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很多古典文化都是被阉割的,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的原意是: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而这句话因是果,果未必是因但却被别有用心的颠倒因果。比如你不上班就没有工资,然后就有人说:你上班就有工资。这是肯定的吗?答案当然不是,这是一句很有诱导性的话,让人认为工作就一定有工资,最终受伤的还不是被拖欠工资的人。同样,人生要走向功成名就要吃苦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吃苦就一定能成功吗?如果能,这会的成功人士就是磨坊拉磨的驴,田头耕地的牛。而事实上,这种病态理论更多诞生出的是精神病。下面,我们就用历史案例来说明一下:
忍辱负重
首先就是忍辱负重的鼻祖勾践,很多人都夸赞勾践的卧薪尝胆,但却对勾践灭吴后的所作所为只字不提,他们为什么不提呢?因为他们只是想让你忍受苦难,然后天真的认为吃苦就是为了成功。而事实上勾践的成功并不是卧薪尝胆,而是纯属运气好而已。他先是在穷途末路遇到了自己的贵人文种,然后又遇到了自己的谋士范蠡,更为重要的是遇上了猪对手夫差。因为但凡把夫差换成曹操或者刘邦,勾践再怎么卧薪尝胆都不会成功,说到底这些因素但凡少一点都必然失败。
而且勾践在成功后又发生了什么呢?因为他长期卧薪尝胆导致他的性格陷入扭曲,因此他性格陷入畸形。他先是阴阳怪气问辅佐自己的文种并在文种没有任何过失的情况下杀害了文种。然后他对朝廷的其他人也疑神疑鬼,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杀害臣子,整个越国人人自危,很多人要么隐居要么逃到其他国家,越国因为人才断层逐渐走向衰落。其实这个结果也很能理解,因为人就是人,任何理论都抵挡不了畸形思想长期对人性的侵蚀,最终出淤泥而不染只是一个笑话。
勾践
其次就是悲天悯人的李绅,这个人曾经在去长安应试的路上做了一首悯农,然而谁能想后来每顿必吃鸡,吃鸡必浪费的污吏竟然是一个人。李绅出身仕族,他的父亲就在乌程县任职,后来他的父亲去世,长期的单亲家庭造就了他缺乏坚韧的品德和意志,再加上他仕途不顺。当他一无所有时他还能隐忍,可是当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长期压抑的情绪就像泉水一样倾泻而出。因此他先是因为没有长远的见识投靠李德裕参与朋党之争,后来又在为官是极近奢华。
因为他的压抑导致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苦难买单,等到自己好不容易成为宰相已年过古稀,因此他只当了四年就因中风而辞位,最终病逝于扬州。李绅的一身贪恋于官场并无所作为,他的出名恰恰是因为那一首名不副实的悯农。或许吃得苦中苦能让自己身居高位,但牺牲的却是自己的人性和良知,或许李绅早就死在了自己落第的路上,而自己残存的则是行将就木的躯体,这时候的自己不过是功名的奴隶而已,因此从悯农以后他再也没有好的作品了。或许他当初能够坚持初衷,他也许会成为一代文豪。
李绅
最后就是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他本性格纯孝、庸弱单纯但偏偏处于大唐的权力漩涡中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唐太宗的期待,长孙无忌的倾注、侯君集的盼望以及来自于他兄弟的危机感。这一切都让他在无尽的压抑里度过,卧薪尝胆有无数人,但他失败了。其实客观来说这些人在事业上成功了,但自己都沦为了苦难的奴隶,因此他们又何谈成功呢?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献祭,献祭自己的人性换来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像很多人追求长生一样,但长生换来的是没有思想的僵尸,这样的长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期的李承乾彻底崩溃了,他公然在皇家禁地围猎然后还扮演胡人,所有这一切都降低了他在太宗心目中的好感度,而伴随着好感度降低形成的压力,他最终选择铤而走险逼宫。伴随着他的失败,他的人生也彻底走向了终点。苦难没有造就他位极人臣的富贵,反而扭曲了他的性格。其实历史上很现实的就是这个,苦难成就了一部分的富贵让更多人的心理开始扭曲,而那些拥有荣华富贵的人也因心理极端毁了自己。因此苦难不过是造就了肉体上的厄运和精神上的枷锁而已,不值得被称颂。
李承乾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很多都无疾而终呢?因为很多人明明是靠着吃时代红利成功的,却把自己的成功归咎于自己的努力,然而当红利的雾霾退却,自己除了压榨、克扣外就黔驴技穷了。同样为什么我们的管理层除了降本增效也无所作为呢?因为他们凭着教育资源和户籍优势上位的,而河南、四川这些人口大省真正的人才却成为了牺牲品,我们不是没有乔布斯,只不过那些有管理才能的人在打螺丝,大家在歌颂苦难的同时,也在漠视人为环境对一些人的伤害,这不是很可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