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被低估的九位帝王,独一档的存在为何却少为人知呢?

过隙弹指间 2025-01-06 15:36:20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大牛就不用提了,论功论绩论传奇都是彪炳史册,万民敬仰,然而历史上还有一些帝王文治武功都是独一档的存在,却鲜为人知,他们都是谁呢?

一、汉和帝刘肇

说起东汉皇帝,一般人的印象中可能就这几位:开国的刘秀,治世的明章,败家的桓灵,以及亡国的献帝。

但实际上,和帝刘肇才是东汉仅次于刘秀的皇帝。

1、除权臣史上第一

刘肇9岁继位,13除权臣,论年龄之小,对手之强(权臣+太后的组合),自身之薄(太监郑众+废太子刘庆+借来的《外戚传》),手段之坚决,参与之深(亲自制定计划+亲身到到北宫下令),根除之彻底(太后失权+窦氏兄弟自杀+无反扑),都堪称史上第一。

2、武功之辉煌两汉第一

刘肇在位期间,彻底平灭了匈奴,这是武帝亦不能做到的;平定於除鞬(任尚)、剿灭烧何羌(周鲔),破车师(王林)、杀禺犊王(庞奋)、降服西域五十余国(班超);设立西海郡,将青海、西域纳入版图,疆域达到空前的1157万平方公里,史称:“冠斯往代,奄有万国”,与武帝的拓土326万,“倍于始皇时”亦不遑多让。

3、治世数一数二

刘肇虽然年轻(在位13年,终年27),却是皇帝中的“劳模”,他从不荒怠政事,批阅奏章通宵达旦,史称“劳谦有终”;他为政似文景,宽严相济,与民生息;他在位期间,年增人口、户籍总数都是两汉之最,甚至超过西汉最鼎盛时(宣帝时期);他在位期间,税赋是光武时的三倍,八十文一石的粮价不仅是整个东汉最低,也是史上仅次于唐贞观、永徽、开元的一段时期。

4、科技、文化盛世

文化上令班昭续写《汉书》,由许慎编撰《说文解字》(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本字典);科技上派蔡伦改进军械,还顺带改良了造纸术;外交上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到达了今波斯湾,是史上第一个开辟欧亚交通的人,也是汉代使者在“丝绸之路”上到达的最西点。

5、完美人品

与他的父祖相比,刘肇更像刘秀。明帝刘庄在对待宗室外戚上过于酷厉,章帝刘炟则过于仁儒,以至于宋贵人、梁贵人俱被窦氏害死,窦氏专权。而刘肇则既有嫉恶如仇的一面,亦有宽仁大度的一面,比如对待窦氏兄弟,他迫令自杀,而对待曾害死自己生母的窦太后,他却没有翻旧账,不仅不降尊号,还让其与章帝合葬。

两汉能称得上盛世的有三个,汉武盛世、光武盛世、永元之隆,他名列其中。

二、魏明帝曹叡

曹叡其实很强,其母被诛依然被曹丕立为皇太子,因为曹操爱他,称他类己,曹丕虽然不喜欢他,却承认只有这个儿子能承魏祚。

曹叡年22就能压制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大权独揽,更是赐死了郭太后为母报仇。

军事上,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屡次击退吴蜀攻伐,并首次将火箭用于军事;他还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使曹魏版图达到鼎盛;三国能成为史上对外族战绩最强的时期之一,他贡献巨大,日本来朝,就是他把“倭奴国”中的“奴”字去掉,变成了“亲魏倭王”。

文治上,他置崇文观,招揽天下贤才;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宽刑减赋;他削弱宗室,加强集权;他处事旷达,善于纳谏;他屏绝浮伪,优容谏臣。

文学上,他能诗善文,现存诗十余首,皆为乐府诗歌,与曹操、曹丕并称开一代诗风的“魏氏三祖”。

可惜曹睿三十五而逝,大军师中的那几句——孰忠孰奸,朕尚能明辩!你我推心置腹岂能相负?让人泪奔。

三、晋明帝司马绍

个人能力很强,史书说他“文才武略,钦贤爱客,明锐果决。”

司马绍登基时正赶上王敦之乱,后者暗示他,召己带兵入朝,希望在有生之年过把监国瘾。

对此,司马绍坦然不惧,亲写诏书让王敦入京,这反倒让后者吃不准——皇帝这是委曲求全,还是请君入瓮?

于是,一直拖到太宁二年,王敦才决定起兵“清君侧”,率五万精兵杀奔建康而来。

这时的司马绍竟以万乘之尊,仅带仆从数人,骑马至姑孰,侦察叛军敌情。

正是这次“孤胆英雄”之举,让早已被王敦打出阴影的东晋朝廷生出了信心,最后司马绍还让王敦堂弟王导为都督,全权负责平叛,胆量之宏,用人之准,堪称东晋第一。

平乱后,司马绍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快速收拾了人心,又借大胜之际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削弱枝叶。善后事宜处理的可谓是明锐果决。

就是可惜活得太短了。

他在位不到三年,却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深远。临终前一月,还下诏:“州郡中正之士,勿有所遗”,临终遗言也是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

在两晋衮衮庸帝中,司马绍应该是仅有的贤明勇决之君了吧。

四、周武帝宇文邕

十六国南北朝一共出现了125位君主,称得上贤明的也就十来位,而北周武帝宇文邕又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1、忍功第一、反杀第一

在“杀帝专业户”宇文护的眼皮子底下,宇文邕整整隐忍了十二年,最后一板砖撂倒,且没有引起任何反噬。

史上反杀权臣的例子不少,比如献帝杀董卓,庄帝杀尔朱荣,但前者马上又被李淮郭汜反围了长安,后者则是在三个月后被尔朱氏绞死,能杀却没能力“善后”,其他如孙休除孙綝,刘志除梁冀,不是除恶不尽就是还做傀儡,都比不上宇文邕在极端弱势下的干净利落。

也就和帝诛窦宪有的一比,但忍功就差远了。

2、南北朝文治第一

灭佛,释放奴婢,制定“刑书要制”,上位三年就实力大增,两次出师就灭了北齐,一统北方。

3、善终第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同时期的其他几位雄主相比,宇文邕是善始善终。

太武帝拓跋焘武功好的一塌糊涂,晚年却逼死太子拓跋晃,被贴身宦官杀死于睡梦中;前秦大帝苻坚,军事上牛得一匹,文治上闪光点也多,淝水一战却80万打不过8万,沦为史上笑柄;还有宋文帝刘义隆,智除权臣牛的一匹,还有“元嘉之治”,但他三次北伐不但劳而不功,且一次比一次惨,后来更是自毁长城,冤杀名将檀道济,让北魏打到了长江边。

只有宇文邕一如既往,即便最后死也是在北征突厥的路上。

宇文邕是南北朝最强帝王,大家认为呢?

五、陈文帝陈蒨

之所以提到陈文帝倒不是说他的文治武功有多厉害,而是相对于他在历史上的名气,是被严重低估了的。

陈蒨允文允武,陈朝建立至少有他一半的功劳,比如陈霸先称帝前面临北方强力的干涉,正是他在吴兴攻杀杜龛,袭破会稽,杀扬州刺史张彪,才使后方得以稳固,也是他在陈霸先最困难时及时送来三千斛米、一千只鸭(“荷叶鸭肉饭”的由来)解了陈军的燃眉之急,最终才于建康决战中战胜北齐。

这也是陈霸先有子,却选择侄子继位的重要原因。

陈朝虽立,却是南朝最弱的一个,不仅辖境最小(长江中下游部分),还四面楚歌。陈霸先代梁太促,以至于反叛四起,侯安都与周文育讨伐却被湘州刺史王琳击败生擒,江陵、巴陵也为北周所据。

陈蒨继位也就是得了一个名号而已。

但他在位七年,却有少见的文治武功。他平定江南割据势力,收复广州、桂州;他击败王琳和北齐联军,夺回江、郢二州;他击败北周军,获空前大捷;他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开创“天嘉之治”。

陈文帝其实才是那个稳住江南半壁,使南朝延长三十多年的最大功臣。他虽不是开创,但至少也是二次创业。

六、唐宪宗李纯

在很多人心目中,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就已经结束了,其实,此后唐国祚又延续了将近一个半世纪,而这其中功劳最大的有四位:平定安史的代宗李豫、有“小太宗”之称的宣宗李忱、灭佛的武宗李炎,以及个人认为最被低估的宪宗李纯。

李纯干得最牛的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藩镇都打了一遍,完成了大唐版图的再统一。

他命高崇文征讨巴蜀,西川节度使刘辟一战被打得全线崩溃,在逃往吐蕃的路上被生擒;他命严绶讨伐拒受皇命的夏绥节度史杨惠琳,获得连锅端的大捷;他命王锷讨镇海节度使李锜,活捉之;他和吴元济打了四年,最终凭借李愬的“雪夜入蔡州”,平定了淮西镇;他命田弘正讨伐成德镇,于南官大破之,节度使王承宗势蹙请降;他调集五镇重兵会剿淄青十二州,在厕所小格间生擒了李师道。

这可是唐后期所有帝王都没能干成的一件事。

至于文治,则有“元和中兴”。他改革弊政,任人唯才,元和一朝是唐朝历史上大才辈出的时期,如器量宏大的杜黄裳,清俭自持的郑余庆,智计百出的李吉甫,坚正刚持的韦贯之,豁达强贞的裴度等等。

苏辙就评价宪宗与玄宗一样,“皆中兴之主也!”

七、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的病逝是历史上最让人意难平的一件事,如果再给他三年,哪怕是一年,后周也定能拿下燕云,那么北境胡族也不会成为汉家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

柴荣完全配得上惊才绝艳四个字,他15从军,24拜将,33称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后周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显德二年,柴荣仅用偏师小试锋芒,便收复了秦、凤、阶、成四州之地;显德五年,他又三次亲征,击败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显德六年,他马不停蹄对契丹用兵,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三州三关,直逼幽州。

他本有三个“十年计划”,第一个十年用来开阔天下;第二个用来修养百姓;第三个让天下太平,国富民强。

但可惜,老天只给了他六年时间。

八、宋哲宗赵煦

赵煦可以说是北宋最有天赋,最可惜的皇帝了。

继位的前八年是傀儡,亲政后罢旧党用新党,恢复元丰新法,使国势大见起色。

军事上的成就更是在孱弱的宋帝中首屈一指。元符元年的平夏城之役,击败西夏军三十万,夺取天都山;元符二年的河湟之役,更是灭青唐吐蕃,收复河湟,是宋朝对外战争中少有的拓土大捷。

如果不是死的早,以他强悍的性格,还真说不定让宋朝出一位武帝。

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赵二“驴车漂移”臭名太著;真宗城下之盟,还有脸封禅泰山;仁宗与西夏三战皆墨,“庆历和议”更是以“年赐”方式向西夏纳贡;神宗虽有王安石变法,但功过参半。

相对他们,赵煦绝对是最被低估的一位。

九、明宪宗朱见深

论功绩,明宪宗朱见深应该是大明十六帝中最被低估的一位。

如果给明朝皇帝做一个排名,很多人认为应该是洪武、成祖、宣宗、仁宗、孝宗,之后才可能是宪宗、世宗……

其实不然,头两位没争议,后面的就难说了。

首先是朱瞻基,宣德朝无论是人口增长还是国库存银都不如成化朝,宣宗禁止郑和下西洋,使洪武时就开始的海禁政策在永乐年间已经大为放宽的情况下再次深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朱瞻基丢了交趾,放弃了内蒙的开平,兴和等卫所,以及黑龙江的奴儿干都司,使辽东女真借此兴起。

可以说,朱瞻基背离了永乐时的对外政策,使整个大明的方向由对外扩张转为保守内敛,对后世影响是比较恶劣的。

其次是朱小胖,虽然他是大明乃至整个华夏史上存在感最强的皇太子,但再怎么说也仅是太子,在位都不足一年,与他受到的赞誉相比,还是被高估了的。

至于孝宗,则是明朝历史上最被高估的帝王,他的弘治中兴完全是被史书美化的盛世,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核天下田土,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弘治十五年,天下田土止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少了近一半。永乐元年,官方人口是6659万,而到了弘治十年,登记的人口减少至5328万人,人口也是有减无增。

可以说弘治中兴完全就是名不副实。

而反观成化帝,不但重新稳定了朝局,发展了经济,增长了人口,而且给孝宗留下了明代最多的国库存银8000万两,最关键的是他在位期间,对内剿抚并用,不仅平定了百万流民之乱,还彻底解决了流民问题,对外建州之役破女真,威宁海一战,重创鞑靼主力,直捣王廷。

无论是对外开疆拓土,还是经济上搞钱,成化帝都要超过前面这三位。

至于说宠爱大妈万贞儿,喜欢年龄大的有什么问题,反而更凸显了成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而说他首开西厂,重用汪直,强化特务统治,更谈不上,成化朝对外的很多武功都是由汪直直接参与甚至决策的,比如建州之役、威宁海之战,他都是关键人物,而且,西厂在成化朝也只存在了五年,所谓特务统治怎么也比不上他的两位老祖宗。

而成化之所以在史书上声名不显,完全是因为他当政时限制文官太狠,被刻意抹黑了。

至于其他八位,之所以少为人知,大家也应该看出了端倪,主政时间太短了——

刘肇亲政14年,终年27;曹睿在位13年,终年35;司马绍在位3年,年仅27;宇文邕主政6年,终年36;陈蒨在位7年,终年45;赵煦亲政7年,年仅25;柴荣在位6年,享年38。几乎清一色的英年早逝。

唯一的宪宗李纯在位15年,享年43, 算是壮年而逝,但他平定藩镇的功绩却被儿子糟蹋了,穆宗继位,藩镇很快就重起,宪宗的胜利果实也就此被淹没了。

很多时候,活得长才是硬道理。

0 阅读:94
过隙弹指间

过隙弹指间

白马过隙弹指间