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9年,姬林登基,成为了周桓王。那时候,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已不复往昔的荣光。房屋破旧不堪,王畿的面积缩小到仅有二百里,这般困窘的状况,使年轻的周桓王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所以,他打定主意要重振王室,让天下诸侯再次对他的权威俯首称臣。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他所想的那样美好。
在执政的起初几年,周桓王实施了一连串办法想要让王室的威望得以恢复。他最先在朝堂当中展开变革。那时,卿士郑庄公的权势极大,差不多把周天子的权力给掏空了。周桓王任用对王室忠心的虢公忌父,想要以此来牵制郑庄公,期望凭借内部的制衡来守护王权。这一行动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对郑庄公的专权起到了限制作用,然而也让他们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了。
与此同时,诸侯国间的纷争也是相当重要的一块。在公元前 720 年,晋国乱了套,曲沃庄伯跟晋鄂侯抢起了王位。瞅见这乱糟糟的情形,周桓王打算借这个机会给自己立立威,就派了王室的军队去帮曲沃庄伯。可哪成想,这曲沃庄伯打了胜仗后,立马就露出了不服管的样儿,不光没谢谢周桓王,还想自己当王,要彻底不受周王室管了。这一下,周桓王明白了,自己的策略选择可能有大问题。跟曲沃庄伯对着干,周桓王紧接着就去支持晋哀侯,把晋国的局面又重新摆弄了一番。
然而,这些举动并未产生长久的成效。特别是郑国这边,郑庄公依旧张狂,肆意扩张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周桓王明白,不除掉郑庄公,就无法真正树立王室的权威。所以,在公元前 707 年,周桓王打算彻底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他亲自率领联军,还召集了蔡、卫、陈三国的军队,打算对郑国展开具有决定性的攻击。可是,周桓王没注意到联军内部存在的矛盾与不和谐。这场“繻葛之战”成了周桓王最为痛苦的回忆。在战场上,蔡、卫、陈三国的军队毫无战斗意志,而郑军却士气旺盛,战斗力很强。左翼和右翼先后溃败后,周桓王的中军变得孤立无援。最后,周军大败,周桓王自己也在战斗中受了伤。
虽说郑庄公事后主动去求和,派大臣到周营探望受伤的周桓王,然而这根本没法挽回周王室丢掉的信任与威望。繻葛之战的失利,给周桓王的雄心带来沉重打击,也让天下诸侯越发轻视周天子。这场战争过后,周桓王的威望急剧下降,诸侯们对周天子的存在更是不当回事,都各自开启了自己的争霸之路。
不过,周桓王在起初遭遇失败后,并没有放弃复兴王室的想法。到了他统治的后期,又插手起晋国的事情。那时,曲沃武公把晋小子侯给杀了,让晋国又乱了起来。周桓王赶紧派虢仲去晋国,帮晋侯缗当上国君,还联合其他诸侯一块儿去攻打曲沃武公。虽说这场仗没完全把晋国的问题解决好,但也让曲沃武公的势力被压制住了。周桓王的这番举动,再次表明了他这个周天子要维护封建秩序的坚定决心。
周桓王当政之时,一直想要维护并找回周王室的尊严和权威。可是,他这辈子都在和诸侯们争斗,虽说心怀壮志,但也没办法改变王室衰落的走向。实际上,这也不能全怪他。在那个礼法规矩都崩坏的时期,周王室经历东迁的动荡后,实力跟以前相比差了很多。诸侯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用心经营,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力量都比周王室强得多,这种表面顺从实际违抗的局面,使得周桓王的每一个决定都很难施行。
在这满是挑战并需要奋斗的人生旅程里,周桓王姬林从未舍弃自己的理想。他的每一回抗争都饱含着希望,满是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但是,历史的发展潮流不会依照个人的想法而改变,他最终还是没能扭转周王室的衰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