们展开了它的真容。
只见棺木内,摆满了各种各样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一床绣金的花被,竟还发着灿灿的金光,各色金银玉器,锦织龙袍,晃得队员们睁不开眼。
这数以百计的殉葬品,全部完好无损,掀开棉被,拿走器物,下面是形态各异、色彩不同的道袍、中衣、龙袍等衣物。
在这些衣物的下层,藏着一件稀世珍宝,那就是万历皇帝的衮服龙袍,这件龙袍是皇帝在祭拜天地和举行大典时所穿的礼服,是龙袍中最为珍贵的精品。
移走龙袍,接着往下清理,直至清理到第11层时,队员们发现了一条两边对折的锦被,打开锦被,万历皇帝的遗骨终于出现了。
和两位皇后一样,万历皇帝在死后,也逐渐腐烂殆尽,只剩下一副骨架,细长的手臂上,还挂着一副念珠,腰间系着一条玉带,发髻完好。
只不过,再显赫的身份和地位,此时在考古队员面前,都是一副可怖的枯骨。
那么,通过三人的尸骨,考古专家们能推断出哪些历史信息呢?
经过研究人员的化验研究发现,万历皇帝的口腔疾病较为严重,但牙齿损耗非常轻微,这说明他们生前所食用的食物是非常精细的。
同时,人们发现万历和孝靖皇后的牙齿上都有锲状缺损,这种缺损是由于刷牙方法不合理导致的,也就是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宫廷里使用牙刷已经相当普遍了。
另外,万历皇帝生前体型略有驼背,从骨骼测定,他的身高应该在1.64米左右。
这些信息,都对万历的历史资料进行了重新的修正。
两位皇后的遗骨下方,都还有更为珍贵的宝物,作为皇帝,他的身下会有什么呢?
3、惊人的瑰宝,悲剧的命运发掘人员掀开万历皇帝身下的棉褥,一个新的奇迹出现了,巨大的棺内,整齐密集地排列着一层锦织匹料,这些布料色彩的绚丽,质地的华贵,都是前所未见的。
队员们数了数,整整有69卷!
如此规模庞大的殉葬丝织珍品,在世界上的陵墓出土中都非常罕见。
每一匹捆线上,还都有一张放纸,纸上记录着织品的名称、产地、匠作和制作年月,虽然大多字迹已经辨认不清,但这依然极具历史价值,这批丝织品几乎集我国汉唐以来历史纹样之大成,品类也非常齐全。为研究明代纺织工业和美术水平,提供了丰富详尽的宝贵实物资料。
后来,这批织锦品,被考古工作者称为3000多件出土器物中的首宝!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把织锦一匹一匹地拿出,下面赫然又出现了79锭金光闪闪的金锭,金元宝背面都有字迹,刻着征收年月、金户和金匠的姓名。
在万历头骨的右侧,还有个不大的圆形盒子,一开始被考古队员忽略了,后来当清理工作接近尾声时,才发现,这小小的盒子内,竟是一顶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金冠!
定陵发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历时两年零2个月。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新中国第一座皇陵发掘的消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计划的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主动发掘的第一座黄帝陵——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经打开,有关部门将在这里建立一个地下博物馆。
这则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公开,立即引起世界考古界的震动,随后,地宫中那些精美绝伦的随葬品,走出阴暗的地下宫殿,登上了故宫神武门城楼,进行了公开展出。
但让人无比遗憾的事情,也接踵而至。
由于当时的保护技术尚不成熟,再加上大环境的问题,一些袍服,丝织品在不科学的保管下,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有些丝织品逐渐霉变、发皱,最后变成了皱巴巴的核桃皮,一碰就碎。
再后来,一帝二后的遗骨,也被焚烧,巨大的楠木棺木,被扔到了山沟里,附近的山民拆碎捡回了家。
定陵的发掘,也成为考古界最惨痛的一次教训。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