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
简称“通”,古称通州,别称崇川、崇州、静海、紫琅,地处江苏东南部,中国东海岸与长江交汇处。南通自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建城,迄今已有千余年。扼喉南北赋予南通多元融合的移民特征,滨江临海赋予南通浓烈的水乡风韵,兴办实业赋予南通中西合璧的亮丽底色。
一起来看南通名列中国传统名录的全部3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余西居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又被叫做余西古镇。余西古镇因城建制以及城廓为龙形,也称龙城。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 这里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余西地处南北交汇要冲,历史上隶属扬州、苏州,为江海名邑,盐商重镇。

余西古镇的建筑大部分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龙街穿场而过,沿街散布着众多商铺。走在龙街的青石板路上,才有了旧时江南的味道,两侧的住房、商铺零次栉比,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景象。

这里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均保存较好,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态,原有的迎江、登瀛、对山、镇海四城门,虽只有南面迎江门两侧城门垛残存,但仍能保持明清时期余西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基本格局。

旧时余西古镇上有牌坊数十座,如今只剩下两座保存相对完整的牌坊,皆位于龙街上。其中孝子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乾隆皇帝亲赐石碑坊以表彰余西曹溥孝母,据文字记载,当年孝子石碑颇具规模,上刻“皇亲旌曹溥孝子之坊”。

郁氏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基础、立柱、额坊、字牌和檐顶五部分构成。牌坊用花岗岩建造,榫卯结构,一门二柱三楼式,宽3米,高5.5米,座西朝东,坊顶部及左右分刻冠以一大二小的庑殿式顶,中楼嵌阴刻“御赐”二字。
2 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广济桥社区
通州区石港镇广济桥社区,名列为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石港古镇核心所在地。

相传在唐代初年,人们在此地开垦挖土时在泥沙中得到一方石碣,上有“凤凰所栖,乃是宝地;石港新开,幸福万代”的吉祥偈语,于是人们感悟这里是“凤凰宝地”,“石港”也由此而得名。另因古代的石港老街全貌形似凤凰,所以更加坚定了人们有关“凤凰宝地”的这一传说。

石港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千年古镇。早在南唐初期,石港便是“静海都镇制置院”五处要塞之一。宋代时是著名的盐场。明正德十四年,两淮盐运公司由通州(今南通市)移驻于此,石港冠通州盐场之首。发达的盐务,使得商贾云集,戏曲事业因此日益发展。

走进古镇,碎石铺就的巷道两旁,深褐色的古宅凝重而古朴,享有“石港第一古银杏”美誉的银杏树,历经600多年仍生机勃发。古镇中,古迹、古树、古庙宇遗址、古民居、古桥、石刻等随处可见。

石港渔湾,又名卖鱼湾,因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复国南归途中驻民于此,并书有《卖鱼湾》三首而扬名。为了纪念文天祥,卖鱼湾成了通州的一处名迹,以至于石港镇因此得了个“渔湾”的雅称。如今古镇的卖鱼桥,可见此地久远古韵。
3 南通市海安市南莫镇唐庄村
海安市南莫镇唐庄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西与泰州市姜堰娄庄镇相邻,东与江海文明源头的青墩新石器遗址隔河相望,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典型的传统村落。

近年来,当地以历史文化为脉,结合里下河水乡建筑特色,先后对老庄巷道进行复古改造开发,保留了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庄地域风貌。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