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俗话说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意思就是啊,往往在战乱时期,是那些将军们凭借着自身的英勇、谋略以及麾下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才平定了天下,让社会重新回归到太平的状态。可让人感慨的是,等到天下真的太平了,这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们却常常得不到善终,没办法安享这太平盛世,仿佛太平的局面一旦形成,就容不下他们了呢。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不少名臣武将最终都丢掉了性命,而导致他们丧命的原因竟然是同一句话。就因为这句话,他们的人生戛然而止,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也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名臣武将死得实在是太冤枉啦,让人不禁为之惋惜不已呢。
有这样五位名将,乍一看好像是被冤杀的,但实际上细细分析起来,他们的死也并不能算是特别冤屈的情况。
那么他们在当年到底做过什么样看似正确的事情,竟然使得我们所有人都产生误会了呢?
饱受争议的袁崇焕
接下来要说到的第一位人物啊,是来自明朝末年的袁崇焕。这位可是位名将呢,想必大家对他都不会觉得陌生。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确实有相当多的人都认为啊,他是含冤而死的呢。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他是冤死的,是因为袁崇焕对大明朝极为忠诚,然而最终却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袁崇焕在上任之后,在军事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表现那真的是相当不错,很值得称道呢。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没有他在那个关键位置上发挥作用的话,说不定明军压根儿就没办法做到暂时收复辽东这块地方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焕在其一生当中,始终秉持着清廉节俭的作风。他为官也好,做人也罢,从来都不曾有过贪污一两银子这种行径。并且,从他踏上抵御金军这条道路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然在心里做好了随时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自我的充分准备,其精神实在可嘉。
明朝末年的时候,局势变得越发严峻起来。当时的情况是,有不少将领都选择了向后金投降,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袁崇焕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没有随波逐流,这种在艰难局势中依然能坚守原则的表现,真的是相当难得。
有这样一位大臣,他是有着功绩在身的,而且自身品质也相当不错。可就是这么一位大臣,最后却被杀掉了。这事儿一出来,大家都觉得真的是太冤屈啦。说起来呢,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能把这样的大臣给杀了呢?但其实,就算把崇祯帝换成其他人,处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说不定也会做出杀他的这个决定呢。
话说在当时,有这么一件事,那就是在未得到皇帝许可的情形之下,袁崇焕居然自作主张地把一位名叫毛文龙的总兵给斩杀了呢。
袁崇焕确实是有功劳的,这一点不可否认。然而呢,他的功绩程度还没达到可以先斩后奏的那种程度。也就是说,先斩后奏这种行事方式是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极大功劳或者特殊权限的,袁崇焕所立下的功劳,距离能让他拥有先斩后奏这种行事权力的标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呢。
要知道,不管毛文龙的情况究竟怎样,那也绝对轮不到袁崇焕擅自去将其杀害。就算毛文龙存在诸多问题,情况再不乐观,可袁崇焕怎么着也应该先向皇帝禀报一声才对,哪能就这么自行其是地把人给杀了呢。
另外呢,在那种乱世的情况下用人啊,往往看重的是才能而不是品德方面。不管怎么来讲吧,毛文龙在当时抵御后金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他甚至还曾经成功生擒过敌方的一位主将呢。
毛文龙呢,和袁崇焕一样,他们可都是在抵御外敌这件事上有着重要贡献的人呢,可以说都能算得上是大功臣啦。你想啊,在那样的局势下,他们肩负着抵御外敌的重任,为守护一方安宁付出了不少努力。然而呢,袁崇焕却把毛文龙给杀了,这么看来,多少是有点不妥当的哦。毕竟人家毛文龙也是为抵御外敌出过大力的,就这么把他杀了,确实不太合适呢。
需要说明的是,袁崇焕在驻守辽东期间,存在着一个情况,那就是他时常会和清太宗皇太极互相传递书信。
崇祯帝心里是这么琢磨的:瞧那袁崇焕和人聊天,就他们聊的那些内容吧,乍一听似乎也没什么明显不妥当的地方。可话又说回来,这事儿却让崇祯帝没办法不犯嘀咕,心里头不由自主地就起了疑,总觉得袁崇焕是不是存了那种想要去投靠外敌的念头呢。反正就是这么个情况,让崇祯帝心里头对袁崇焕有了这样的怀疑。
在那样的一种局势下,换做任何人恐怕都会心生怀疑的。要知道当时可是有不少将领都选择了外逃呢,这无疑让整个局面变得更加混乱且人心惶惶。而且,城内还各种流言蜚语四处乱传,弄得大家心里都没底。在这样诸多不利因素交织的情况下,袁崇焕最终就那样一步步地走进了刑场。
有这么一个大臣,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和敌人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往来。大家想想看,他身为大臣,本应一心为自己这边效力才对,可他却和敌人走得那么近。这情况可不妙,这不就等于是主动给那些对他心怀仇恨的人送上了绝佳的报复机会嘛。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的情况,不得不说他在政治眼光这块真的是有所欠缺呢。要是他能一直坚守自己的本心,就专注在辽东那块好好打仗,别搞出那么多传信之类的事儿,说不定最后也就不会落得个被冤死的悲惨下场啦。
政治低能的白起
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来自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就是白起。想必大家对他都不会感到陌生吧,他可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获得“杀神”这一称谓的武将呢。不过呢,有一点得说明一下,就是长平之战中所说的那被坑杀的40万人,据考证应该是个虚数哦。
白起啊,他跟前面提到的袁崇焕情况挺相似的呢。他能力那是相当出众,在军事等方面表现得很厉害。不过呢,这人有个不足之处,就是缺乏政治方面的眼光。
白起这人着实有些奇特,让人不禁好奇,他究竟是从哪儿学到的那些非凡本事?说来也怪,他刚一在历史舞台上登场亮相,就展露出了极为出色的用兵才能。不过呢,这里面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他碰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此人正是宣太后芈月的亲弟弟魏冉呐。
在当时的秦国,魏冉有意对白起进行大力提拔。正是在魏冉的这种刻意扶持之下,白起这才获得了领兵作战的机会。而白起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期望,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凭借着自身的本领,为大秦接连征战,不断开疆拓土,帮着大秦收获了相当多的土地呢。
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要是论起打仗的本事,白起那可真是相当厉害的。就单说秦国吧,里面的将领众多,各个也都有自己的能耐,但要是和白起比起来,在打仗能力这块儿那还真都得往后稍稍。而且这可不光是在秦国范围内哦,哪怕把范围扩大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阶段里,涌现出的能征善战的将领数不胜数,可即便如此,要是白起说自己打仗的能力能排第二的话,恐怕还真没几个人有那个底气敢站出来说自己是第一呢。
通常情况下,像白起这样在军事领域有着非凡才能的人呢,往往在政治方面就表现得没那么出色啦。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这世上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嘛,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白起在军事上光芒万丈,可在政治方面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厉害了呢。
白起最终落得被处死的结局,这其中的缘由呢,主要是他多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要求。哪怕是秦王都亲自来到他家,带着诚恳的态度拜求他,可即便如此,白起到最后还是没有点头同意呢。
你要是不同意也就罢了,可白起说的那些话着实不怎么中听。就拿他说的那句来讲吧,他竟然说道:“要是去打这种根本没办法获胜的仗,那我还不如干脆去死算了呢。”
一会儿是直接拒绝,一会儿又说出些特别难听的话来,哪怕是秦始皇那样的人物处在这种情境下,恐怕也会觉得面子上实在过不去。
在古代,帝王那可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呢。通常情况下,都是大臣们毕恭毕敬地去朝拜帝王,等候帝王的召见。可要是反过来,帝王亲自前往大臣的家里去拜访,这本来就已经是很罕见的事儿了。要是这事儿再被传扬出去,而且这位大臣居然还拒绝了帝王的拜访,那这对于帝王来说,可真的是一件极为丢面子的事情,毕竟帝王的威严在当时那是不容有丝毫冒犯的呢。
贪婪的蓝玉
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同样是出自明朝时期,他名叫蓝玉。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他和袁崇焕所处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哦,蓝玉是来自明朝初期,而袁崇焕则是来自明朝末期呢。
蓝玉这个人,不少人都觉得呢,他可是建立了诸多的军功。想想看,在战场上他想必是有着不少英勇的表现,立下了一桩桩赫赫战功。然而呢,令人惋惜的是,最后他却落得个被杀的结局,这真的是挺让人觉得可惜的。
实际上,可不只是蓝玉啊,就拿朱元璋后来所诛杀的那些功臣们来讲,基本上个个都挺冤屈的。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有这么个情况,尤其是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心里就有了很大的顾虑。他想着,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将来是要让孙子来继承的,可又担心孙子年纪小,压不住那些开国功臣们,万一等自己不在了,孙子继位后江山被别人给夺走可怎么办呢?于是呢,朱元璋就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把那些开国功臣们处理得差不多了。只要是被他发现有点问题的,基本上都没什么好下场,大多都被处置得丢了性命,入土为安了。蓝玉就是这些开国功臣当中的一位,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呢。
那已经有不少人被杀了,可为什么偏偏蓝玉会让人觉得比较冤枉呢?实际上,说透彻点儿,蓝玉这个人呢,和之前提到的白起情况很相似哦。他们俩在军事方面那可都是才能卓越的,有着非凡的军事本领,能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取得赫赫战功呢。但是呢,在政治方面就不行啦,能力着实有些欠缺,不太懂得官场中的那些弯弯绕绕和微妙规则呢。
蓝玉在军中的地位其实也相当重要呢,虽说他的军功和徐达等人比起来,确实没那么高,不过可别小瞧他,他也算得上是军队里的一根顶梁柱啦。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军功,蓝玉渐渐变得越发嚣张跋扈起来。要知道,他凭借着诸多的军功,在军中乃至朝堂之上都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也恰恰是这些军功,让他逐渐迷失了自我,行事风格愈发张狂,全然没了应有的谨慎与克制,变得嚣张跋扈得很呐。
在蓝玉拥有了大量财富之后,他便着手开始招揽属于自己的亲信势力啦。就这样,在他的一番运作之下,身边渐渐聚集起了不少人,其中有许多人都认他做了干爹,成了他的干儿子呢,另外还有不少家奴也跟随着他。如此一来,他手下的这一帮人可就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蓝玉私自豢养了一些人,这些人可只听从蓝玉一个人的吩咐。就算是朱元璋给他们下达命令,他们也完全当作没听见一样,根本就不理会朱元璋的指令。
在古代封建帝制时期啊,皇帝那可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要是有人胆敢不遵从皇帝下达的命令,这种情况往往是很严重的呢。你想啊,皇帝的旨意就如同天条一般,必须得乖乖听从才行。而那些不听从皇帝命令的人呢,他们最后的结局,基本上都是很惨的,很少能有什么好结果哦。
另外,蓝玉这人其实是非常贪婪的。就拿朱元璋给他封的太子太傅这个官职来说吧,一般人得到这样的封赏那肯定是感恩戴德了,可蓝玉倒好,他居然还不满意,一个劲儿地叫嚷着,心心念念就想当太师呢,这胃口可真不小。
可以这么说,就算说蓝玉贪婪,这事儿或许还能勉强容忍一下。但最让朱元璋心里窝火的,是蓝玉这个人实在太不安分了。他整天都没个消停的时候,到处去招惹是非,就这么不停地惹事儿,可把朱元璋给气得不轻呐。
就拿蓝玉来说吧,他曾经做出了强占老百姓田地这样的事儿。那时候,御史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便按照职责去进行处理。可没想到的是,蓝玉这人实在蛮横,御史不仅没处理成,反倒被蓝玉给粗暴地打了出来呢。
咱们来说说那次蓝玉班师回朝时候的事儿。当时蓝玉带领军队得胜归来,抵达喜峰口的时候呢,那儿的官员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没能及时把城门给打开来迎接。这蓝玉,脾气可真是火爆,一看城门没开,二话不说,直接就命人把那大门给拆了。这事儿后来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您猜怎么着?朱元璋那是气得不行,心里别提多窝火了。
有这么一位官员,那可真是让人不省心呐,而且还特别贪婪。就他干的那些事儿,真的是太过分了,所以最后把他处死,那可真的是一点儿都不冤枉他,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呢。
养私人部队的商鞅
下面要说到的这位主人公是商鞅,他来自秦国,在时间上比白起出现得更早一些哦。
在整个大秦的历史进程当中,有一个人那是最值得被感谢的,这个人就是商鞅啦。为啥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全靠商鞅这么一个了不起的男人,才使得秦国真正踏上了走向富强的道路。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商鞅没有进行变法的话,那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局面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统一,可就真的不好说了。商鞅所推行的变法举措,在当时对于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它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让秦国在众多诸侯国当中逐渐脱颖而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雄厚资本。要是缺了这重要的变法环节,战国时期的统一进程大概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说不定还会在长久的分裂战乱中持续更漫长的时间呢。
不少人会觉得商鞅被杀这件事太冤屈了,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主要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商鞅所做出的贡献那可真是相当大,大到让人觉得他不该落得如此下场,所以才会觉得他被杀实在是太冤枉了。
我们必须得承认,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那确实是很不错的呢。要知道,商鞅后来虽然不幸被杀掉了,可有意思的是,大秦却依旧在沿用着他当年所推行的那些变法政策哦。而且,据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秦朝最终走向灭亡的时候呢。
商鞅曾开展了两次变法活动,且一次相较一次更为严厉。就拿第二次变法期间发生的情况来讲吧,当时居然连太子都触犯了法律。从这一情况便能够明显看出,这第二次变法在执行力度等方面确实是显得有些过于严厉了呢。
话说那时候,太子犯了罪。商鞅呢,面对这种情况,心里其实是挺为难的,觉得直接处罚太子好像不太合适呢。思来想去,最后就决定处罚太子的两位老师来代替对太子的惩处。可就因为这事儿,商鞅算是和太子那一方的人结下仇怨啦,从此双方之间就有了这么个梁子。
之后呢,秦王的身体状况变得很不好,患上了重病。在这个时候,商鞅因为一直以来深受秦王的信任,所以就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啦。这么一来,一下子他就仿佛成了秦国在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个掌权之人呢,朝廷里的诸多事务,基本上都是由他来做决断的哦。
商鞅突然获得了权力,这一下可不得了,权力让他变得极度膨胀起来。膨胀到什么程度呢?他居然都开始着手去培养属于自己的私人部队了呢。
当最终新上任的秦王决定对商鞅实施捉拿行动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竟然直接亮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私人武装部队。
原本呢,他其实是挺觉得自己冤枉的。可你想想看,他居然动用私人部队去攻打秦国,就因为这事儿,那他最后落得个那样的下场,也就不能算是冤了呢。毕竟都搞出私人部队来了,不管是面对哪一位帝王,这都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事儿,这就好比是一条每个帝王心里都划得清清楚楚的红线,谁要是触碰了,那肯定是不会被轻易饶恕的。
想谋权篡位的韩信
最后要提到的这位,那可是我们的老朋友啦,他就是来自大汉王朝的韩信呢。说起他的军事能力,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和有着“杀神”之称的白起比起来,那是一点儿也不差劲儿哦。再看看政治能力方面呢,韩信和白起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就好比是八斤和八两一样,难分高低呢。
韩信着实是个极为神奇的人物。你瞧,也不清楚他的那些非凡本事到底是从哪儿学到的呢。可不管怎样,他刚一在历史舞台上登场亮相,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完全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大才。
韩信刚出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幸运地一下子就碰到贵人相助哦。他是在更换了一个去处,也就是换了一家“公司”之后呢,才遇到了能够赏识他、对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贵人。
韩信的命运其实挺不幸的,他遇到了一个叫萧何的人,这个人对韩信而言,可谓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怎么说呢?萧何既是韩信生命中的贵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造福了韩信,给予了他不少助力与机遇,让他得以施展才华,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样也是这个萧何,最后又仿佛亲手将韩信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亲手终结了韩信的一生,实在是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啊。
想当年啊,韩信一开始其实是没办法当上大将军的呢。为啥这么说?就是因为当时如果没有萧何拼了命地苦苦去劝告,韩信压根就没那个机会能登上大将军这个重要的位子。可以说,萧何的这一番苦苦劝告,那可是韩信能够成为大将军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呢,要是少了它,韩信开启自己大将军之路恐怕就得往后推延啦,甚至有可能就当不上啦。
要知道,韩信最终的结局是被处死了。而在这其中呢,萧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哦。可以说,如果最后不是萧何去引诱韩信的话,估计韩信大概率是不会死的呢。就好比一环扣一环的链条,萧何的这一引诱行为,仿佛是启动了导致韩信死亡的关键环节,不然的话,韩信说不定还能继续存活下去呢。
韩信呢,其实是存在着凭借所立军功而有些骄傲自满的情况,这一点和明朝时期的蓝玉颇为相似呢。
蓝玉在当时呢,主要就是表现得极为贪婪,不过就那个阶段而言,他心里还没产生其他别的念头。但韩信的情况可就大不相同啦,他在旁人的一番蛊惑之下,竟然动起了歪心思,开始绞尽脑汁地琢磨着怎么把刘邦给除掉,好让自己能够登上皇位,自立为帝。
韩信产生了新的想法后,便决定要亲自去付诸实践,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唯有如此才存在成功的可能。随后呢,韩信就安排人故意挑起叛乱之事,接着再设法引诱刘邦出兵去讨伐这些叛乱之人。
听说韩信要来杀自己,吕雉心里别提多慌张了。这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她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对韩信来说那可是相当重要,既是韩信的贵人,某种程度上又算是他的克星,这人就是萧何。于是,吕雉赶忙把萧何给叫了过来。
萧何利用韩信对他的那份信任,将韩信给叫了过来。可谁能想到呢,就这一叫之后,韩信便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有人起兵发动叛乱,其目的是想要自己称帝,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那自然是罪有应得,根本谈不上是被冤死的。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当中,存在着这样5位名将,他们最终的结局看上去好像是冤死的,但实际上呢,却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给作死的。这几位名将都具备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政治眼光方面十分欠缺。
你看啊,要是他们能稍微明白一点儿所谓“皇帝的想法”是怎么回事,说不定就不会落得个那么凄惨的下场啦。人嘛,毕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说他们这样的结局也不能说完全冤枉,可要说他们是死有余辜,那倒也还谈不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